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宇舟|阵痛与希望:中国经济的“破茧”时刻
最后更新: 2024-08-27 07:44:08二、新旧转型期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加剧了部分行业和人群的痛感
1、房地产行业调控带来的链式反应
在经济转型调整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行业,更何况对该行业的波动式调控俨然已是多少年来的经济运行特色之一,以至于有“夜壶”戏称。
近年来房地产业有关指标,图表来源同注释7
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图表来源同上
经济增长依靠投资,而民生保障则看就业。房地产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也是人尽皆知,大家都有体感。
图表来源同注释10
目前对房地产调控的微妙之处在于,既不能再放任大规模的增长,推高杠杆和泡沫。却又无法快速实现出清,以便轻装上阵。只能在发展中缓缓解决。也正因此,房地产无法做到“长痛不如短痛”,否则带来的消极影响会长期向社会传导。
2、土地财政退坡后的财政压力及其连锁反应
与房地产行业走到阶段性拐点互为表里的,便是地方土地市场遇冷,造成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暴跌。
之前笔者在《基于可支配财力视角下的地方债务情况分析》一文中已经测算过各省份可支配财力的构成,最核心的三项便是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和上级转移支付收入;2022年以前,这三项收入占可支配财力的比重最高可接近85%,却在2022年以后收窄至77%,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出让收入占比下滑较快,2022年后较占比峰值直接下滑了10个百分点。
这三项收入近年来占比变动如下图所示。
税收、土地出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占地方可支配财力的比重
地方财政在之前土地财政和配套基建中积累了大量债务,含城投在内的宽口径债务除以可支配财力所形成的宽口径债务率, 2023年比2019年增长了100个百分点以上的省份达到15个,其中7个省份的宽口径债务率超过了400%,其GDP合计已经超过全国的1/3,且其中4个省份在GDP规模位居全国前五。
2019、2022年和2023年各省宽口径债务率分布
由此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三大支柱之一正在下滑(与此同时,受减税降费影响,税收收入也可能下滑),另一方面债务和付息规模还在扩大,地方财政所受冲击可想而知,财政供养人员的规模与质量也会逐步受此影响,与政府采购相关的各个行业也会受到相应传导。
笔者身边一些承接基建工程类项目的民营公司近年就相对紧张,这不只是一两个包工头的事情,建筑工人的工资、建材厂商的生计,连带着从设计到物流再到质检一整个链条上的人吃马嚼,还有总包分包间那复杂的关系……
不仅要想着上顿的钱收没收回来,还要想着下顿的营生向哪里去找,举债的到点银行催债还得想着怎么还。而且这一整个链条上的民营企业可比不得城投国企们,到点不可能展期不说,如果银行觉得有啥它自我感觉的风险,收回款子后直接不给续贷,那一样会冲击乃至危及自己的经营。身边公务员朋友们也随地域不同有着不等的压力,不仅加薪很难指望,甚至还时不时传说要上缴前几年绩效……
鉴于房地产调整与地方债务消化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因此上述问题也无法短期内解决,痛感也将持续,直到地方财政找到新的增长点。
由此,在三驾马车的投资领域,前一阶段发展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两大部门:地产企业、公共部门及其衍生的城投公司和服务于基建及配套的国有企业,不仅同时熄火,并且压力正逐渐传导到以其业务作为收入来源的产业链条,最终蔓延到就业与消费,并激化金融机构的债务风险。原来的“火车头”就这样变成了“头车火”。
可还是那句话:如果模式不掉头呢?
火会更大的。
3、对于其他特定行业的调控同样冲击了就业和消费
此外,过去10年经济发展中,还对一些互联网平台、教培行业、伪创新企业进行了调控甚至打击。这些行业规模都不小,有些甚至在发展的早中期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吸纳了相当规模的就业人口。但一旦触发这样那样的原因遭遇调控了,不仅是该企业、该行业的就业会出现问题,而且还会传导到一大批依靠该行业超额收益去再消费的服务行业,冲击随链条传导。
其实针对这些行业的调控也与其他调控脉络大体一致。通观这些被调控的企业,五点至少居其一:在资源引导上脱实向虚、在市场供给上趋于过剩、在服务方向上收割基层、在比较优势上缺乏门槛、在价值输出上暴富炒作。回到上文的“三期叠加”,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如果任由发展,恐怕大量资源错配与随之堆砌的杠杆、扭曲的导向,会让市场先于这些行业的出清而崩盘。
笔者认为,市场的定义权从来不应只定于头部企业一尊,而应该包括广大中小企业、居民(尤其是工薪工农)、公共部门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市场。市场也不能简单与“放开”、“自由”画等号。我们甚至不用去推演,就看那些说着“市场化”那么欢实的所谓富国,最后带给老百姓的又是啥呢?
BBC记者詹宁曾写到“对撒切尔夫人的死,会有超过50%的民众欢呼!”对比这张联合国的官方认证,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尊重“死者为大”的群众游行了。
所以,房地产行业是没法“长痛不如短痛”,但对于某些服务业的畸形发展,那还真必须“长痛不如短痛”。
4、外贸的局部冲击也会在特定范围内加剧痛感。
近几年外贸行业可以说是形象地诠释了何谓“大洋暗涛”,从外贸数据来看,虽然有一定的增幅波动,但是整体的进出口和顺差规模还是在放大的,且结构日趋优化(这会在第四章展开)。
可以说从宏观来讲我们经受住了贸易战和所谓“产业链外流”的挑战。但是就像风和日丽的大洋总有看不见的暗礁暗流,如果细分到国内特定行业、以特定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的特定区域、特定城市,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像以欧美日韩为主要出口对象、并对这些国家开展来料加工的外贸城市,在贸易战中就很容易受到冲击,近几年还叠加了汇率、疫情、部分外企流出等负面因素,导致这些城市和产业受到冲击。
以苏州为例,该市外企加工贸易的依存度高达120% ,导致近年的产业结构和出口承压。2019年至2023年苏州的出口额仅增长了10.43%,在30强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作为长期蝉联全国GDP规模最大的地级市,2022和2023年增速更是连续两年全省垫底。
此外,在旧有模式所造成的发达地区土地和租金和人力成本高企,也会导致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了平衡区域发展,国家也会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 。这样客观上也导致了沿海地区相关产业的进一步承压。而最终这些压力都会传导到从业人群。这纸面上的数据箭头往下探探,就是多少从业人员生计的困扰。而且由于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关注度更高,舆论效应更强,也会造成负面感官的放大。
三、产业、技术、市场、模式四组关系的摩擦,制约了新动能的形成和释放
当前经济基本面所遭遇的困局,展现到现象层面,那就是新动能尚未承接旧模式,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既制约了工业制造的景气,也不利于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低迷,且预计还将继续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图片来源:《未名宏观:2024年6月经济数据预测-有效需求不足,政策有待进一步发力》。
在现象的背后,则是经济基本面与市场各参与主体,在产业分类、技术层次、目标市场、以及市场模式和对应策略这四组关系中,存在一系列摩擦和矛盾,制约了经济新动能的形成和释放。下文分别列举之。
1、第二产业的升级还在楼梯上,第三产业的现状却接不动人下来。
我们追求的实体经济新动能,所对标的行业首先就是技术密集型。从长远来看,这些产业都是能争夺市场主导权和品牌定价权的,是最能够取得超额收益的。但从短中期来看,有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就是当产业升级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的时候,第二产业对就业会有挤出效应(甚至如果是应用了密集技术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也会衰减)。而第三产业本该是这类被挤出的就业人口的最佳承接方。
可是当前的现状就是,上文中我们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所调控的一些行业,大多都是第三产业,由此导致现阶段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矛盾,本该吸水的自己都在流水,又何谈承接?于是,宏观大势上有个“三期叠加”,而就业形势这个分战场,都有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叠加之势。
面对近年来产业升级和就业承压,第三产业却并没有保持增长态势,反而在来回拉锯(见下图),就业“蓄水池”并没有发挥出来。不少朋友对经济的体温触感,自然就温不到哪里去了。
疫情前后这几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管是规模还是占比,都处于一个反复拉锯的状态。而且由于三产行业特殊性对统计口径的扰动,真正全职的三产就业波动恐怕会更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岳冠东 
-
拼多多陈磊:未来利润将逐步进入下降趋势,这是长期健康必要的代价
2024-08-26 20:4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台湾著名餐饮品牌鼎泰丰关闭14家门店,退出北京等市场
2024-08-26 18:24 -
英伟达、谷歌、AMD等美日企业,巨额投资中国台湾
2024-08-26 17:52 观网财经-科创 -
滴滴智驾座舱业务也要被卖了?
2024-08-26 17:43 -
赵昌文:从数据所有权到数字税,中国能做哪些创新?
2024-08-26 17:29 -
工信部无线充电新规9月1号实施,iPhone充电功率被砍一刀?
2024-08-26 17:11 -
台积电:获中国大陆和日本巨额补贴
2024-08-26 17:05 观网财经-科创 -
财政部:前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663亿元
2024-08-26 11:59 观网财经-宏观 -
IBM中国研发部门关闭波及上千人?公司回应
2024-08-26 11:26 观网财经-海外 -
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资金来自哪里?
2024-08-26 10:52 观网财经-房产 -
“房屋养老金”引热议,钱从哪来?
2024-08-25 17:56 中国房市 -
吴清:希望机构投资者继续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长期主义
2024-08-25 17:56 金融观察 -
每件商品最高补贴2000元!第二轮家电以旧换新实施细则发布
2024-08-25 17:31 观网财经-消费 -
东方甄选财报:GMV同比上涨43%,董宇辉分1.29亿
2024-08-25 11:1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即将IPO,荣耀获中国移动投资
2024-08-25 10:06 观网财经-科创 -
阿里史诗级时刻?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
2024-08-23 22: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金融监管总局:拟规定网络小额贷公司对单户用于消费贷余额不得超20万
2024-08-23 20:50 金融观察 -
郑栅洁主持民企座谈会,赛力斯、传音等参加
2024-08-23 20:50 -
上海叫停房贷“返点” ,存量业务需7日内整改完成
2024-08-23 20:50 金融观察 -
富士康董事长:若印度产iPhone良率仅50%,早就撤了
2024-08-23 18:30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6“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01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82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21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16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