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太阳花一周年| 大陆要过河,台湾敢拆桥?
台湾内部困局的解决出路还是在两岸。如果看到去年的纷扰就全盘否定经济交流,反而是本末倒置。就像好不容易盖了一座桥,但桥面凹凸不平引起不满,解决的方式不是把路铺平铺顺,竟是将整座桥拆掉。[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怎样挑战台湾的“美国标准”
两岸交流的重点应该由政党转移到民间社会,应该再度重视社会主义的平等理想、强调人情交流的价值。首要之务还在化解冷战对峙的后遗症,为共同追求某种道义的理想而更为深入认识彼此。[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左统派何以被淹没
3·18运动里最以左派姿态提出“反服贸=反自由贸易”的派别,吊诡地与台湾本土资本家共同站在本土保护主义的统一战线上。正如有朋友评论:“今年五一游行,劳权会因支持两岸服贸被逐出平台,活动声明和诉求找不到‘反服贸’字眼,是我眼镜该换了吗?”[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台湾青年有话说
学运开始时,我到过现场,孙中山先生的相片还挂在中央,周围有很多横幅。“九合一选举”,我帮忙给国民党候选人王致雅助选,她最后高票落选,这和学运之后选民对国民党不信任有很大关系。但也有很让人感动的事情……[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台南虱目鱼在大陆怎么了?
大陆采购台南虱目鱼的项目已经运作了几年,始终打不开销路;作为“向台湾基层人民释放的善意”,企业又得撑着,成了政治包袱。难怪有人委屈:“我们对人这么好,何苦?”似近又远、欲亲难亲的两岸关系,在哪儿出了问题?追随“虱目鱼”,或许可以走近“反服贸”。[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学运落幕,美国还在
学运期间,绿营派人赴美说明,被警告与打脸。美方担心,若台湾失控后北京会出手,届时美国的地位将会极为尴尬。俄罗斯刚收回了克里米亚,令美国头痛不已,硬而无力,软难下台。若类似事件发生在东亚,而此地的对手是大陆,更是难缠。[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反服贸学生去哪了?
把一切问题往“亲中反中”的系谱上推,这是看准当代台湾青年的认知短板。台湾教改20年,也是“去中国化”教育20年,岛上受众被抽空后的主体性不是由代表大众利益的阶级或团体来取代,而是由新兴的买办和皇民资产阶级引入美日流行的价值观来填补认同真空。[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戾气在知识界蔓延
学运的结束虽然让社会喘了一口气,知识界反而惆怅又焦虑,因为他们担心学运促发的社会“反中”能量会就此散去,因而纷纷忙碌起来,发动清算他们认定的学术界残余的“亲中”思想,包括中止他们的研究教学,破坏他们的任教科目甚至资格等等。[全文]
-
太阳花一周年| 台湾依旧在政治泥潭里打转
这场学运,台湾两党都是输家。对政党政治的失望,让民众在当年的九合一选举中采取与政党脱离的投票方式,令任何一方都再也无法有效跟踪民意。政党政治不存,民主制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这才是对台湾政治制度最大的威胁。[全文]
-
上广场刷身价,援交女王也是拼了
台湾“援交女”通过到学运现场抢镜头而成功自我包装,进一步丰富了借政治运动成名的想象力。政治舞台的功能看来愈发“多元化”了,学运广场同时成了暗中的T型台和各种走秀场。它能把“只要出名怎么都行”的人说捧红就捧红。[全文]
-
太阳花焦虑:小确幸民众与无奈政府
在台湾告别了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之后,民众的价值追求渐现多元化,经济发展于很多人已然不是头等大事。不少人只愿小确幸——“微小而确定的幸福”,不想发大财。[全文]
-
学运过后,台湾依旧风雨飘摇
学运精英所鼓动出来的蔑中、恐中、仇中,已经逾越了对于政权的批判,而进入到歧视性极为强烈的种族主义与文明主义了。太阳花学运基本完成了以青年为主的各种社会运动,被台独意识形态的收编,大众已经“被沉默”了。[全文]
-
-
· 反服贸风波 ·
2014年3月18日,为了反对《两岸服贸协议》,黑色岛国青年阵线领导的学生群体撞开“立法院”大门,占领、静坐、抗议。这场风波被称作“太阳花学运”、“3·18学运”。如今,反服贸风波逐渐淡出媒体视野,但学运的核心林飞帆、陈为廷等则成为活跃“政治人物”,时常出现在港台的政治抗议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