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晖:科技变革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 汪晖:科技变革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汪晖人文清华演讲汪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学科分布中国人文学科诞生过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哥白尼在他著作扉页上写的两行字,有人说是孔子的话的翻译。这两行字用英文来说叫做” To know that what you know what you know, to know that what you do not know what you do not know,that is true knowledge”,有人说这用中文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不是真正的翻译,我不知道。但我在读到这两个句子的时候,还是感觉到有某种区别。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有知识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德性、道德、诚实,人对知识的状态、对知识的态度问题。哥白尼这个句子如果是翻译的话,似乎更多是挑战知识的边界:你所知道的只是你知道的,你并不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因此激发人去不断地挑战知识的边界,追问知识的边界。传统的神学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追问当中逐渐出现了危机,这是现代人文学科的出现。
那次我们在《读书》杂志座谈以后,之后聊天,德里达教授问我,中国大学的产生和中国传统的儒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的想象是欧洲基督教和现代人文知识的关系,因此他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们中国当然有非常丰富的人文传统,我们的诸子百家,齐国的稷下学宫,里面有自由的辩论,互相的争执,丰富的学术探讨。
汉武帝时建立太学,立五经博士,其中也包含其他的知识、对经学的再探讨。中国一直有很长的传统。我们在唐代以后越来越兴盛的寺院佛学,本身就是很多论辩和研习经典、追问真理的场域。玄奘去印度取经,他在那烂陀参与了辩论,那烂陀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始于5世纪。我们说中国的稷下学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实际的状况怎么样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这是非常丰富的传统。从隋代建立、到宋代逐渐成型、到明清之际发展得非常成熟的科举制度,也是关于经典阅读、教育和考试的一套制度。当然科举的目的是选拔人才,是选官的制度,和现在的大学不一样。但是这些制度的不同要素的确也渗透在现代的教育体系当中。
这些是我们人文的传统,我们现在还能够从中汲取很多的营养,我们还要去反顾。但是这些知识在当时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人文学科。这些学校、书院也并不是现代的大学。
一般而言,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很晚起的,相比欧洲的大学类型而言更晚。
我们最早的大学,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产物,1881年8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成立了北洋水师学堂。严复,后来也是京师大学堂的、也即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任总教习。北洋水师学堂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有军事的目的。它的课程里面,每周除了学习中文的经籍,英文是主科,因为要学习国外的知识。课程包括地理、代数、几何、水学、热学、天文学、气候学、绘图、测量、枪炮操演、鱼雷、机械、仪器使用等等。
换句话说,就这个起源而言,跟欧洲从所谓启蒙运动、从神学世界观内部发展出来的(大学),是非常不一样的。它是对现代军事技术、富国强兵需求的产物。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不是直接从传统里演化出来的。虽然它的很多要素是从传统来的,与传统有联系,但是它的主干、动机和目的,已经在富国强兵的构架下。
以后在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京大学,它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并用,观其会通。这个时候形成了普通学科、专门学科,然后又有了不同的七个科目,十三个学门。在七个科目里面包括了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十三个学门,诗经、周礼、春秋、左传、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政治、法律、银行、保险、农学、地质、化学、土木、矿冶。
我们大致知道,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相对比较混杂的、眉目不是特别清晰的学科分类的制度。经科、文科这些,大致可以划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文学科的范围里,但在当时并没有简单的三大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这样明确的分类。大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推进作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由北京大学开始了新的改革。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到一点,现代中国的大学是救亡图存的产物,军事、工业、政治是大学得以产生非常重要的动力,这和早期欧洲从神学内部进行所谓无条件追问的传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并不是说欧洲的大学不适应他们自己的变化,因为大学后来提供的军事技术、科学技术全世界都用,但最早的发源有所差别。
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的文化运动,我更倾向于用五四的文化运动来概括当时不同派别的思想。他们展开的这场文化辩论,追问各种各样非常真实的社会、政治、科学技术、各方面的问题。这样一种精神,这场文化的辩论和文化的运动,的确体现了一种“无条件质问”的精神,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思想、自由思考,发布自己创造性见地的时期。
但这个时期也有另外一个特点,它是在强烈的救亡图存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个文化运动,这个运动表达出的是跟传统的断裂,强烈的反传统倾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新知,跟原有的以经学为中心的文史知识之间也发生了重要的断裂,这点我会稍后再来讨论。
当代的人文学科,我简单地概述一下,我觉得产生于两个“脱离”。第一,清华大学的人文学科也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才重新建立起来的。在那之前,严格来说,人文学科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没有很独立地形成一个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分野,两者间实际上是不清晰的。
第二,我们也知道从1977、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高考,这个新的考试制度是对文革时期另外一套工农兵学员制度的否定。这个否定似乎又有点像前文革时期、甚至传统的某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所以,一方面跟旧的脱离,一方面又跟旧的连接,人文学科跟现代大学的命运一样,它是一个新的东西,但是里面不断地渗透了历史的渊源和要素。
- 原标题:人文清华丨汪晖:科技变革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泠
-
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评论 447“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评论 126尹锡悦被罢免 评论 336马克龙:别天真了!欧盟要暂停对美投资 评论 91“果然,中国说对了” 评论 27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