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more
-
中国论坛参与举办中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
中国要改变CPTPP规则?很明显有人多虑了
-
研究病毒起源的应该是科学家,而不是间谍
-
【南海真相】美军机对华抵近侦察,新特点及风险
-
“亚洲的共同愿景:多元与共通”
-
观察者网专访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中国人吓不倒,不怕什么“实力地位”(视频)
-
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中国人吓不倒,不怕什么“实力地位”
-
汤蓓:新冠病毒溯源,该做的中国政府都做了
-
中国是北约的机会,不是挑战
-
“自由国际秩序”只是西方的自恋
-
如果中美90%都在竞争,则很难在10%上面合作
-
中国维和部队不是世界警察
-
中美欧大国关系将走向何方?
-
中美开心相处不现实,凑活过下去就行
-
推动人工智能治理与国际合作 促进建立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
-
崔天凯:英语里“价值观”是个令人困惑的词
-
前国务委员戴秉国等出席 “世界秩序”线上国际研讨会
-
拜登的南海牌可能打得更有“章法”
-
大国推动多边主义要有牺牲的准备
-
在中国眼里,公平正义是普世价值
-
-
专家观点 more
-
印度不能继续用边境冲突来界定两国关系的走向
中印关系要向前发展,最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印度政府想用边境问题来束缚甚至绑架中印关系的未来,这无疑回到了拉吉夫·甘地80年代末访华之前的中印关系的状态。[全文]
-
乌克兰战争将加速地缘政治自西向东转移
讽刺的是,北约越受欢迎,欧洲越不安全……如果北约最担心的莫过于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发动进攻,为什么要不断挑衅,去戳普京的眼睛呢?欧洲只有一如既往同俄罗斯合作,才有可能安全。[全文]
-
是时候要求美国、北约和俄罗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了
最关心美国核政策的是美国的盟友,他们担心失去美国核保护伞后本国的安全。但基辛格常说:“大国不会为了他们的盟友而自杀”。[全文]
-
气候危机的警示:中美应确保共存而非极限竞争
即使习主席与拜登的会晤标志着一个分水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当今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共存比冷战期间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共存更加困难。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共存有着明确界定的势力范围,但是现如今中美之间甚至都没有缓冲区。[全文]
-
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正确之道
正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反复指出的那样,中国一直是阿富汗的友好邻邦。我们始终尊重阿富汗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阿富汗人民自主决定国家命运和选择的发展道路,从不干涉阿富汗内政,坚定奉行面向阿富汗全体人民的友好政策,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全文]
-
中国主导西太平洋,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无论这些数据多么惊人,得出21世纪会是“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结论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即使在中国的大本营东亚地区,中国也尚未取得完全的主导地位。[全文]
-
美国哪些一相情愿的预言落空了
美国政客和学者的预测之所以落空,主要原因是基于美国的发展经验、美国的思维来判断中国的发展。他们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和偏见:即只有按照西方的发展模式才能成功,中国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因而是不会成功的。[全文]
-
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关系”,敢回答这七个问题吗?
美国白宫“变换大王旗”,“美国至上”主义却并没有改旗易帜。新一届美国政府一再强调“基于国际规则的国际秩序”,标榜自身秉持国际主义外交理念,还在联合国大会上大谈多边主义。但事实却大相径庭,拜登说,“美国回来了”。现在看,是“美国至上”回来了。[全文]
-
中国申请加入CPTPP彰显其对贸易和改革的承诺
尽管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重重阻挠,中国实际加入CPTPP的可能性不大,但这对世界和中国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声明。中国向世界表明了自己对进一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持开放态度。[全文]
-
“极限竞争”距冲突仅一步之遥
尽管几艘核潜艇可能确实会使北京的决策复杂化,但它们改变不了大局。对澳大利亚来说,平衡术可能太难学,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士兵大多是作为喽啰去打“大哥”的仗。[全文]
-
新西兰对华,从争创第一到徘徊犹疑
中新关系变得更趋复杂和严峻,美国和澳大利亚对新西兰的压力不断加大,新西兰能否真的从本国和中国的共同利益出发,理性把握和处理中新关系,中新关系到底如何发展,未来发展总体态势如何,两国关系持续演变将对地区和国际事务造成怎样的影响,还需拭目以待。[全文]
-
非洲搞基建,会陷入“债务陷阱”?
简单地套用中国的经验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这一方法并不会奏效,这种综合性转变要求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多样化转型。因此,以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目标为指引比遵循固定的模式更重要。[全文]
-
中埃建交65周年:两大文明古国历经的外交风雨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后,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两国关系不无坎坷,但政治互信不断加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的大方向始终未变。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栉风沐雨,历久弥坚。今年时值中埃建交65周年,中埃双方将朝着新时代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共同努力,把中埃关系打造成构建中阿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先试样板。[全文]
-
拜登的计划没法实现,最好是和“一带一路”融合
随着美国的绝对优势逐渐消失,尽管拜登G7期间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B3W),但比起中国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拜登的计划已经远远落后且毫无希望达成,未来的大势所趋仍旧是更高质量、广义上的“一带一路”。[全文]
-
美国是如何利用其亚洲盟友与中国展开大国竞争的
以史为镜,我们不难发现,亚太地区有一个长期存在的共识,即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依赖中国的发展,而安全方面则依赖美国。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不可避免地挑战了美国对亚洲盟友安全承诺的基础,即二战后建立的同盟体系。[全文]
-
中美海军频频相遇,如何避免误判?
从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9月30日,美军以军事行动对“全球19个不同声索国提出的28项不同的过度海洋声索”提出了挑战。因此,一个简单的问题出现了:如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好的,你美国为什么不批准它?如果不是,你为什么要以它的名义挑战别人?[全文]
-
舍曼最好带上诚意,如果想来上课我们不吃这一套
安克雷奇会谈这场外交会唔成了拜登政府面对美国公众(包括共和党人)对华强硬立场的秀场。美国通过这场会晤向其国内民众传达的意味和信号非常清晰,即美国的意图是通过安克雷奇会晤在人权问题上给中国人上一课,根本不是为了改善双边关系。[全文]
-
专访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谈当下中美关系
7月9日,恰值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纪念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北京接受观察者网国际外交栏目特邀主持人、中国论坛执委韩桦专访,就当前的中美关系的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并展望未来两国关系发展路径。 [全文]
-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世界领袖”身份在国际社会颐指气使
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各大国须增强使命感,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与进步为已任。那种坚持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和集团利益的帝国式大国外交,以及试图打造亚洲版北约以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冷战行为,无益于地区稳定与和平,不利于大国关系重塑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全文]
-
放下“受害者”意识,中国走向博大宽广
受害者意识可以是一张牌,打得最好的也许是特朗普,他曾说过:“想想吧!有谁能比我受到的攻击更多呢?”作为当选总统,他误导了美国选民,让他们相信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正“哀鸿一片”,而他可以“让美国再次伟大”。[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