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系列|徐高:中国经济就像自行车,快了什么都好说
最后更新: 2024-02-23 19:44:14观察者网:接下来想和您聊聊财政和货币政策。202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执行的空间有多大?如何协同发力?如何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在这些方面,您有什么建言?
徐高:2024年,财政政策要积极发力,我国中央财政其实有很大发力空间。人们现在可能有一种顾虑是财政债务负担过重,但我认为,很多人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财政债务的约束在于这个国家是不是处在内需过剩的状态,这和我们去分析一个企业的债务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国家,内需过剩,那么一定会出现以下两种后果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形成需求拉动型的通胀,通胀水平不断上升;第二,如果不愿接受通胀,那就必须要从国外进口商品和服务来弥补国内供给的不足,而这会形成贸易逆差以及随贸易逆差而来的外债的累积。
对一个国家的政府来说,无论是外债持续累积还是通胀持续上升,债务都是不可持续的。外债是要用国际硬通货来还的,现在主要是用美元还,如果手里美元不够就会爆发国际收支危机,这就是一个外债危机。如果国内通胀不断上升,国内政府的信誉就会受到严重伤害,这时再去发债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这两种情况下,债务都是不可持续的。
反之,如果中国内需不足、产能过剩,那么中国现在可能更多面临的是物价下降的压力,同时中国还持续有贸易的顺差,以及随贸易顺差而来的庞大外国资产。从国际投资头寸表来看,中国对外资产规模减去对外负债规模,得出的对外净资产规模超2万亿美元,占中国GDP比重超过10%。可以看出,中国债务累积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换句话说,中国其实需要增加国内债务,原因很简单,中国每年有接近GDP一半的收入要变成储蓄,储蓄当然就要转移到投资。然而,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一种债权性融资所主导的融资结构,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里超过95%是债权性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在这种结构里,中国国内债务的上升是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而且债务上升的空间非常大。如果不能容忍中国债务的上升,最后就一定会去打压债务,那么其实打压的就是社会融资,因为社融里95%都是新增的债务。如此一来,实体经济最后一定会陷入融资难的局面,最终导致经济增长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
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2021年开始,国内推进房地产去杠杆。虽然去杠杆政策目的都是要约束债务的上升,但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经济下行压力愈发变大。
因此,在目前状况下,尤其是在地产市场因为融资紧缩政策而低迷时,政府必须要站出来,通过杠杆的上升、债务的扩张,在实体经济中创造需求以应对当前需求不足的困难。如果财政此时还要紧缩,或扩张幅度不够,那么经济需求不足的状况会越来越恶化。
放眼全球的政府债务,中央政府债务都是大头,中央政府债务占政府总债务比例的国际均值约为90%,而根据中国地方政府不同的统计口径,我国中央政府债务占中国政府总债务的比例约为20%-40%,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觉得当前财政既有扩张的必要,也有扩张的空间,尤其中央政府,因为中央政府发的国债融资成本较低、期限较长,且清晰透明。
观察者网:您觉得今年财政赤字率定在多少是比较合适的?
徐高:202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赤字率由3%提高到约3.8%。我认为,今年财政赤字的规模至少不低于去年,甚至应该更高。
除财政赤字外,地方政府融资做基建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政府支出项目。过去几年,因为地方政府的管控,其融资受到比较明显的限制,所以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融资受到挤压,其实财政的整体赤字率是不高的。
2022年11月,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有“黑科技”加持的“盖楼神器”——新一代住宅造楼机,“首秀”亮相西安。图源:IC photo
观察者网:您的观点是今年我们的财政政策是要发力的,那货币政策呢?
徐高: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需求不足,需要有人愿意花钱,在这种环境下,货币政策能起的作用不像财政政策这么直接。
原因在于货币政策既创造流动性,也创造实体经济里面广义货币,虽然能创造钱,但拿到钱的人愿不愿意花,就是另一回事。而财政政策是直接花钱的,所以在应对内需不足时,作用更直接。
2002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到日本访问,他回国后,做了一篇重要的演讲,名为《通缩:确保它不会发生在这里》,“这里”指的是美国。演讲中,伯南克给出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抵抗通缩的货币宽松四步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后来成了发达国家央行进行非常规货币宽松的政策指南。伯南克给的四步是:第一步,将短端利率降至零;第二步,通过QE(量化宽松),央行直接买入长期国债以压低长期无风险利率;第三步,央行直接购买风险资产,直接压低长期风险利率;第四步终极大招,货币化财政赤字。到了第四步,政府自己印钞票自己花,必然能将货币导入实体经济,带来总需求扩张,最终战胜通缩。显然,在伯南克的路线图中,财政赤字货币化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菁娟 
-
中央财经委员会: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4-02-23 19:23 -
70城房价出炉!1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继续领跌,仅两城上涨
2024-02-23 16:38 观网财经-房产 -
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2024-02-23 16:38 台湾 -
重庆市公安局原局长胡明朗,任应急管理部副部长
2024-02-23 15:43 高层人事 -
人社部新规:“外卖小哥”等纳入最低工资保障
2024-02-23 15:11 -
西安、青岛赴港澳“个人游”,3月6日起可签发签注
2024-02-23 14:48 -
船只为何偏航?桥面为何如此断裂?大桥事故四大焦点
2024-02-23 14:19 -
“地产维护中国经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短期内不可替代”
2024-02-23 13:10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如何增加老百姓收入?全民国企持股”
2024-02-23 13:10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今年想买房,要出手了,一二线城市大概率要涨”
2024-02-23 13:10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政府必须要站出来,在实体经济中创造需求以应对当前困难”
2024-02-23 13:10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经济增速快,可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旦慢下来,问题会集中爆发”
2024-02-23 13:10 经济学家建言2024中国经济 -
苏州多车追尾交通事故,警方通报
2024-02-23 12:13 极端天气 -
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调任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
2024-02-23 11:24 高层人事 -
广州南沙:取消元宵烟花汇演
2024-02-23 10:41 -
贵州山火频发:一线消防员将朋友圈设为家人不可见
2024-02-23 10:13 -
安徽省委书记调研“三只羊”,创始人网红“疯狂大杨哥”陪同
2024-02-23 09:59 -
道路结冰,苏州工业园区一高架多车相撞,伤亡情况调查中
2024-02-23 09:44 极端天气 -
南京一高层住宅发生火灾,4人死亡
2024-02-23 09:40 -
龙宝宝扎堆报到:或迎生育小高峰,有医院增长71.9%
2024-02-23 07:47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
泽连斯基回应:停火30小时太短,建议30天
-
韩国一战机飞行训练中掉落机炮吊舱和空油箱
-
“美国在地球上跟中国争,却把太空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
内塔尼亚胡:摧毁哈马斯前不会结束军事行动
-
超900人签署“反关税宣言”,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