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宇舟|阵痛与希望:中国经济的“破茧”时刻
最后更新: 2024-08-27 07:44:08四、华山一条路,且看新动能破茧成蝶
1、路径选择之辨:我们已只此一途
针对当前经济的破局,有一些观点开出的药方,汇总起来主要是放松监管、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投资和国债规模、缩小双轨制差距、提振民营企业信心。
这些话本身是不错的,但过往的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不触及经济基本面情况下的放松与投资,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过往发展较为依赖但又该出清的行业,做了一波放水,为后世积累下更多的问题。说白了,这些都是手段,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打造怎样的一个基本面来承接这些手段。
有句老话叫“华山一条路”,专门形容只此一途的攻坚克难。我们在上文依次展现了新旧模式交替的现状、带来的冲击、旧模式的难以为继,而新动能在规模、技术、市场与模式存在的欠缺,导致新旧动能转化中尚且不能完全接续,由此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矛盾。
对当前的局面,俨然已无第二条路好走,上段提到的舆论场上这些深化改革、放松监管的讨论,最多只是“矢”,但“矢”要有“的”才能放,动能以及由该动能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真正的“的”。
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是需要场景的,改革不是喊口号就能改的;市场化也不是放松监管就能成的,否则在旧模式的老路上只会持续空转,加剧矛盾与动荡。如果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明确清楚,盲目的“松绑”只会松出更多狼虫虎豹,这在当代经济史上早已屡见不鲜,有多少破坏市场的行为正在打着市场化的旗号大行其道。
所以,真正的前路正是新动能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以此为牵引迭代企业和市场,带动生产关系的有效调整。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对于我们来说,这条路虽然很艰巨,意味着经济发展在这个节点已经没有了可以完全参照的成熟模板,真的要从赶超转为引领。但是我们有着向此突破的雄厚条件,也积累了一些前期成果。我们正在做一项前无古人但又充满希望的工作。
2、经济破局的基础:雄厚的实体经济底蕴,且仍在持续升级
从大面上讲,我们有着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的高新科技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被戏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所剩无几”。
我们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受教育产业大军,有着产业革命准入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我们有着相对独立的金融体系,债券市场尤其是政府和城投债券多以境内投资者为主,而股市更是做到了和基本面发展的长期偏离,在攻坚克难时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黑色幽默。
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时兼备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最大的消费市场、最庞大的工业化人口和消费群体,而由此产生的供应链、开发场景、更新改造又能为供应链金融、开发性金融、绿色金融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 ,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并确保金融行业在脱虚向实中不断发展,二者良性循环。
这些都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这些方面并非空口说说,是有扎实的统计数据的,这里就不再详细铺陈。这里只展开提一下和制造业有关的一些数据,首先就是制造业的血液——电力。近来围绕发电和GDP的讨论也比较热烈,考虑到篇幅,这里我们暂不展开相关话题,只单以我们国内情况来说。
2023年的发电量是2014年的1.67倍,是2019年的1.24倍,在疫情期间仍保持每年3-9个百分点的增速。同期装机容量则分别为2.15倍、1.45倍。这背后正是庞大的生产生活需要,是经济基本面扎实的表现。更为突出的是这十年来新能源发电的异军突起,火力发电占比已由2014年的75%下降到6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而根据中科院和世界可再生能源协会的测算,相对分散式的新能源电力行业将比传统电力净增更多的就业岗位[8],预计到2035年净增额可达400万[9] 。
仅仅一个发电数据,既是制造业仍在扩张的缩影,也记录着能源行业的迭代升级。
目前来看,我们的制造业依然保持强大的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年增幅在过去5年是2%-6%不等,且大多数年份私营企业增幅超过总体增幅1-2个百分点,直到疫情高峰的2022年才开始低于整体水平。
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增幅每年超过规上整体增幅2-5个百分点,二者增幅占规上增幅的比重已由2014年的40%到2023年近50%。高技术产业投资更是以每年超10%的速度在增长,个别年份更是达到了17%-19%。而且为战略性行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企业,除了2022年增幅仅有4.8%外,近年来其他年份的增幅都达到了7%以上,2019年达到12.7%,2021年达到16%。这充分展示了制造业量与质齐头并进,并能对服务产业提供强大的牵引。
当然还不够,还要更大些。
在做这个话题的搜集测算时,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可供一窥实体经济的蓬勃生机。这又是来自我们的老朋友——房地产。在房地产2年内下滑25%的时候,建筑业总产值却由2021年的29.31万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31.59万亿元,增幅近8%。
颇为有趣的是,同期竣工面积虽然有5.56%的降幅,但新签约额的增幅已达到3.33%,并且2年内厂房及相关建筑物的竣工面积增幅达到了23.64%,接近25%(同期住宅竣工面积的降幅为13.34%)[10] 。房地产总投资与厂房竣工面积,同一行业两个方向一降一升的两个25%,为“脱虚向实”提供了又一个生动注解。
3、作为经济破局的动力,高新技术的突破与转化已经来到大反攻的前夜
近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突破不断,战果正日益扩大。以“卡脖子”行业为例,不管是官媒报道还是业内研究都指出,我们已经将35项攻破了20余项(至少在相关大类上实现国产替代突破)。
中国的科技进步已是外国权威机构和主流媒体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美国nature对于中美两国各自排名在世界前10位的领域做了个对比,结果发现已从早年美国的全方位碾压变成了各有千秋。中国已经在物理化学、材料工程、有机化学、大分子与材料化学上实现了赶超,而原子、分子、核、粒子和等离子体物理也在接近美国[11]。
据统计,在诸多科研领域,都已经稳定形成了中美最多再加德国的前三排位次序,而中国的研发投入更是达到了35%,位居世界之冠,欧美加总之后也只比中国高出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7.3%,更是大幅领先欧美(美国4.3%,欧盟5.1%)[12] 。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赶超引领态势,正日益见诸全球各大媒体的报端。
2015-2021中美德英日五国可研贡献份额变化和2021领先学科分布图
当然,目前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离实现全面领先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转化效率过低,不同口径测算出的转化率大概在10%-35%的区间,也引发了官方学界的激辩,而发达国家一般在40%-60%。
这也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要从历史纵向对比,我们的转化能力已较十年二十年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从各国行业产出的横向对比来看,那就是我们在转化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已经在新能源、新材料、通信制导、汽车、人工智能等等领域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恰恰是我们科研转化的潜力。
更何况对于这个问题,从顶层设计到科研攻关,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还能不断做出新的增量 ,而且围绕着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深空探测与传感、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清洁能源、人造食品……我们已经在掌握整体或局部领先优势的情况下,结合我们的场景形成了大量的产业与产业集群,在持续释放增量的同时,也在拓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路 。
罗兰贝格整理的中国技术产业优势分布图
世界银行整理的2022 年上市公司隐含利率,可以清楚地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融资成本也相对可控。投资规模还在扩大,但融资成本却轻了,这是一种与以往高杠杆驱动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数据来源: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据其统计,从2008年到2020年,中国先进工业产值增长了177%,是美国78%的两倍多。
而上述这些,与第二节的产业规模相结合时,又将爆发什么样的能量呢?这个问题华为知道、大疆知道、比亚迪知道,大量闷声干活、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们知道,我们未来的历史也会知道。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如同一条河流,汇聚起来将会是一片浩渺的海洋。制造、运载、电子、服务装备必将全面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生产、组织和产业形态都将赋予社会化大生产以新的内涵 ,而这一切有个响亮的名字:新型工业化。
PPT来源:周济: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2024-4
本节结尾还想发张图。
4、产业之间的互联与整合正在深化,为经济破局提供源源不断的场景
很认同这样一种说法: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利用并拓展了我国经济的超大规模性,让超大规模的产业与配套基础设施与超大规模的人口和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场景;而场景的形成与发展又带动企业及其配套实现更大规模的扩展,形成了良性循环[13] 。
而在此过程中,不同的产业和场景联动与融合的趋势也在加快,达到了1+1>2、10+10>100的效果。
这几年,笔者在国内差旅时明显感觉到,在不少领先的企业中,哪怕是细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产业类别与行业壁垒正在被打破,一二三产的界限正在模糊。而如果这些企业是能够带动周边的,又能将一串企业都代入这种互联互通的新模式之中。
就以农业加工企业来说,种植养殖环节无疑是第一产业,但企业自身或协同自己的养殖户去革新养殖技术,从养殖方式到气候水文乃至实时监测里,这其中已经出现了高端制造业的身影。而当他们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度的开发,从最基础的罐头食品直到萃取营养物质形成的高端补品,并且要大面积来料加工时,这无疑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工业化社会大生产。而当产品形成,营销推广之时,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发售与地推,可以和不同的电商平台来接入推广,还可以借助后者的大数据算法来调适改进。
更有甚者,对于那些达到相当规模的种植养殖企业,他们甚至可以将承包的农场在种养之余,用来开发生态文旅,采摘、垂钓(甚至出海海钓,甚至都有自建的小船厂)、农家乐、亲子游……创造额外的营收。
而在它的更外围环节,新型的产品筛检、冷链保鲜、物流运输、交通调度、环境监测……也正铺陈一个环环相通的大循环。就这样,通过技术取得的效率提升、超额收益与通过自然禀赋所具备的场景搭建潜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本身与行业属地业态的迭代与提升。
这已经不是一两个孤例,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或多或少展现出这样蝶变的产业集群,有些技术我们已经世界领先,至于规模我们更是独一无二,由此构成了一个宽广的产业场景。这正是祖国的经济给予我最为震撼的体验。
仅以轻工行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23年已形成281个产业带,这些产业带的覆盖往往是全镇乃至全县,分布如图所示。
各省市自治区的产业带个数。图表来源:沥金&腾讯广告&中轻投资: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2023-11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岳冠东 
-
拼多多陈磊:未来利润将逐步进入下降趋势,这是长期健康必要的代价
2024-08-26 20:4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台湾著名餐饮品牌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退出北京等市场
2024-08-26 18:24 -
英伟达、谷歌、AMD等美日企业,巨额投资中国台湾
2024-08-26 17:52 观网财经-科创 -
滴滴智驾座舱业务也要被卖了?
2024-08-26 17:43 -
赵昌文:从数据所有权到数字税,中国能做哪些创新?
2024-08-26 17:29 -
工信部无线充电新规9月1号实施,iPhone充电功率被砍一刀?
2024-08-26 17:11 -
台积电:获中国大陆和日本巨额补贴
2024-08-26 17:05 观网财经-科创 -
财政部: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
2024-08-26 11:59 观网财经-宏观 -
IBM中国研发部门关闭波及上千人?公司回应
2024-08-26 11:26 观网财经-海外 -
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资金来自哪里?
2024-08-26 10:52 观网财经-房产 -
“房屋养老金”引热议,钱从哪来?
2024-08-25 17:56 中国房市 -
吴清:希望机构投资者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长期主义
2024-08-25 17:56 金融观察 -
每件商品最高补贴2000元!第二轮家电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发布
2024-08-25 17:31 观网财经-消费 -
东方甄选财报:GMV同比上涨43%,董宇辉分1.29亿
2024-08-25 11:1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即将IPO,荣耀获中国移动投资
2024-08-25 10:06 观网财经-科创 -
阿里史诗级时刻?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
2024-08-23 22: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金融监管总局:拟规定网络小额贷公司对单户用于消费贷余额不得超20万
2024-08-23 20:50 金融观察 -
郑栅洁主持民企座谈会,赛力斯、传音等参加
2024-08-23 20:50 -
上海叫停房贷“返点” ,存量业务需7日内整改完成
2024-08-23 20:50 金融观察 -
富士康董事长:若印度产iPhone良率仅50%,早就撤了
2024-08-23 18:30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23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16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09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1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