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关键字: 中国经济冷战思维GDP工业社会高等教育中国奇迹这四条因素实际上就是建国第一代人攒下来的软件和硬件。硬件是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软件是受过教育的人口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总体上说,前30年积攒的软硬件在第二代人都没浪费,正好接受工业转移。
而且我们接受工业转移的顺序也很对,先是从苏联接受全面而相对低端的工业体系,再从欧美接受高端但不完整的工业,最后逐步补齐短板。这好比先在一个老师很负责的中学打基础,然后再到管理松散的一流大学选课进修,从战略上看是最佳顺序。大多数穷国要么劳动力性价比很差,要么工业升级次序不对,都没跟上来。所以,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超出世界平均速度,完成了工业化的目标,同时也把大多数劳动力吸收到工业社会,解决了1980年的中学生过剩问题。
二 一切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5 如果没有上山下乡
中国这条发展路线,不敢说是设计出来的完美战略。但客观上效果不错。回过头来看,这条路线在哪里最容易出问题呢?
我认为最容易出岔的环节就是这个持续扩招。因为这并没有非常直观的好处。对农民来说,受教育不是必需品。对1980年的中国来说,工业社会只使用了中国四分之一劳动力,一旦教育超过工业所需,教育是个赔本生意。对于已经受教育的那些人来说,继续扩招会抵消他们的学历优势。在这几个因素影响下,虽然中国唯一的优势是人口,但扩招这件事很容易就停下来。
比如说,80年代初,中小学招生数量都明显减少。初中在校生从4000多万跌到3000多万,90年代才恢复。为什么会减少呢?
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承包制。公社没了,集体没钱养不起教师,农民正好让孩子回家种地。更隐蔽的原因是知青回城,各个单位允许接班,在农村招工少了,农村学生除非能考上大学和中专,否则很难靠中学学历找工作。
城里人为了就业,要接班,要顶岗,要国家安排待业青年。这要求貌似很合理,但潜台词就是城里人有就业优先权,农村人读书也找不到工作。结果就是中小学辍学率上升,读书无用论迅速蔓延。可见扩招是个很容易退化的过程。
那么,80年代之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问题怎么产生的。
50年代初读书非常有用,国家要建立基层政权,要给苏联援助的机器配上工人,中学生和高小学生要么当干部,要么进工厂,参军也是知识分子。所以这个时候读书就有前途。大家只要有机会就读书。
50年代后期,情况变了,因为苏联给的资本就那么多,工人够用了。而且工厂和政府里基本都是年轻人,20多岁的人当工程师,江主席30岁就当一汽这个副省级单位的副总动力师,退休早着呢。
前面说过,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工业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肯定跟不上教育人口的指数增长,所以年轻人读了书往往还要去当农民。
这时候怎么保证持续扩招呢?首先是国家要强行推教育,多培养教师,师范生不够,就让中学毕业的民办教师教小学,建更多的学校。
但更重要是让农村人读书“有用”。虽然总的职位不够,但是一定要让农村人读了书也有机会进城。知青下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
从60年代到1980年,下乡知青2000万不到。即便不考虑集体企业和公社企业,同期从农村的招工、招生数量,也超过这个数字。换句话说,如果当时给城市青年直接安排工作,完全可以不搞上山下乡,不用折腾上千万个家庭。
知青总数
招工数量
但是,这意味着农村人不管怎么读书,招工名额还是留在城市。农村青年谁还去读书呢?
所以要知青下乡,到农村知青点去种地,再和农村的青年一起竞争入学、招工的资格。当然,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无论如何,农村青年也能看到自己的上升通道。如果说这个阶段注定只有四分之一人口能进入工业社会,那么至少要在程序上让农村人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这四分之一。
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一起分享进城机会,所以,尽管上升通道很窄,但文革期间的中学教育还是能扩招。到了1980年,中国勉强普及了中学教育。即便80年代入学率下跌,但基本面不变,大多数劳动力有读写和算术能力,有基本的物理化学知识和地理常识,对纪律有敬畏,可以迎接任何规模的产业转移。这就是知青政策最大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选拔方式也的确很锻炼人,现在中央的主席和总理都以外来知青的身份当过大队党委书记,一半常委,比如习、李、王、张都下过乡,刘、赵、张、范等政治局委员也当过知青。
这里我要纠正一个名词。我们谈到知识青年的时候,往往默认是上山下乡那批城市青年。但是70年代城市每培养一个中学生,农村要培养3个以上。他们都是中国知识青年,都能到工厂和机关工作,当然也有平等的就业资格。如果只看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就是折腾,但如果看所有知青的话,上山下乡其实是禁止少数人世袭粮食补贴和招工机会,给农村人一个读书上进的机会。客观上大大提高了国民素质,支撑了经济发展。
6 今天的进城难
前面提到,70年代上山下乡到80年代变成接班顶岗,让农村人进城难,导致了中学层次的读书无用论。最近几年,进城难导致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大学层次上出现。
21世纪初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学生刚多起来,城市房价还比较低。一个月工资能在一线城市外围,或是二三线城市的好地段买一平米房子,就算不买房,毕业自己租房也问题不大,2003年我和我妻子两个人月收入2000多,就敢租一套独立的房子。这意味着房子不太影响找工作,最多是已经有房子的轻松一点,没房子艰难一点。所以穷人考大学的劲头并没有因为大学不再分配而下降。
等到房价涨起来,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就很难了。因为买房子买不起,租房子也不便宜。过单身生活还好说,要是想在一二线城市安家落户让孩子上学,多数大学生做不到。我现在收入比当年翻了几番,工作需要我在北京上海两地来回跑,结果我把户口放在苏州,把家安在廊坊,两边都不敢进一线城市,就是因为我买不起京沪的房子。
135京沪线
当然,大学生也可以不去大城市。但现实是好工作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回到三四线城市,好工作往往靠关系。所以这几年有“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说法。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根本没有逃离或者逃回的选择,只能租房子先过日子,然后把他们的怨气和难处说给学弟学妹。结果就是农村学生考大学的兴趣下降,抵消了一部分扩招的作用。
新一波读书无用论存于中国乡村 农门不再爱读书?--教育--人民网
其实房子只是家庭财富积累的一个侧面。家庭教育、补习班、择校费、学区房等许多条件积累到一起,都会降低穷人孩子读书的相对好处。穷人一方面买不起额外的教育,另一方面努力读书也很难在大城市生活,所以容易放弃升学。这肯定会影响中国的人力资源质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51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96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42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39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仅靠美国休想”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