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85集:五年规划的力量
最后更新: 2021-01-03 10:18:00“四”就是四条发展主线。第一条:在供给侧,将深化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大增。我们就要提供更多的供给。再比如,在消费互联网方面(to C), 我们走在世界最前列,但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等方面(to B), 我们还有巨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呼唤巨大的供给。
第二条主线在需求侧,我们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扩大就业、适度刺激消费等。
第三条是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除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外,这次五中全会又提出要把安全与发展统筹考虑,落实到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现在我们讲的安全观是习主席提出的总体安全观,它既包括传统安全,如保卫领土完整、国防建设等,也包括非传统安全,如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平台核心技术安全等。
第四条是明确提出了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
“五”就是“十四五”规划本身。这个规划确定了12个重点领域,依次包括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市场经济体制与宏观经济治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与城镇化、文化事业、绿色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民生、安全、国防等12个方面。这个规划涉及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值得大家去品读。
我进一步建议,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研究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我不久前看了浦东2035远景目标,感到心潮澎湃。中国模式的魅力在于,你知道你所在的地区、城市、省在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将要发生什么。而且从过去的情况看来,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规划大概率都是提前完成的。这也是一些西方人害怕中国模式的原因。这些规划也往往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影响。
在政治经济学层面,我们也许可以说,这种制度化的规划、以及规划的预期本身也是一种供给。供给可以创造需求。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五年规划的过程已经成为一种塑造预期的过程,从企业公司到个人投资者,今天都非常关心中国五年规划的内容,这本身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应该说,这也是中国迅速崛起的一个秘密。
相比之下,西方政治制度很难进行宏观规划,执行起来难度往往更大。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多党竞争导致短视的政治。即使一个政党制定了一个规划,另一个政党上台就可能把它推翻;二是西方文化中没有中国文化中这种“知行合一”的传统,规划往往只是一种政治宣传和远景声明,属于言论自由,缺少中国模式的执行机制和问责机制,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比如,2000年欧盟曾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十年发展规划,叫“里斯本战略”,目标是争取在2010年前使欧盟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但最终根本无法落实。
我们不妨将它和我们五年规划配套的扶贫规划及其落实机制比较一下。从十八大以来,我们是全党动员攻坚,五个级别的书记抓扶贫一抓到底。近26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下到最基层,而且不完成脱贫就不撤退。这种规划和执行机制在西方模式下是难以想象的。
三是过去几十年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理性的每个个人基于自己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就可以带来整个社会长远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这个理论否定政府和规划的作用。英文中现在有个单词,叫short-termism,短期主义,专门形容今天西方普遍存在的只顾眼前,不顾未来,没有规划的状况。坦率讲,这样的制度不走衰也难。
比如,现在美国的疫情日益严重。到11月20日的时候美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26万。如果按绝对数计算的话,美国疫情死亡人数是中国的55倍,而美国人口连中国四分之一都不到。但时至今日,整个美国连一个全国统一的防控疫情的计划都没有。美国好几位传染病专家都在说:美国可能会经历一个“现代史上最黑暗的冬天”。
当地时间12月27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前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在《面对全国》节目中表示,变种新冠病毒很可能已经扩散到美国,并已有相当的数量(观察者网视频截图)
总之,中西方模式比较之下差别巨大。我多次讲过一个观点,中国模式可以为下一代制定规划,而西方模式考虑的往往只是今后三个月,或者下一次的选举。我们研究院的资深春秋访问学者、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曾经感慨万千地说:“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这是西方国家所缺乏的。”好,今天就和大家谈这些,谢谢大家。
唐毅南: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对“十四五”规划的一些感想。我认为“十四五”规划就是化蛹成蝶,鸣响了发令枪。“化蛹成蝶”就是说全面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令枪”就是思考成熟,进入实施。
“十四五”体现了两大历史问题:进入新阶段的条件具备了吗?新阶段的设计和任务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可以用“十四五”的六大特点来总结。“十四五”的政策背景有三大特点:基础很扎实、挑战很现实、突破有决心。在操作层面也有三大特点:目标从增长到发展是进入历史新阶段,手段从追赶到创新引领下一次历史浪潮,策略上是长短结合、点面结合,这就等于全面开花。
我们先谈“目标从增长到发展和突破”。与“十五”计划对比的话,我们发现经济从主角变成了只占半边天,增速开始缓和。“十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速是9%以上,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加速了。所谓“发展”就是大量没有办法统计在数字里面的内功升级。不是指标式、任务式的规划,而是全面突破。我们尤其注意到,很多科技创新突破的时间弹性是很大的。科技创新有重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规划就配套了一系列的创新制度安排,比如说基础大科学、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创新即创业”这样的科技转化体制等。
具体地说,科技和产业创新在内容上以基础科学突破加上鲜明的新工业革命特色为特征。基础科学技术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一批前沿领域,再加上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突出全面整合教育、科技、产业的力量。这光靠投钱是办不到的,必须有制度创新的支持。这是我们比较关心的。在科学技术的突破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制度是“揭榜挂帅”,就是要鼓励勇于毛遂自荐,担当科学带头人,因为科学突破靠民主评议是进入不了深水区的。这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从“两弹一星”以来的成功经验,它会推进未来新人辈出,不断突破。
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是,怎么评价科研成果?我觉得对广大创新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即创业”,突出的是创新者的成果能进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产学研联动。比如说,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具有很高的科技转化为创业的势能。直接的政策支持包括企业牵头可以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利益分享机制等。这样,科技创新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创业,未来几年就会有创新型企业井喷式地涌现。
最后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我们称为“中国特色的学徒制”。我认为这标志着我们的高端制造业要正式启航去升级了。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长期培养、磨练技术,提高劳动技能,进军高端装备。我们发现,中低端制造是可以全自动化的,但是高端制造,尤其是装备制造,必须有高技能劳动者参与,否则质量是上不去的。高端制造我们喊了很多年,我认为,“十四五”可以说是真正地开始全面落实。当然,高技能劳动者的涌现,也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
收入分配的改善能体现我刚才说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长短结合、点面结合,等于全面开花”。为什么呢?我们越基础的社会主义目标,在规划里可以追溯得越久,这就是不忘初心。我们回顾了现实的挑战,就是当下最重大的问题以后,制定近期的目标,然后我们给远景规划,再次呼应历史的源流,这就是从历史到现实到未来的长短结合。那背后的统领,也就是初心是什么?我们的长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以“全面开花”是共同富裕统领的,我们的未来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原标题:五年规划的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徐俊 
-
雄安新区试行居住证和积分落户制度,权威解读来了
2021-01-03 10:11 雄安新区 -
下个月,天问一号将进入环火轨道!
2021-01-03 09:09 航空航天 -
广东从1例英国输入病例中发现B.1.1.7突变株
2021-01-03 08:4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北京新增1例本地确诊 系8月大女婴
2021-01-03 08:2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国家卫健委:新增24例,其中本土8例
2021-01-03 08:2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港府预计2月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2021-01-03 08:0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2021年,我们要有“三种牛”精神
2021-01-03 08:05 -
2021年是个什么年?
2021-01-03 08:02 -
十提“我们”——习主席新年贺词与你我共情
2021-01-03 07:59 -
黑龙江黑河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停运
2021-01-03 07:3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黑龙江黑河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
2021-01-03 07:3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美国新增确诊26.5万例、死亡2290例
2021-01-03 07:35 新冠肺炎抗疫战 -
-
CTR年终特稿:疫情重压下奋力撑起的中国主流媒体
2021-01-02 22:13 新冠肺炎抗疫战 -
-
2021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提到这些人和事
2021-01-02 21:21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新修订的《军队装备条例》
2021-01-02 21:17 -
热解读丨牛年将至,听习近平讲“三牛”精神
2021-01-02 19:31 -
春节为什么不能像国庆一样流动?
2021-01-02 19:0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时政微纪录丨2020我们一起走过
2021-01-02 17:58
相关推荐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164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46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5“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53“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21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