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多元主义不该是分离主义沃土,与“垃圾”的遮羞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最近,国家民委主任潘岳警示,“受西方民族理论与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作家们都从总体、时代性中退却,更加关注差异性、特殊性”。个人对潘主任的此一观察特别有感,因此想做些补述。
多元主义牵涉文化、种族、性别、宗教、民族、思想哲学、政治体制等等,近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全部面向,聊起来可以没完没了,本文集中讨论文化与民族领域——社会在强调多样性的风潮下,受到了什么挑战?
多元主义是否无可避免地奖励了平庸?成了分离主义沃土?
多元主义辩正
所谓“主义”,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产物,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义的主要挑战是自身。因为随着时代变迁,有些主义成了历史遗迹,有些则不断修正调整以适应时代,并得以存活。
多元主义目前仍是当代思潮,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而潘岳主任的讲稿就突出了多元主义的困境之一:原本是想借由包容来拓宽、丰富一个大封闭系统(本例是中华民族与文化),但此举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多个互不隶属的小封闭系统,违背了原初的行动意义。
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文明并不存在绝对开放的系统,顶多只有相对开放的封闭系统。绝对开放意味着所有藩篱都不存在,但人类社会的特征是群居,群居自然会产生各种藩篱。所谓多元主义,就是旨在尽可能消除多一点藩篱,以适应群居生活的变迁。例如移民,多民族间的现代矛盾,社群媒体的兴起等等。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历史悠长,文明丰富多样,多元主义也是我们文化基因之一。历朝历代,相对开放的时代都是国力强大的时期,因为强大而自信,因为自信而包容,因为包容而创新,因为创新而进步。相对地,当社会与政治趋向保守,就是国力下滑的不自信表征,内外部挑战丛生,害怕采取包容姿态会进一步削弱自己。
贞观四年,唐太宗批评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初唐与盛唐时期,唐朝自信爆表,不忌胡风,推崇多元,社会开放进步,写下了多元主义在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比如现在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椅子”(倚子),就是从唐代开始流行的。中国古代椅子的起源,有四种说法,其中3种都是外来说,如上述唐太宗所说的“胡床”,就被学界认为是椅子的起源之一。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盛况
然而,到了中唐与晚唐,唐朝国威顿挫,被视为转折点的“安史之乱”,其“安”与“史”都是胡人,于是大唐就滑入隋炀帝式的不自信,原本充满胡风的妇女服饰(窄衣小袖,袒领,女着男装)开始被排斥。唐之乱源,在某种层面上,其实就是轻忽了在制度上多元包容的弊端。
现在各种“中国元素”在美国本土的遭遇,即能说明美国的不自信正在体内蔓延。另一方面,整个西方兴起的反移民潮,也是不自信的表征。
我们身处中国复兴时期,国力日强,自信日盛,包容力自然就应愈大。虽然当前内外部挑战不少,但都不至于伤筋动骨,无法阻碍崛起之势,因此在文化、民族层面,包容多样性理所当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减少警惕。
个人认为,包容多样性有五个阶段:接受,适应,谨惕,调和,创新。中国现在应处于谨惕阶段,因为西方的多元主义发展弊端丛生,可谓触目惊心,不能不令我们戒慎恐惧。
多样性愈被高举,复杂性就愈明显,融入共同的故事就愈困难,因此,谨惕阶段是不能跳过的关键流程。
所谓多元主义,四个字足已概括,求同存异。从美国的觉醒文化到取消文化,我们看到的是清教徒式的铲除异端,而所谓异端,其实是过去的主流思维、观点、习俗与习惯。诚然,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变革虽然免不了,但美国多元主义已发展到不再“求同”,只想“存异”,往多元主义目的地的反方向走。
马斯克谈起儿子“变性”时,认为是美国的觉醒文化害了他
潘岳主任所提醒的,就是别只专注于“存异”(差异性与特殊性),而放弃了“求同”(总体与时代性)。这样的警惕是绝对必要的。
多元主义是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包容差异,换言之,多元主义是有边界的,而且必须有边界,而不是任由差异无边无际地发展,直到个别族群(或创作)游离出其原来所属的共同文明或社会。
因此希望大众与创作者认知到,多元主义的目的是拓宽大封闭系统,而不是形成诸多壁垒分明,甚至相互对立的小封闭系统。
以最近的时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放弃“求同”的危险性。7月,拜登签署“解决西藏法案”(Resolve Tibet Act,注1)就是将多元主义武器化,干涉他国内政的恶例。与处理新疆问题一样,美国也如法泡制西藏问题,意在利用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割裂中国。
因此,若放弃“求同”,或只奖励“存异”,在外部势力的分化下,中国有些地方会成为分离主义沃土,平添治理负担。大唐殷鉴,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
分离主义沃土是怎么一回事,台湾就是显例。在“台湾主体”的要求下,对民族历史进行解构,变造民族主流叙事,差异性与特殊性受到不成比例的表扬与赞助,使得中华文化成了“异端”,甚至拿DNA说事,凸显血统差异,以致连炎黄子孙都予以否定。这就是拒绝“求同”的恶果。
总言之,平衡多样性的方法,就是鼓励求同存异,而不能过度表扬特殊性与差异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借游戏发布性别对立言论、号召引战,微博处置138个账号
2024-08-21 21:13 -
媒体三批掼蛋,新华日报:夸大其词、论据不足、因果倒置
2024-08-08 14:59 -
百花奖获奖名单公布,朱一龙、马丽获最佳男女主角
2024-08-04 22:37 中国电影 -
明十三陵计划2030年实现全面开放
2024-07-13 10:35 -
列入“重大科学问题”,古人类研究要回归初心、纠正错误
2024-07-09 13:44 -
“跳过迪士尼、奈飞,把我们的内容直接输出到海外”
2024-06-28 17:36 直击上视节 -
“我们像祥林嫂一样诉苦了这么久,情况依然没变”
2024-06-27 20:10 直击上视节 -
“我相信,中国的内容会在全世界大获成功”
2024-06-27 17:42 直击上视节 -
“越南观众在开发阶段就已经盯上了中国的这些剧”
2024-06-26 19:31 直击上视节 -
“行业乱象在于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
2024-06-25 13:53 直击上视节 -
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电视剧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2024-06-24 16:36 直击上视节 -
底层人互相残杀,这部印度电影绝了
2024-06-23 16:01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被查
2024-06-21 15:21 廉政风暴 -
他找黄晓明来演智障人士,原因是…
2024-06-19 21:29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礼和被查,已退休7年
2024-06-19 15:06 廉政风暴 -
为什么很多年轻创作者转向短视频?日籍导演竹內亮这样说
2024-06-18 17:46 -
“不要一心奔着‘出海’去拍电影”
2024-06-18 11:42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中国这类影片太少,希望张艺谋抓住《三体》精髓”
2024-06-17 17:0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还原度最高”,宫廷西洋画家绘《康熙大帝肖像》来华展出
2024-06-17 08:32 -
“最懂中餐”西方人:老外嫌中国人啥都吃,是不懂奥妙
2024-06-08 13:5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9“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23“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0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3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8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