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投资和援助非洲,我们的发展会更困难
如果没有非洲,这条流水线就会出现短板,而非洲加入我们的全球产业链之后,不单单可以向我们输送资源产品,非洲的市场也非常巨大的,可以使整个生产链条更完整更稳固。[全文]
-
“一带一路”标志着全球化进入了以中国为关键元素的新阶段
冷战后狭义的“全球化”只是数百年来以资本增殖为驱动力的长期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片段,其特点为西方所倡导的全球自由贸易。而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展开以及西方意欲与中国“脱钩”等动向,标志着长期全球化进程进入了以中国为关键元素的新阶段。[全文]
-
一边拿走63%利息,一边炒作中国“债务陷阱”?
西方推崇市场运作、私人部门,批评中国是国家和公共部门提供的贷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债务问题。通过这套资本市场环环相扣的合作,西方国家成为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的规则制定者,它们不需要再通过政府来进行贷款,就可以通过这些知名的商业银行把利润更好地收回到自己的国家。[全文]
-
西方都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要求中国做?
不同债权人的性质、在债务中的地位、适用的规则都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认为需要时间,呼吁谈判的原因。其实西方也知道这一点,但是它们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中国拎出来,在舆论上给中国制造压力。[全文]
-
斯里兰卡后又一国家暴雷,应验一个西方不愿承认的真正陷阱
近十年来欧洲债券在亚非拉地区的活动激增。截止2021年,这种金融工具已经成为非洲国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选择。欧洲债券在亚洲和拉美的发行同样呈现出上升趋势。[全文]
-
普利策奖得主盯上在非中企,如何打好海外舆论战?
如果有些国家只看到中国共产党长期一党执政,那么像埃塞俄比亚、苏丹、委内瑞拉等国的强人政府一旦被推翻,或者经济发展不成功,这种“模式”就会遭遇挑战。再比如赞比亚经济发展大量依赖政府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目前债务负担确实比较重,那么这种“模式”对不对?[全文]
-
非洲搞基建,会陷入“债务陷阱”?
简单地套用中国的经验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这一方法并不会奏效,这种综合性转变要求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多样化转型。因此,以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目标为指引比遵循固定的模式更重要。[全文]
-
被污“新殖民主义者”,中企在非洲真实情况如何?
非洲复杂的营商环境以及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府能力缺失、法律法规漏洞以及工业化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等,是在非中国企业在环保、劳工待遇等领域频繁遭遇指责的关键因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