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平:超越冷战思维,延续中国经济奇迹
关键字: 中国经济冷战思维GDP工业社会高等教育中国奇迹
四轮扩招覆盖了新中国60多年历史,可以说新中国是个“扩招年代”。这对经济有什么影响呢?在我看来,可以说扩招拉动了每一轮经济增长。因为中国最丰富,最可依靠的资源就是人。
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世界性强国的历史。英法是最早的工业国,可以占最好的市场和殖民地。美国和苏联来的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靠人均资源。20世纪前期,美苏逐渐控制世界的时候都是石油大国,都出口石油积攒资本,我曾祖父那一代人熟悉的第一个美国品牌就是美孚石油的桶装煤油。美国耕地多气候好,还能向全世界出口粮食。
但是这些道路我们都走不通。学英国没那个时间,学美苏的话人均资源太少。当年华国锋想开十个大庆,卖石油换技术。结果到今天也只有2亿吨的年产量,才5个大庆,不要说出口,每年还要进口三四亿吨。中国最充足的资源是煤,现在采煤成本也比不过美国澳大利亚,沿海经常见到外国煤。许多本来负责煤炭出口的港口比如连云港,现在经常要进口美国煤了。
世界人口地图
石油产量地图
可见卖资源这种事,中国人无论如何比不过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所以中国经济只能靠人。几十年前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1949年中国建国那年,英国有一本著名的政治预言小说《1984》,我推荐大家读一下。
这里先引用一个细节,准确地预言了中国发展要靠人力资源:
请注意这句话:【三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天堑一般的防御条件不可逾越。欧亚国的屏障是大片陆地,大洋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东亚国是居民的多产勤劳。】
《1984》世界地图
2 指数增长
不过,勤劳必须和工业结合才有意义,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几百万人的英国用蒸汽机打败了几亿人的中国。下面我要分析一下中国的人力资源是怎么影响工业经济的。
首先,我从工程师的视角给经济增长做一个定义。
经济增长显然不是钱的增加。钱只是交易工具。在物质层面来看,经济增长就是用已经存在的财富生产更多的财富。今年生产了10份财富,其中5份用来消费,是消费品;另外5份是投资,是新的劳动工具。因为增加了5份工具,所以明年能生产11份财富。相比今年的10份,有 10%的增长。如果每年都能重复这个过程,经济就以10%的速度指数增长。
今天全世界都默认一个前提,就是指数增长是天经地义的发展模式。
各国GDP增长(请注意左边是对数坐标,斜线即意味着指数增长)
但是,从经济史来看,指数增长其实是个新鲜事,在占历史大多数时间的农业时代,停滞才是常态。
工业革命前后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农业时代没有指数增长呢,因为财富包含两个基本要素:能量和精度。工业革命之前,输出能量基本全靠肌肉,但粮食产量有上限,限制了肌肉产生的能量。至于精度,当时全靠人手控制。最好的工匠死了,下一代人还得从头练习。每一代人的生产模式都和上一代人差不多,经济水平当然也差不多。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进步就是让能量和精度能够一代代积累。首先是在煤矿里使用烧煤的蒸汽机开矿,这是用能源开采更多能源。第二点是用机床制造机器,最终制造另一台机床,这是用精密的工具制造更精密的工具,让精度持续上升。
工业革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而且这两个上升循环之间还有关联。机床用上了蒸汽机动力,能加工强度更大的材料;而蒸汽机可以用机器造出来,更精密,更高效。所以能量循环和精度循环相互促进,永不停滞。最终形成了发达现代社会。
总结一下,工业革命就是用手工业攒出了烧煤的蒸汽机和造机器的机床,让能量和精度这两个最核心的经济指标一代代累积。从此工业品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工业品,所以财富能指数增长。
但是某些工业品一旦造出来就是纯粹消费品,不能用于生产。比如豪华轿车,比如化妆品,比如大面积的房子。对当前的经济减速,我有个朋友给了一个简单粗暴但很有逻辑的解释:用来造工业品的工业品少了,能源和精密加工能力没有被用于创造更多的能源和加工能力。比如说房子和机器都是钢铁造的,钢铁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住宅,也可以造更多的机器;房子却不能直接生产更多的房子,如果太多的钢铁被用来造房子,而不是造机器,机器造机器的循环一定会慢下来。
总而言之,一个大国要想经济增长,物质基础必须是核心工业体系的指数增长。刚建国的时候,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工业很少,而且大多数是造消费品的轻工业,能用来发动指数增长的重工业几乎没有。所以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工业核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88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39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评论 237日本人大幅抛售美国国债,逼停特朗普? 评论 271最新闻 Hot
-
“仅靠美国休想”
-
“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
“哈马斯愿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但有个前提”
-
“印度这行业要玩完了”
-
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
“豁免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不豁免更是机会”
-
“离了中国货,清凉一夏都难…”
-
“还跟我提投资?等美国稳定了再说吧”
-
俄副外长: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供应多少
-
英国反华议员赴香港探亲被拒入境
-
石破茂对美发出“迄今最强烈警告”
-
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
关税成本暴涨40多倍,美企CEO叫苦:这是末日
-
朝令夕改!“没人知道特朗普五天后的规定是啥样”
-
加州住房危机!“学生不得不在汽车里睡觉”
-
“如果关税战长期持续,相当数量的美国农民将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