

-
观点 | Opinion more
-
中国农村,还是那个“熟人社会”吗?
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之间虽然还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老熟人,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常年的异地化生活,已导致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运作有异于“熟人社会”的逻辑,或者说已日渐呈现帕森斯所谓的“病态”。我把此“病态”的熟人社会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全文]
-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已发生改变
民营企业主、城市白领和农民工三大新兴社会群体的状况和动态,就是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主要相关因素。 [全文]
-
面对建筑“清退令”,超龄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对于“闲不住”的超龄农民工来说,他们可能是习惯了劳作的日子,想发挥余力多赚些钱;而对于更多“不能闲”的超龄农民工来说,他们可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还要帮子女分担彩礼、房贷等压力,为了生活不得不负重前行。[全文]
-
毕业后进工地快一年了,这是我对建筑行业的观察
我们的工作需要面对无数的工人和包工头,大学生作为管理者需要去管理指导他们工作上的技术,但是面对老工人们的经验,我们书本上的知识似乎都没用,当你用书本知识做技术指导给工人们讲,工人们不会听,也听不懂。[全文]
-
中国1亿人“隐形失业”?有人严重误解了我的数据
有人觉得统计局调查失业率6%太低,自己琢磨计算一个20%的调查失业率,或者这几天又有人把我本人计算出的1.02亿说成是“隐形失业”,其实都是错误的,这都是对劳动经济学就业-失业-退出劳动力市场,所谓存量和流量模型不知晓的外行判断和认识![全文]
-
农民工二次返乡潮出现,中国经济如何应对?
4月以来,农民工返城情况较3月份有一定好转,但总体水平较往年仍然显著较低,更严重的是,4月中旬以来,开始出现返城农民工的二次返乡潮,占比从4月6日的3%左右持续上升至5月22日的超过7%,返乡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人。[全文]
-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贫民窟,中国为啥没有?
农民进城安居后,就不再需要宅基地了,他们就自然会在宅基地上种树、种大豆、种蔬菜、种粮食等等,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使今天也在全国大多数中西部农村进行着。一旦进城农民进城失败了,他们还可以回来在原来宅基地上建房子居住生活。[全文]
-
调查14省104村后,我们呼吁防疫不要“管死”
“管死”的疫情防控体系严重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各地疫情防控宁左勿右,对劳动力流动设卡,对企业复工设限,防控层层加码,造成经济社会无法正常复苏。[全文]
-
政府只会搞乱市场?看看这个案例就明白了
今天,中国家用汽车业是全球最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众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同台竞技,共同为这个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令人遗憾的是,经济学界对这个行业缺乏研究,甚至刻意忽略了该行业发展所包含的那些极具启示性的经验。[全文]
-
中国现代化 要先尽早“消灭”农民工
今天我们反思,包产到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其实不是。它的真正意义是在包产到户这么一个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农民有可能进城,成为农民工。也就是说,它帮助构造了中国的劳动市场。[全文]
-
改开为何能释放人口红利,起码要从宋朝讲起
改革开放给中国几亿劳动者提供了一个机会,他们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哪怕离乡千里之外也要出去打工。他们为什么这么拼命努力工作?他们又是为什么能够适快速适应非农业各种岗位的技术要求?横向对比其他国家,只有中国的劳动者做到了这一点。 [全文]
-
中国房地产为何过热?
现在中国老百姓自己拥有房产的比例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但抱怨也是最大的。中国房地产问题这么严重,实际上涉及中国政府曾有的一个错误概念,认为经济成长的动力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拉动消费。这其实是完全违背科学规律的。[全文]
-
贫民窟的人在混日子,中国农民工为何能接受“12小时单休”
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这些现在仍然年轻的农民工往往初中毕业即进城务工经商了,他们缺少村庄生活的经验,也未从事过农业生产,对村庄缺少感情。他们初中毕业即怀揣梦想,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融入城市生活的资本。[全文]
-
48岁,母亲进城打工
母亲眼中,家里的房子不仅和面子相关,还和哥哥的婚姻大事紧密联系。4年前,因为房子,让母亲打定了出门打工的决心。母亲只上过一年多的书,大字不识几个,普通话也不会说。她从海鲜厂的剥虾女工做起,从每天30元收入到每月3000多元。而她并不是村里唯一一个。[全文]
-
工友之家被逼拆迁,打工者要融进大都会有多难
没有几亿新工人的血汗,就没有中国的发展与腾飞。在城市化进程势如破竹的当代中国,皮村既是一个边缘的幽暗角落,又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典型缩影,这里是城乡结合部,也是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京的打工者的聚居地,它的一只脚仿佛踏入国际都市北京,另一只脚却还留在乡土中国。[全文]
-
为什么不能轻易淘汰“非正规经济”
“非正规经济”带来我国社会弹性。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当时全国农民工失业达2000多万,但是却没有带来大的社会波动。原因是农民工就业本身就是灵活的,再者在城市暂时失业的农民工还有农村退守之地。工厂形势不好,农民工返回家乡,休息几个月,有农村房屋可住和土地可耕种,生活不会陷入困顿。[全文]
-
城乡推拉力转换,农民还愿意进城吗
对人口城镇化的解释,最大名鼎鼎的是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推拉理论”。它把影响人口从乡到城流动的纷繁因素,简化为两类:一类是在农村待不下去的因素,把人们推离农村;另一类是在城市活得更好的因素,把人们拉进城市。而近年来,城乡之间的推力与拉力,发生了重大的转换。[全文]
-
节后招工难不完全是坏事
福建泉州一家民企老板说,从2008年到2016年,工人工资从1800元涨到了4000元,还包食宿,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却不好招人了。这位老板还说,现在已经不太敢随便开除员工,公司制度有时成了口号。这种话真好意思说得出口![全文]
-
元宵节,一家人进城的进城,留守的留守
一个外地农民的岳父在1990年因为家乡发大水,房屋遭到冲毁,于是背井离乡来到上海闯荡,在替两个儿子完成了人生任务之后,最后仍然决定回到家乡建房。对于父母一辈的农民,“城市梦”是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他们小心呵护着的仍是颇为脆弱的“田园梦”。[全文]
-
农民工返乡,对城里人有多大影响?
城镇化逆转,为中国经济的下行增加更多压力。习总书记也说过,要让转移的人口进得来,住得下,容得进,能就业和创业。这些因素和目标达到了,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就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能为中国经济带来1-2%的潜在增长率。[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多部门:鼓励地方和企业为农民工免费发放口罩、消毒液
-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仍有发生,哈尔滨、西安被约谈
-
建筑工地上最后的老人,在“清退令”前藏起年龄
-
媒体:去年外出农民工增长1.3%本地4.1%,本地就业趋势凸显
-
国家统计局:去年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增长2.4%
-
“如果年龄卡得太死,这个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就面临短缺了”
-
央广网评:很多超龄农民工并不是闲不住,而是不能闲
-
多地发布建筑业清退令,超龄农民工路在何方?
-
国常会: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力度
-
因为欠薪问题,这些地方主要负责人被国务院约谈
-
6854万大龄农民工养老:住不起城市,回村更“辛苦”
-
人大代表建议倡导媒体不使用“农民工”等语言,官方回应
-
北京:去年新生代农民工从事IT行业占比为7.9%,增幅最大
-
国家统计局: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3.8%、4.4%
-
制造业农民工年均减少2.84%,高级工匠难求
-
北京拟统一城乡失业保险,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同等待遇
-
李克强听取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汇报
-
常州武进通报拖欠农民工工资排查情况:施工单位尚需付7亿多
-
李克强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搭桥”:要多招一些农民工兄弟姐妹
-
被总理“点名”的“6亿人”在哪儿?
-
-
· 农民工 ·
中国城市化道路飞速发展,农民工放下锄头,离开乡土,风风火火加入进城运动,他们被称为中国的新工人群体,为城市的建设、服务奉献了力量。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894万人。作为底层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来到城市,也遭遇了诸多“水土不服”。
-
在伤痛和懵懂中,青年女工需要怎样的性教育?
-
农民工共享单车上捡到30万救命钱,返还失主后获赠锦旗
-
贾平凹小说英文版全球发行 致敬中国首批农民工
-
博士拜师农民工 只为学这门技术...
-
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
-
工地给农民工发3600万现金:这样谁都无法卷钱跑路
-
上海城市蛙人:潜水服五六十斤 月薪过万后继无人
-
女子地铁辱骂农民工?官方称是拍摄节目
-
亲人外出打工 5岁娃洒泪挽留
-
进城农民工的居所 男女混住仅用布帘隔开
-
两农民工捡35.6万美金归还 外国旅客跪地感谢
-
在西欧务工的东欧农民工(多图)
-
年关临近 请关注欠薪问题
-
被这则新闻暖到了?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
工地设夫妻房 早就不是第一例
-
男子飞身救女童 你叫什么?我是农民工
-
“宁花百万求婚,也不支付民工工钱”
-
大学生 扮屈原 穿汉服 唱离骚 喂粽子
-
“机场煲饭哥”回家:感谢港人帮助
-
他扫了6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