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裕卿之后,打击学术不端何时能走向必然
选择性纠正 必然导致侥幸心理盛行
笔者一直将官员腐败和学术不端进行对比,两者也确实存在很多的共性。从心理层面上讲,就是参与者的侥幸心理都比较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贪腐官员相信只要自己够低调、关系硬、跟对人、级别高、团体大……被抓就是运气不好。
在近年来的反腐风暴中,中央打出了一套套反腐组合拳。从“苍蝇老虎一起抓”、“塌方式腐败”也敢管,到“不管涉及谁都要一查到底”等重拳狠狠打击了贪腐者的嚣张气焰和侥幸心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和贪腐官员相比,学术造假者的侥幸心理始终没有得到全面的遏制,学术造假的灰色空间甚至产业链仍然存在。张裕卿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举报材料,张裕卿指导学生进行的造假手段低劣,属于容易被发现查实的造假方式。整个造假流程可谓是肆无忌惮,连派学生做假试验都不懈进行。少数胁迫学生的举动与其说是阴险,倒不如说反而把证据固定了下来。
签保证书的做法,反而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如果这样的造假都存在空间,那么更隐蔽的造假方式岂不是更加安全?近年来曝光的学术不端,大多数都是依靠师生矛盾或者是偶然发现才能引起关注,进而启动调查程序,这就难怪学术不端的参与者甚至调查者都有很强的侥幸心理。“他被抓就是运气不好”,这样的话在官场已经不多见了,但在高校仍然有市场。
但要强调的是,学术不端和贪腐腐败毕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前面提到直到2019年7月,《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发布之后,什么是学术不端才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对于过去发生的一些比较轻微的学术不端行为,用今天的标准去看待无疑是不合适的。
尤其是过去的20年,中国高校的研究水平进步很快。过去某些学术不端的参与者,其实是在很懵懂的情况下参与进去的。某些今天视野里的学术不端,比如老师送刚进课题组的博士生论文、把论文当作送给对象的礼物、只报道自己试验中最好的结果、先有结论后设计试验证明等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是普遍做法,甚至还是美谈。
这些行为和贪腐分子的明知故犯完全不同。而其中的很多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学审美,今天已经成长为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科研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过去的很多问题,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笔者认为对学术不端,不能一棍子打死,必须要分类进行处理。
在查处学术不端还存在很强的偶然性的当下,如果关注度高就重重处分,关注度低就轻轻放过,无疑不利于树立学术伦理的神圣性。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明白,惩治学术不端,维护学术声誉,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么有的人也许就会想了,打击学术不端这么复杂,每个行业都存在阴暗的部分,目前中国学者学术不端的还是少数,不管不行么?
还真不行,因为学术本身就是要追求真实,贪污的官员可能确实能办事,但学术不端的学者只能产生学术废物。垃圾还可以回收再利用,废物处理起来还要花费更多的钱。而且处理越晚,危害越大。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从扩招初期的全面缺人,转向缺乏高质量人才的结构性缺人,想要谋求一个独立研究的机会(讲师或者是特聘教授、副教授、研究员),进而获得终身的职位(教授、副教授)非常困难。如果一个人通过学术造假,获得这些待遇,无疑意味着挤占了一个宝贵的名额。如果造假泛滥开来,就是对诚实研究者的全面歧视。
同时学术不端的传染性是很强的,根据举报材料,张裕卿曾经亲自指导学生如何造假,其女儿的留学资助申请材料中也有造假(被张裕卿挂名了论文)。而造假的学生很可能养成路径依赖持续造假,甚至将来继续指导学生造假。如果学术造假者缺乏制裁,其“学术后代”师传徒、师传子、徒传徒,用不了很多年就能繁衍出一个可观的规模出来。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1931年到1952年间,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其中被评为院士的竟然有8人。大科学家桃李满枝,这无疑是一件美谈。但前提是像苏步青院士一样实至名归,而非学术造假,不然再看这个故事,留下的可能就是惊悚了。
同时,科研工作是一个不能流水化生产的工作,内容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简单地说,就是1个顶尖科学家要比500个平庸科学家强得多。因此各国都倾向于给顶尖科学家很大的话语权,对顶尖科学家一些不符合社会主流的行为采取包容的态度。如果学术造假者成为院士或者资深科学家,将有可能带歪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最后,学术不端的问题越早发现越有利。11月20日,在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教师名单中,过去的引发争议的王攀赫然在列。这一行为,在线上和线下的合力抵制中惨淡收场,11月27日,武汉理工决定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不予通过。
武汉理工最终没有恢复王攀招生资格
为何要试图恢复王攀的招生资格呢?因为培养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是很困难的,要消耗国家大量的成本。从功利的角度上说,科研人员不能正常工作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具体到某个高校,要靠科研成果才能更多地争取到经费,因此高校有很强的动力恢复某些争议教授的招生权。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学术不端扼杀在萌芽之中,在问题的早期就采用和风细雨的方式纠正,对社会而言成本最低。今天,一个整体的共识是学术不端必须管理和监督。
但今天很多监督本身是“不给出路”的,也很难让人服气,更不利于科普和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在近期抵制王攀活动中,表现亮眼的知乎近年来在高校教师中的风评很低,“那个APP”、“知乎治校”都是很常见的讽刺。
但是学生却很喜欢知乎,社会公众也很喜欢,对于学校的回应不喜欢。
这一方面是很多高校的宣传体系严重脱离时代,脱离群众。喜欢先放个模棱两可的消息对舆论进行试探;同时负面新闻发生时对发声渠道控制过严,只在规定时间、规定人、规定渠道上(一般不带评论功能)发布相关消息,媒体基本采访不到人。同时在负面舆情已经充分发酵的情况下,还采用删帖这种既不能控制信息扩散,又激怒受众的方式。以上种种,在新时代网民看来都是严重落伍的表现。
另一方面,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又不能把工作做在前面。须知,公共关系从来不是负面舆情出现时才需要做的功课。平时未能主动公开处理学术不端的流程和参考,到了口水汹涌而至的时候,只有顶格处罚才能平息事态,又无疑助长了学术治理的非理性因素。
高校教师对部分互联网年轻社区的批评有道理,这些社区确实存在非理性和简单粗暴看待问题等缺点。近期发生的清华女生误会学弟“性骚扰”事件就是明证,当事女生第一时间就在互联网上公开了学弟的个人信息,在调取监控录像后才发现是错报了。
对于这些社区不能简单地嘲讽了事,要看到正是因为理性、专业化、制度化的建设落后了,才给了这些平台机会。如果讽刺年轻人的网络社区,结果却是合法渠道的反映无人关注,在网络社区发帖才能引发介入。那就是用实际行动为“网络治校”打了最好的广告。
“草上之风必偃”,侥幸心理虽然顽固,但只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术期刊监督机构、学术期刊以及高校都吹起清风,公正严肃的处理学术不端争议,中国的学术界的道德和成就自然能不断进步。当打击学术不端走向必然,真实有意义的学术成果必然能走出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一鸣 
-
中国科协、民政部:支持科协学会适当发展港澳台和外籍会员
2020-11-30 21:59 香港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罕见天文现象:双黑洞吞噬恒星
2020-11-30 11:10 天文 -
-
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成功分离,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
2020-11-30 07:57 嫦娥奔月 -
嫦娥五号再“刹车” 进入近圆形环月轨道飞行
2020-11-29 21:09 嫦娥奔月 -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
2020-11-27 08:01 能源战略 -
5.4吨推进剂如何注入中国史上最复杂航天器?
2020-11-26 13:03 航空航天 -
华大基因:血流感染核酸检测试剂盒完成欧盟CE认证
2020-11-26 09:4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嫦娥五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
2020-11-25 07:05 航空航天 -
各系统状态良好,今晚将第一次轨道修正
2020-11-24 15:25 航空航天 -
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
2020-11-24 14:10 科技前沿 -
嫦娥五号为何凌晨“奔月”?
2020-11-24 07:27 航空航天 -
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一图了解这次“挖土”之旅
2020-11-24 06:32 航空航天 -
我国首个深空天线组阵系统正式启用
2020-11-18 07:59 航空航天 -
天问一号,突破3亿千米!
2020-11-17 07:25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2020-11-14 17:24 科技前沿 -
高通已获准向华为供应4G芯片,但解决不了国内实际需求
2020-11-13 19:32 华为 -
开始抛弃英特尔,苹果电脑首次搭载自研5纳米CPU
2020-11-11 13:39 TMT观察 -
中国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
2020-11-10 11:34 -
我国数学家成功证明20多年悬而未决核心猜想
2020-11-08 16:43
相关推荐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评论 25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225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70“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51“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17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