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格利茨:破除比较优势神话 创建学习型社会
关键字: 比较优势林毅夫斯蒂格利茨增长经济增长注释
1. 人们具体决定如何使用时间,将对计量“发展”的数值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闲暇时间并不会计入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见Stiglitz, Sen, Fitoussi: 2010)。凯恩斯(Keynes: 1930 )也强调了这一点。见Stiglitz: 2008d; Pecchi, Piga: 2008 。
2. 这也被称为索洛剩余。剩余的主要来源是技术革新,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包括将人力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调配到高生产力部门(见Denison: 1962)。
3. 格瑞利奇斯和乔根森(Griliches, Jorgenson: 1966, 1967 )的文章用另一种方式计算资本价值,认为技术的作用要小得多。当经济学家试图分析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时,在量化人力资本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Klenow, Rodríguez–Clare: 1997; de la Fuente, Doménech: 2006)。
4. 有很多文献描述了新技术是如何“蕴藏”在资本之中的。见索洛(Solow: 1962b )以及斯蒂格利茨和宇泽(Stiglitz, Uzawa: 1969 )的讨论。
5. 对此有疑问的读者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农民延续以前的生产方式,在最近200 年里积攒了更多的锄头,或者修建了更多灌溉水渠,但仍延续旧的生产方式,他们的资本积累确实增加了,但其生活水平相比现在的生活水平而言,一定会低得多。
6. 同上。
7. 斯蒂格利茨将发展描述为“转型”成一个承认变化的可能性,并且学习如何促成这一变化的社会(见Stiglitz: 1988c)。
8. 这些论文包括卡尔多(Kaldor: 1957,1961)、卡尔多和莫里斯(Kaldor, Mirrlees: 1962)、宇泽(Uzawa: 1965)、诺德豪斯(Nordhaus: 1969a,1969b)、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Atkinson, Stiglitz: 1969)、稻田(Inada: 1963)、谢尔(Shell: 1967 )等人的研究。
这些早期研究不仅讨论了科技进步率的问题,还讨论了发展方向的问题(见Kennedy: 1964; Samuelson: 1965; Fellner: 1961; Drandakis, Phelps: 1966; Ahmad: 1966 等论文)。当然,经济史学者们也一直都在研究创新的速率和方向问题(如David: 1975; Salter: 1966),希克斯(Hicks: 1932 )则更早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最近期的研究有斯蒂格利茨(Stiglitz: 2006b)。
9. 这些工作有: 达斯古普塔和斯蒂格利茨(Dasgupta, Stiglitz: 1980a,1980b )早期试图内生化市场结构和科技发展速率,进一步细化分析某些熊彼特推测的论文;还有吉尔伯特和纽伯里(Gilbert and Newbery: 1982)。罗默(Romer: 1986,1990 )的研究为这一领域的后续研究贡献了很多灵感,见Aghion, Howitt: 1998; Romer: 1994 。
10. 阿罗1962 年的论文就是典型代表(Arrow: 1962a,1962b)。知识的属性和生产问题被详细地讨论(知识是公共产品,知识的生产是非凸性的,内在的资本市场和风险市场都具有不完美性),引发后续研究,尤其是Stiglitz: 1987b 。
11. 然而,我们并不会用这本书里的框架来回答关键的历史问题: 这个世界是如何开始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的?为什么会开始?从何处开始?以及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后续的章节里,我们会聊一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12. 戈登提出,创新的过程可以这样来考虑,它就是一连串微小的创造,带来持续不断的改进,最终让初始投资发挥出最大的价值(Gordon: 2012)。
13. 见索洛(Solow: 1959, 1962b)、斯蒂格利茨和宇泽(Stiglitz, Uzawal: 1969)、索洛等(Solow et al.: 1966)、卡斯和斯蒂格利茨(Cass, Stiglitz 1969 )的讨论及所引文献。
14. 即考虑建立市场的成本或者获取信息的成本(Greenwald, Stiglitz: 1986, 1988)。
15. 当新自由经济学思想占优势地位的年代,产业政策经常被轻视。一些政治家会采用其他的术语来描述这些政策,比如“积极商业政策”等,或者,他们会关注这个政策下一些特别的领域(更容易被批准的政策),比如促进出口政策。我们将坚持使用更传统的术语。
16. 这一观点反映在斯蒂格利茨任职于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期间的第一份世界银行报告里(World Bank: 1999; Stiglitz: 1998c, 1999b)。
17. 最清楚的论述来自萨缪尔森(Samuelson: 1948)。
18. 关于更普遍意义上跨越式发展的更多讨论(专利竞赛的形式),见弗登博格等(Fudenberg et al.: 1983 )的观点。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147“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186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46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79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114最新闻 Hot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
她被提名为联大主席,“德国完了”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