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关键字: 中国经济冷战思维GDP工业社会高等教育中国奇迹城市和工业区大到一定程度,边界相对面积就太短了。城市边长增加到2倍,面积就是4倍。所以城市越大,边界上单位长度通过的资源和人流就越多,必须提升基础设施等级。地面堵车,就建立交,立交不够还要地铁,地铁也不够,就要修直升机停机坪。
绘制图C——城市面积和边界
我们看全国的城市,一环形成的早,基本是普通街道,二环往往就是半封闭的快速道加部分立交,三环要全封闭,以高架为主,四环五环就是高速公路了,一般四车道还不够,必须六车道八车道。这证明城市越大,交通流密度越高,基建设施越贵。
还有供水排水、供电、垃圾、空气污染问题也一样。大城市必须花大价钱去解决许多中型城市没有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大城市基建价格高,房价也应该高。这部分房价不是凭空炒起来的,是用实际财富来换的。地方政府从房价里赚的钱,很多又被这些超额基建吃掉了。
而且中国没有普遍性的房产税和地产税,房价涨了,现有的地产就免费享受涨价和基础设施水平提升。所以,一旦产业链把企业限制在既有的大城市,就形成了长期涨价的预期,搞房地产投机稳赚不赔,结果是房价和地价飙升。那些付不起地租,又不能迁走的的制造业就被扼杀了。等到制造业萧条,资金缺乏正常投资渠道,资金更是只能炒房子,这就是当前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
从物质层面来看,这是把包括钢材和工程师在内的生产能力拿去修超额的基础设施,制造了过量的房子,核心工业的资源当然就少了,机器造机器的循环慢了,必然会导致经济减速。
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10 发展需要强力调控
其实,企业是乐意离开沿海,到内地利用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地方政府也乐意发展制造业,收制造业的税,稳定地提供就业。但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谁去谁就要牺牲自己的竞争力,给后来的企业铺路;从单个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自己去铺设一条产业链来发展实体经济,赚钱不如土地财政快,而且在领导任期内也没有什么效果,当然没人乐意干。这是个无解的博弈结果,是解不开的死结。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造就了这个结果。
当然,市场经济也不是纯粹无政府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消灭经济无政府状态,有能力跨行业,跨企业调动资源的是计划委员会。在市场经济下,跨行业跨企业调动资源的是银行和投资公司,换句话说,金融业就是市场经济的计委、计划委员会,是资本主义发改委。
但金融业不管怎么调配资源,终归不是真计委,因为他们投资首先看要看单个企业的效益,要看短期效应,没有能力规划整条产业链。所以企业和银行不能把工业搬到地价更低的地方,反而会主动拿资金出来投机,在大城市附近炒房子。这几天在上海外环郊区抢购楼板价3.7万地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是财政部下属的超级金融国企。在没有经济计划的时候,连超级国企也会主动炒作地产,错误地引导资源配置,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制度性问题。
金融业主导实业,不仅会影响房价。现在的中国工业,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深入开发技术,搞产业升级,更不会带头给整个行业创造发展空间。大家都愿意在现有的技术上修修改改,买外国的核心部件拼凑机器,不愿意冒险。结果就是利润率上不去,低水平重复建设。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低端就业多,中高端就业少,毕业生很不满意。
在我这个工程师的视角来看,房价也好,产业升级慢也好,都需要政府主动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不能完全放任市场去配置资源。具体来说,单个企业不肯搬内地,政府应该想办法组织整个产业链的搬迁,把相互关联多的企业群体迁往内地,同时做好制度保障。这样增加的物流成本只是行业整体的进出,不是每次技术合作都必须到沿海跑一趟。房价和年轻人就业问题就都缓解了。
然而,从现实来看,政府的干预是越来越弱,越来越不具体。现在的地方发改委系统,既不具体干预金融,也不控制地方投资,只有一个空泛的产业政策,这好比开车管不了油门,就算假装握着方向盘也没用。所以企业最终还是听市场,听金融的。没有这些地方发改委支持,中央发改委权力再大,也只是个咨询机构。大多数地方发改委、发改局,连咨询机构都算不上,纯粹是盖章机构。
2008年搞四万亿投资的时候我在陕西,帮地方融资平台写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我观察,各地政府搞建设的时候,发改局只负责给贷款炒房地产找依据。我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他们闭着眼盖章,还要到上级发改委去催着批复,完全不考虑产业政策。发改局在地方曾经号称“二政府”,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部门,到现在已经基本废掉了。
宜昌市发改委关于印发《杨美仁同志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在某些地方,一个新的机构拿到了第二政府的位置,就是各地政府的融资平台,是用金融来控制地方经济的机构。一般的说法是融资平台算第二财政。这实际上意味着金融规律已经在主导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各地纷纷靠炒地皮赚钱也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考虑产业政策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看得最直接的盈利点就是房地产,所以贷款往往就是征地和建街道,让土地涨价支持土地财政。很少会考虑这些新建的城区有没有工业和就业。现在西部省份的财政危机和房地产泡沫,就和发改委系统失效,城市建设超前于产业发展有关系。
产业升级问题和房价类似。需要国家直接出手,扶持基础研究,承担核心技术开发的风险,建立强大的产业基金带领全行业跨越技术门槛。比如说京东方上市14年,拿了56亿政府补贴,亏了80亿,但始终坚持搞技术升级。终于把国产面板技术拉到了日韩的水平线,把四五十寸液晶的价格从10000打到3000,让中国企业打垮日本家电,让中国人买得起大屏幕电视,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战略。现在日本夏普混的卖给富士康了,要是完全搞自有市场,恐怕现在我们还在高价买大屏幕电视养日本企业呢。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干预,都意味着政府要收更多的税,对资本和个人生活做更多具体控制。实际上这才是发达工业国的常态。比如说美国3亿人,2000万人吃财政饭,换算到中国就是8500万。中国把1600万教师和上千万临时工都算上才6000多万。考虑到美国私立学校比中国多,地位也高,美国才是大政府小社会。
从财政看,法国政府开支占GDP的57%,欧盟政府开支占GDP的48%。美国各级政府的开支占GDP的36%。把最低的美国数据换算到中国,去年68万亿GDP,应该有25万亿财政,实际上只有15万亿。中国现在产业水平不如欧美,要赶超他们,应该比他们干预经济更多,收税比例更高。现在实际上比他们低。说明我们政府的动员能力还差很远。
但从舆论上看,从实际操作来看。政府干预经济的阻力很大。平民受教育越多,越不信任政府管制,更不支持搞大政府。在新一代人看来,减税、减少管制,把权力交给市场就是政治正确。年轻人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普通人生活,尊重私有产权,只负责市政和发福利,别的事情管了就是错。
这种绝对化的自由主义政治正确,是中国发展的重大阻碍。因为资本可以借着这个政治正确,理直气壮地拒绝政府管制,要求搞彻底的市场经济。结果就是经济停滞更加严重。
11 工业人口未必支持工业进步
这时再回到前面的话题。不能简单地指责年轻人要权力,要知情权是错的,不能说质疑政府就是西方思想的侵蚀。因为从世界历史来看,工业化必定会导致个人化思潮。一旦工业化劳动普及,每个人都能脱离传统的社区、家族、乃至家庭独立生活,社区和集体主义就不再是必需品了。
前30年,工业化还是一个个孤岛,要获得工业化生活,就必须加入一个叫单位的组织。所以集体主义对个人来说有一定必要性。一旦工业化普及,劳动力可以自由谋生,肯定会产生个人主义。如果说发展错了,也错在社会没有把这些工业人口重新组合起来,打造新型社区,给他们归属感,而不是错在毁灭了旧的社区。因为只要经济进步,这些社区迟早是要解体的。苏联东欧在劳动力基本转入城市后就出现了普遍的自由化思潮。和这西方的文化压力没有必然联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必需品,否则就得搞终身雇佣和高福利,比如许多亏损国企,比如说现在经济停滞的日本。但这条路显然是死胡同。而且,人均财产一旦增加,就希望保卫已经拥有的东西,就不喜欢政府干预个人生活,不喜欢政府干预经济。政府一插手,就觉得政府打击个人奋斗致富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小资产阶级心态。
要注意,小资产阶级心态并不限于小资产阶级,心态是可以脱离阶级来传播的。因为人都有生活预期,会按照预期去保卫自己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大城市居民一般坐公交上下班,但如果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交通,很多没车的人也会抱怨。政府如果加税,很多刚到起征点的工薪族也觉得吃亏了。
这就是教育进步,主流意识形态相对落后的结果。普通人不信八股化的主流宣传,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性地考虑问题。大多数人看到学长和同学混得好,就觉得自己必定有一样的生活。他们在经济上可能还不是小资产阶级,心理上已经有小资产阶级的自觉性了。
不过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台湾和韩国在快速工业化之后也经历过类似的波折。1980年韩国光州事件,韩军坦克上街,在美军默许下屠城,最后还是不得不政治转型,可见工业化必然伴随着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动。西方国家也一样,只是他们工业化早,有一两个世纪来过渡,中间打了2场世界大战,经历好几场革命,这才勉强稳定下来。中国大陆的工业化比他们快的多,而且靠教育拉动工业化,能做到现在这样不容易了。
光州事件
光州事件
当然,必须承认,从1966到1976,再到80年代,虽然读过书的年轻人始终在挑战政治结构,但农业时代建立的政治架构最终还是维持到了今天。为什么中国这么稳定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88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39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37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仅靠美国休想”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