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再看美国的月亮,还那么圆吗?
最后更新: 2019-09-13 08:07:12我们以“孟晓骏”为标本的分析到此为止,虽然可以对号入座,但绝不是要作诛心之论。以林达为代表的这一系列“近距离看美国”,它们的成功绝非浪得虚名,其中很多作品堪称中文写作的精品,影响力所至,更是打动了一代知识青年。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定他们的作品摆脱了叙事的政治,或者找到了一个在政治上中立的支点。不仅他们做不到,任何人都找不到。归根到底,没有无立场的立场,或者说,无立场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读这些美国叙事,就能看到,“孟晓骏”们在埋葬前一套认识论的同时,又培植出自己的一整套方法,两者之间无缝对接。在这里,并不是讲述者私心自用,他们有多少洞见,也就有多少盲区,反之亦成立。准确地说,同样是“近距离看美国”的方法,此前我们能望见的都是洞见,现在却轮到盲区登场了,时代的进程要对前一历史阶段的“审美”方法做个清算。
在历史的进程中,谁都不是无辜者,我们作为读者更要自我反省。我们只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美国”,对于不想看到的,就视而不见,其中的任性远非作者所能享有——某种意义上,“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也是不断变动的,如同黑屋子里的探照灯,我们能看到什么,视乎操控者把灯光转向何处,没有阳光普照这回事。前不久,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看不见的美国》,收在其市场号召力巨大的系列“译文纪实”中。书名原题是Hidden America,这题目就很值得玩味,“美国”就摆在那里,是谁把这个庞然大物的某些器官给“隐藏”起来了?为什么此前“看不见”呢?为什么现在要“看见”呢?为什么我们现在终于明白了还有“没看见”的,甚至是不是还有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看见”的?简言之,“看见”背后也隐藏着政治学。在此意义上,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起名叫《看见……》的书,因为所有的“看见”严格说都是虚假广告。如果不首先交待作者之镜头在光影之间是如何操作的,那么“看见”就未必是“启蒙”,也可能是遮蔽、掩盖或议题操控。
在呈现生活的复杂时,文艺工作者往往敏感又敏锐,反而是学院派后知后觉。《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就已经道出纽约客对纽约的爱恨交织:这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但这并未妨碍北上广的精英们当年“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第一集,在蜗居的地下室里,郭燕对王起明说:“我隐隐约约有种感觉,这儿的很多事情,跟我们过去想的不一样。”回到1990年代初,家住北京三环路内和平里的大提琴手,他们从前是怎样想象纽约的,脚踏实地之后又发现有何不同?没过多久,在“湘院楼”刷盘子时,王起明就被上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第一课:“这里是有钱就是爷,没钱就他妈的是奴才”,但为什么我们当年只看到了钱能使人自由,却没有领会贯穿其中的主奴辩证法呢?又是谁给我们披上了这个“无知之幕”,让剧中人以及我们都相信,大幕揭开后,我们一定是先富起来的,是王起明在发达后所说的“爷”?“格陵兰公司”开工的前夜,王起明关起门来。也许首先他需要说服自己,于是做了一番论证“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就职演说。这个论证是这样展开的:他创办了这个公司,所以是“家长”,是“爷爷”;工人们是来打工的,所以“只能是孩子”;工人的“美德”就是“要本分,当孙子”,这样才能“让我成为一个像样的爷爷”。这个爷爷和孙子的关系怎么能维系呢?道理很简单,如王起明所言,“谁愿意失业?没人愿意失业吧”。当年的“孟晓骏”正畅想着诗与远方,他们不会懂这样的“辩证法”,但对于活在当下的我们,这一切如“996”一样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苟且。整部电视剧,明明讲了一个妻离子散的伦常“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如郭燕在酒醉后所言,“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了”,但为什么我们当年看到的都是花花世界的解放和自由呢?说到底,还是时候未到。
回到《中国合伙人》里,老教授没有同“孟晓骏”将辩论进行下去,也许他知道,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愿意相信的人。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取决于他们三观形成时遇到何种激情燃烧的岁月。看《上甘岭》长大的孩子,同青春期到电影院看《黄河绝恋》的,眼中的美国以及世界不太可能一样。为什么今天重看《北京人在纽约》,我们能发现很多隐藏剧情,从前满眼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现在却洞悉出其间的压迫、冷漠、扭曲和荒诞,剧中人以为他们挣脱了一个权力蔓延至末梢的规训社会,最终却发现,外面,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变的不是剧本,也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是人心,是生活教会了我们,让我们不再如1990年代那样对外面的世界无知无畏。
这么说来,这届的年轻人,如要认识一个更真实的美国,就要检讨这些年来文化精英所营造的美国观,尤其要从旅美观察笔记的叙事体中跳出来,意识到“近距离”视角反而容易造成井蛙效应。至于怎么做,首先就是要做新时代的“孟晓骏”,要学会质疑,问一句“您是从书本里看来的美国吧”,更要理解任何书本以及叙事背后都有“看见”的政治学。在此意义上,贸易战,“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来得正是时候。自此后,若继续固守“孟晓骏”的美国梦,以美国模式作为普遍的道路以及历史之终结,只能越来越苦闷并显得过于天真,只有解放思想者,才能轻装前行。
又一次,我们到了《中国合伙人》所刻画的那个代际交接的时刻,旧观念已经摇摇欲坠,在新一辈的年轻人看来,它早已失去了前40年那无往不利的道德感召力,是时候辞旧迎新了。
《中国合伙人》剧照
三
我们这一辈“八零后”,学术人生都是读“孟晓骏”的书长大的。
这些旅美先行者是怎么讲美国的,又是怎么以美国为模式去规定一个理想社会,宣告历史终结的,是跨世纪大学生当年的“启蒙”核心文本。那些年,我们在这些书中“走遍美国”,渐渐遗忘了要做歌里唱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满心想着向美国学习。在“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岁月,检验改革是否成功,一个实践中的标杆就是美国,而所谓改革,在某些人心中,就是要把美国的今天变成中国的明天。其中当然有反复,整整20年前的1999年,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让我们这代年轻人眼见什么是霸权和欺凌;但很快,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的历史进程。在那个网吧互联网的岁月,我们这一代的文化偶像在网络空间高呼“今夜,我们都是美国人”,那声音自是回肠荡气,“河殇”的心态又一次还魂,要等到2008年北京奥运前后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法学,作为一个在改革时代重建的学科,知识上的对外开放,既有必要,也是必需。其实,我们根本不用留学,在国内法学院读书,同样是喝洋墨水长大的,成长于欧风美雨的润泽中,法学研究的议程以及学者的思考路径,也早已得到了浇灌,栽下什么花儿,就结出何种果实。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讨论外国法的某某制度并追问其对中国的启示,这种硬性碰瓷的写作,是中国法学界最常见的套路。读一读这些年法学院的毕业论文,由此检阅法学教育流水线的成品,所谓像法律人一样去思考,大概第一条就是追问外国法对我们的启示,以中国为病人,以西方做医生,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不信。
- 原标题:贸易战之后,如何读美国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临沂环保“一刀切”,割了谁的肉?
2019-09-13 07:57 有权愚蠢 -
西成高铁获“工程界诺贝尔”菲迪克大奖
2019-09-12 23:02 超级工程 -
所罗门群岛:比起援金,台湾捞走的金枪鱼值钱多了
2019-09-12 22:57 台湾 -
“扫码支付不用带钱包 真是太好了”
2019-09-12 22:19 -
王毅:欢迎朝美恢复对话,应适时考虑解除制裁
2019-09-12 21:36 朝鲜现状 -
美国负塞尔维亚,只能争夺第七名
2019-09-12 21:20 2019篮球世界杯 -
魏则西父母再得子
2019-09-12 21:02 -
假冒“邯郸新闻网”网站被依法关闭
2019-09-12 20:53 网络战线 -
刘鹤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格林伯格
2019-09-12 20:08 中美关系 -
香港教师唱国歌遭围攻,3名涉案者在逃
2019-09-12 19:22 香港 -
西藏环保成效如何?书记:野驴都跑到了公路边
2019-09-12 19:21 -
阜阳市人大代表王振青涉黑被刑拘,曾获评全国劳模
2019-09-12 19:01 扫黑除恶 -
无证驾驶被拦下,女子:这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开车…
2019-09-12 17:56 中国雷人秀 -
国民党中央党部拒收郭台铭党证
2019-09-12 17:55 台湾 -
这家国际著名药企将在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总部,李强会见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长
2019-09-12 17:53 上海观察 -
年内将再发射5至7颗北斗卫星,明年建成全球系统
2019-09-12 17:06 北斗照耀 -
刚刚,数百香港市民自发高唱国歌
2019-09-12 16:46 香港 -
商务部:关税排除清单的审核标准有三方面
2019-09-12 15:58 中美关系 -
国民党回应郭台铭退党:哪一点对不起你?
2019-09-12 15:57 台湾 -
中企开始就采购美国农产品询价,包括大豆猪肉
2019-09-12 15:4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49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97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69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63最新闻 Hot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