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默:多元主义不该是分离主义沃土,与“垃圾”的遮羞布
创作者的天职与责任
在表层意义上,多元化就是拔高“非主流”以平衡主流的一种概念,对创作者而言,犹如天降甘霖,因为创作者的天职,就是突破边界。
所谓边界,包含传统技法、传统表现形式、传统观点、传统审美、传统叙事模式、传统人伦道德等等约定俗成的创作规则。因此,重视差异性与特殊性本来就是优秀创作者的使命,如果所有作品都是用同样的素材、同一个模子生产,而称不上创新,那么文化势将枯萎。这便是创作者必须站队多元主义的原因。
例如,马面裙真好看,大叔我也想穿,但什么场合穿呢?这就需要创作者的巧思,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法,并结合商业机制推广,创造流行风潮,让民众多了选择性,增添社会风貌。马面裙只是一例,中国传统服饰其实都可以复兴,但维持原样并不现实,所以先得有鼓励多样性的环境,让创作者获取各式各样的元素,以解决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问题。
那么,在文化层面奖励多样性,我们该警惕什么?其一是平庸,其二是不稳定性。
创作者心知肚明,九成以上的创作都是平庸之作与垃圾,很多作品粗制滥造,不知所云,唯一的看点就是突破禁忌(边界)。明明是垃圾还受到了过度保护,甚至被不符合比例地高捧,就因为其符合多元价值要求,有些顺利被引入商业机制,有些还拿到政府补助。
当代艺术作品与通俗娱乐作品有很多受到追捧和得奖的,甚至放在国家级庙堂之上供人欣赏,但感觉好像也“不怎么样”,一般读者或观者往往不明所以,会怀疑是自己外行,欣赏水平不够吗?通常我们会怀疑自己,而不是质疑作品,毕竟,一个放在美术馆里展览的东西,就算是抽水马桶,应该也是有来头的。
不过,它很有可能就是个毫不起眼的抽水马桶,只是被人为赋予了某种高大上的当代意义、现代意义、后现代意义、或者XX意义,例如其彰显了多元价值,或其他时兴的价值观、审美观云云。因为以前美术馆不会展示马桶,现在展示就有了突破边界的意义。
然后有人告诉你,艺术是一种态度……我们只好自责,是是是,是我们态度有问题。
很多人会拿毕加索的画作当成范例,告诉我们不能以传统审美观看待现代艺术。不过,美术系学生应该看过毕加索年轻时的素描作品,就是传统艺术,而且技艺精湛。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创作者,都应该是经过传统训练并且技艺超群者,而不是横空出世,突然蹦出了惊世骇俗的作品。
毕加索素描作品
有些名声响亮的创作者,其实没有创新能力,只是借着多元价值的掩护,一心致力于突破禁忌,以制造耳目一新的效果,展现自己的鹤立鸡群与创作勇气追求流量。个人认为,实在不必设立奖项为“猎奇者”锦上添花。
既然绝大多数的创作者都只能生产平庸与垃圾,那么有些创作者只在意获奖,而不在意大众与社会影响就不足为奇了。奖励多元的奖项,往往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后门。潘岳这份讲稿的受众是评审,我想他抓到了重点,因为评审对创作风气的影响愈来愈大。
评审可以是平庸的创作者,但必须具备高鉴赏力,以及对国家社会影响的正确认知。只奖励差异性与特殊性作品,很可能就是奖励平庸甚至垃圾,谈不上社会进步。甚而,有些作品为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创作者与评审不必负责,最终得由政府与人民承受后果。
但反过来说,奇妙的是,许多伟大的创作者,其实是受到了垃圾作品的启发,才开窍创作出划时代的杰作,毕竟,好的创作者就是知道如何化腐朽为神奇。但垃圾作品还是垃圾,而通常,这些垃圾是在包容多样性的环境下产生的。
此前曾被网友吐槽像一堆垃圾的美术毕业生作品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能持平看待多元主义,它确实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制造了大量垃圾。而我们所求的,就是那少数的伟大作品与精品,其他的,就是附带损害。对此,社会要有止损机制。
最后就是不稳定性。由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当前的世界处于“多样性爆炸”的状态,任何人的创作或意见都能光速与他人连结,再加上AI技术的推波助澜,真假优劣参差不齐,却也全都躲在多元化旗帜下理直气壮地存在,并产生时人所称的各种“信息茧房”,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更多的藩篱,而不是减少。
这种差异化与特殊性制造的各种小封闭系统,拔高的是社会分歧与思维异己,快速削弱同理心,因此必然产生反作用力,让本来快消失的传统偏见与不公平死灰复燃,义正辞严地反多元化。
英国最近的暴乱,巴黎奥运上演的“宗教/性别多元主义 vs 基督教”,以及“女权 vs LGBTQ”的争议,都是显例。
中国是多民族、文化层面极为丰富的国家,这是祖传的软实力资产,值得发扬。为此,需要我们包容多样性以求进步,但不能忽视了多元主义也可以是一只九头龙,九头争胜互相撕咬,受伤的却是本体。
说到底,“社会责任”是多元主义者必须谨记于心的底线,若没有这道防线,最大受害者就是多元主义。
注1:全名为“促进解决西藏与中国争端法案”(Promoting a Resolution to the Tibet-China Dispute Act)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借游戏发布性别对立言论、号召引战,微博处置138个账号
2024-08-21 21:13 -
媒体三批掼蛋,新华日报:夸大其词、论据不足、因果倒置
2024-08-08 14:59 -
百花奖获奖名单公布,朱一龙、马丽获最佳男女主角
2024-08-04 22:37 中国电影 -
明十三陵计划2030年实现全面开放
2024-07-13 10:35 -
列入“重大科学问题”,古人类研究要回归初心、纠正错误
2024-07-09 13:44 -
“跳过迪士尼、奈飞,把我们的内容直接输出到海外”
2024-06-28 17:36 直击上视节 -
“我们像祥林嫂一样诉苦了这么久,情况依然没变”
2024-06-27 20:10 直击上视节 -
“我相信,中国的内容会在全世界大获成功”
2024-06-27 17:42 直击上视节 -
“越南观众在开发阶段就已经盯上了中国的这些剧”
2024-06-26 19:31 直击上视节 -
“行业乱象在于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
2024-06-25 13:53 直击上视节 -
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电视剧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2024-06-24 16:36 直击上视节 -
底层人互相残杀,这部印度电影绝了
2024-06-23 16:01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被查
2024-06-21 15:21 廉政风暴 -
他找黄晓明来演智障人士,原因是…
2024-06-19 21:29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礼和被查,已退休7年
2024-06-19 15:06 廉政风暴 -
为什么很多年轻创作者转向短视频?日籍导演竹內亮这样说
2024-06-18 17:46 -
“不要一心奔着‘出海’去拍电影”
2024-06-18 11:42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中国这类影片太少,希望张艺谋抓住《三体》精髓”
2024-06-17 17:0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还原度最高”,宫廷西洋画家绘《康熙大帝肖像》来华展出
2024-06-17 08:32 -
“最懂中餐”西方人:老外嫌中国人啥都吃,是不懂奥妙
2024-06-08 13:5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0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81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54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55“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56最新闻 Hot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