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姣:48岁,母亲进城打工
关键字: 农村打工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务农【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杜姣】
因一直在外求学的缘故,早已不参与家乡的日常生活,每年也只是寒暑假在家里住上一个星期或者十来天。我已经成为家乡的一个旁观者。这么多年来,家乡的变化是我始料未及的。特别是2008年上大学以来,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如今,经常会有人感叹乡俗的消失、人情的异化、年味的不再,并多带有些“世风日下”的意味,农村农民更是被贴上各种“污名化”的标签。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中,其中有不少是事实,但若以此代表当前农村的全部,却是有失公允的。仅仅从母亲48岁时下定决心出门打工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这一代农民身上未消失的勤劳和家族责任感。
一、艰难的启程
近几年,随着家乡建房潮的来临,“谁家的房子修得漂亮、气派”、“谁家的沙发、窗帘买的好看”、“谁家的装修搞得时髦”等等成为村民聊天的重要内容。受到夸赞的村民会感到很有面子,并且非常满足和得意。反之,心里就很不畅快,不服气,想着自己要怎么将家里弄一弄。
在农村,有一栋像样的房子是很重要的。房子,对农民而言,不仅仅是住所这么简单,而是有多重意义。首先,最为直接的是,它是这个家庭实力的体现。建房子,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拿当前来说,至少需要十大几万、20来万。这家有没有钱,有没有本事,房子才是最终的亮剑。
其次,建房子,不再是单纯追求外在形式上的高和大,而是要讲究款式和内部装修,这体现的是这家人的生活品味,也就是村里人常说的是否“跟上了形势”。如果在款式、装修上没有跟上形势,房子修得再高再大,花掉再多的钱,最终招来的还是别人的冷嘲热讽。
最后,建房子,还与儿子的婚姻大事紧密关联。如果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连愿意为之说媒的人都会变少。房子在农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4年前,正是因为房子,让母亲打定了出门打工的决心。我们家住的房子,是上世纪90年末修的两层楼房,还是平顶,算得上是那时候村里最时髦和气派的房子。因为,当时村里绝大部分村民的房子还都是土坯房和木板房。由于后来我一直在读书,家里挣的钱基本都用在了我的身上。父亲在外挣的大头收入用于我上学,母亲在家挣的零碎钱作为家庭的日常开销,包括走人情等等。一年到头,手里很难有余钱。因此,房子自建好后,便从未做过翻新或是装修。父母亲也从没有想过再建房,房子保持着最初建起时外墙仅用水泥粉刷的样子,只是更加的陈旧不堪,样式也早已过时。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村里新房一批批地涌现,不断刺激着母亲敏感的神经,心里开始焦虑不安起来。就如上文所说,如今建房,没有十几万、二十来万的收入,是不敢轻易动工的。再者,看着儿子年纪一年一年的大了起来,早已到了适婚年龄,母亲心里的焦虑感又加重了一层。从我们村的形势来看,都还有在家建房的习惯,没有到城里买房的要求。因此,只要有钱,村民都会在村里建房子。在村里有一栋像样的房子,到如今已然成为娶媳妇的必须要求。
这与母亲那个年代不同,当时大家经济条件差不多,都是靠土地谋生活,村里鲜有经济分化。因此,找婆家时,主要还是看对方的人品,以及是否有与农业社会生产需求相匹配的一把力气。而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展开,农村经济分化开始出现,村民家庭与家庭之间亦逐步有较为明显的好歹之分、贫富之别。而房子则成为衡量一个家庭经济实力和家庭能力的重要标准。
农村母亲人生价值和意义是与其所在家庭、与子女以及子孙的延绵紧紧地勾连在一起的。(资料图)
我在刚上大学时就已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母亲心里的这种焦虑和压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更趋强烈。每年过年回家,和母亲聊天,不说话时她总是满脸愁容,时不时地哼上两声,叹一口长气。
母亲深知,依靠村里那点田地和父亲常年在外的收入是决然不可能实现建房的目标的。虽然即将48岁的母亲早已过了打工的最佳年龄,但是,在现实压力的紧逼之下,打工已经成为迫不得已的唯一选择。想到很多近50岁的人都已陆陆续续返乡,不用背井离乡,此时的母亲却不得不开启她的打工历程。
以前看到母亲心情这么沉重,不是很理解。甚至还会去开导她,跟她说,“建房子、娶媳妇都是哥哥自己的事情,你就让他自己去拼、自己干,都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苦了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就行了么?”但母亲就是一句话,“不帮你哥建房,不给他娶媳妇,这算什么父母”?母亲同很多其他地方的农民一样,她价值和意义的实现是与其所在家庭、与子女以及子孙的延绵紧紧地勾连在一起的。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到2012年,也就是我大学毕业读硕士的这一年,即将48岁的母亲终于坚定了打工念头。并在出发前,也就是年前腊月和年后正月间,狠她下心将租过来用来种菜的土地转租给别人,将成熟了长在田里的萝卜以及育好的辣椒苗全都低价转卖。
对母亲这样一个近50岁的从未出过远门的农村妇女来说,她要突破的心理和现实障碍远比年轻人多得多。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只上过一年多的书,大字不识几个,普通话也不会说。到了这个年纪,学习能力、反应能力都相应下降。此外,去打工,也意味着她要面对的是一种高度陌生并且充满竞争性的环境。
事后我在家里和她聊起当时下定决心准备去打工有何心理感受,她毫不犹豫地蹦出“我害怕呀”这几个字,还不好意思地憨笑了起来。但是,出去打工的四年多,母亲所表现出来的超常忍耐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意料。
二、打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经堂姐介绍,母亲是到福建一家海鲜厂打工。据母亲说,这个厂很大,至少有1000多名工人,很多是越南、贵州、四川人,都是由亲戚带亲戚介绍过来的。出发的日子是2012年的正月十六,当时同我母亲一起去打工的还有我们村以及邻村的其他人,加起来坐了满满四辆大巴车,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有我母亲年纪这么大的中年人。也就是这一年,在村的四五十岁的妇女所剩无几。
大家坐在车上,各种谈天说地,想象打工的场景。对我母亲来说,既期待,又害怕,五味杂陈。第二天到达地点之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车间。该海鲜厂共有五个大车间,有专门剥虾的、有给海鲜伴料的、有做成品包装的等等。由于刚到那边,母亲什么都不懂,对海鲜更是一窍不通,到底自己适合做哪个,应该选哪个车间,根本无所适从。最后,是听了一个老员工的介绍进入了剥虾车间。不久后,父亲也因为各种原因加入了这家海鲜工厂。
海鲜厂是早上7点上班,6点半就要赶到车间,换好工作服。6点钟开始吃早餐,中午10点半吃午饭,11点又进入车间,下午4点半下班吃晚饭。如果要加班,就是5点进车间。厂子效益好的几年,加班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偶尔还会出现从早上七点加班到第二天早上七点的情况。因此,母亲基本上每天都五点多起床。有时,晚上加班加到八点多,但是将之前因为加班太晚没来得及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等杂事弄完,差不多又到了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点。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89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41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205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1伊朗港口大爆炸已致28死,与导弹燃料有关? 评论 77最新闻 Hot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
“订单量暴跌,美国进口商巴望着和中国达成协议”
-
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
驱逐4岁患癌儿童,“边境沙皇”辩护:没啊,只是驱逐了他们妈妈
-
1.9万元港币现金遭调包,海南酒店方致歉
-
“就算美国从第三国进口,兜兜转转,绕不开中国”
-
申强履新靖江市委书记,前两任均落马
-
特朗普:泽连斯基现在更加冷静,更想达成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