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83期:“到中国去!”
最后更新: 2024-05-08 20:08:13林登:
大家好!我今天要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
我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美国家庭,父母无力负担我的大学学费。所以,我做起了洗地毯的生意,大一到大二期间,我白天洗地毯,晚上去社区大学上课;大三时又转入了一所位于芝加哥的夜校,并在芝加哥迎来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1983年,我去一位芝加哥大学教授家子里洗地毯。我一进门就注意到,他在墙上挂了一张世界地图,用小红旗标记出每一个他去过的地方。他说,“小伙子,我刚刚从中国回来,我要做一个红旗,你等一会儿帮我把它放在地图上中国的位置”。我怀着巨大的压力,忐忑不安地告诉他:“对不起,我不知道中国在哪”。他还以为我在开玩笑——他平时教导的都是芝加哥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远远胜过我这个典型的蓝领阶级孩子。
后来,那位教授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把旗子放在中国的位置上。他问我:“你一辈子都要洗地毯吗?”我说:“我当然不想,但是我有什么选择呢?”教授说,我很难在美国实现梦想,但在国外也许可以。他告诉我,中国政府托他找一些老师,去中国教英语。我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无法胜任老师,但这次对话深刻地改变了我——那是第一次,有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愿意与我直接、那么坦率地谈论我的未来。
两天以后,我在夜校教室看到一张海报:中国教育部首次为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前两天我刚刚听到中国,所以我记下了海报上的电话号码,我在电话里说:“我是一个美国人,一个可能没有希望的美国人,但是我很想申请这个奖学金。我爸爸没能在美国实现他的美国梦,所以我想去国外看看,寻找新的梦想”。
三个月以后,中国教育部给我打电话:“你是林登吗?我们愿意给你奖学金。”我说:“你是不是打错了?我是那个洗地毯的林登,我是那个教育背景不太好的林登,你为什么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你最需要这个机会”,对方答道。试想一下,那是1983年,当时的美国非常富裕,中国则比较贫穷,但贫穷的中国慷慨地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对此一直深怀感激。
后来,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当过演员,还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一个来自社区大学的孩子获得斯坦福的奖学金,这是史上第一次。斯坦福为什么给我奖学金?不是因为我洗地毯洗得很好,而是因为我来过中国,有关于中国的经验。
我离开斯坦福以后,去过110个国家,在80个国家做过教育项目。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问当地人:你对中国有哪些了解?你怎么看待中国?他们会问我:“你来自哪里?”我说,芝加哥。“噢,乔丹,乔丹很好,公牛队很好。”我说,“对,但是我想谈论的是中国。你对朱熹有什么看法?对王阳明有什么看法?对沈从文有什么看法?”我很早就意识到,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即便是来华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还远远不够。很多外国留学生在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或北京大学读书,不是待在教室,就是去咖啡厅和大商场。透过这些,他们了解的只是近30年的中国。我固然为近30年的中国感到骄傲,但我还是觉得,外国人也应该了解前4970年的中国,中国的魅力不仅源于近代以来的硬实力,更源于悠久文明所带来的软实力。
外国人认识中国的渠道相当狭窄。他们只能认识到1%的中国,而99%的中国仍然不为世界所熟知。我认为我有责任作为沟通的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故事,让世界认可中国的魅力和智慧。
出于这样的理由,2004年,我和我太太卖掉了美国的房子,辞去了我们的工作,带着5岁和8岁的两个儿子,回到了中国。我想利用我15年来在80个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创办一个交流中心,让外国人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们寻找了两年,想找到一个老院子,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老房子也代表着老一辈的智慧,最终我们落脚于大理喜洲。疫情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我38年以来见证过的中国故事,汇编成书。这本书就是我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
正如张老师方才所言,很多外国人尊重中国、向往中国,渴望参与“中国梦”。我们应当包容地、热烈地欢迎他们,我希望中国未来能赢得全世界的尊重。
谢谢大家!
【圆桌讨论】
主持人:现在,我手上拿着的这本书就是林登先生的著作《寻乡中国》。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不同于很多安家于中国都市的外国朋友,林登先生将他在中国的家安在了云南大理的喜洲村。我想知道,您为何选择居住在乡村?您在那里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林登:我之所以选择在乡村安家,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的初心是向世界传递不一样的中国故事。世界对“大裤衩”(中央电视台大楼)、对三里屯等都市文化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是,很多外国人可能还不了解乡村中国。
第二,我特别喜欢中国的村民。他们非常温柔、非常淳朴,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他们都叫我“村长”。
主持人:喜洲的村民给林登取了一个很可爱的昵称,叫“洋村长”。每当看到他在村里溜弯,大家就说,“哎呀,洋村长,你又出来了”。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张老师?
张维为: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这幅画面很“治愈”。实际上,我跟林登的经历有点像:他在1984年到北京学中文,我在1985年第一次来到他的家乡芝加哥。我跟他还有同样的爱好:我们都喜欢逛跳蚤市场,也都特别喜欢老物件、老建筑、。
主持人:事实上,借助典型的老物件,能够迅速地了解和感受一个国家。
林登:我希望传递给世界的,不仅是现代的中国故事,还有景德镇的文化、雍正的瓷器、唐三彩、潮州木雕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讲述的、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主持人:你了解得真的不少。
林登:这些地方我都去过,我在中国火车的硬座和硬卧上度过了250个夜晚。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啸云 
-
泰国新卫生部长上任首日:重新考虑大麻合法化政策
2024-05-08 19:53 禁毒战争 -
习近平宣布中方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首期6项举措
2024-05-08 19:22 中国外交 -
两年资金外流30亿美元,乌克兰农民为逃税竟出这些“奇招”…
2024-05-08 18:40 乌克兰之殇 -
-
两国元首共同宣布深化和提升中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
2024-05-08 17:55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16:18 中国外交 -
“黑手党式恐吓”,美议员向国际刑事法院发威胁信被曝光
2024-05-08 16:08 -
习近平抵达塞尔维亚大厦前广场 出席武契奇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6:08 -
阿塔否认巴基斯坦指控:已向中方保证,与恐袭无关
2024-05-08 16:04 巴铁 -
习近平将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5:54 中国外交 -
中方将公布与菲军方的通话录音?外交部表态
2024-05-08 15:51 南海局势 -
-
美国将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
2024-05-08 15:30 美国政治 -
应付高通胀,阿根廷用上10000比索新钞:中国制造
2024-05-08 15:01 -
对欧洲而言,“中国光伏电池是福不是祸”
2024-05-08 14:42 能源战略 -
“我曾15次邀请习主席访塞”
2024-05-08 14:38 中国外交 -
马克龙接待习近平的精心安排,为何选在这里?
2024-05-08 14:13 中法关系
相关推荐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9“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23“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0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3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8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