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友、敌人被特朗普统统“扫射”,中东各国懵了…
中东名单就像这次“对等关税”本身,不能说毫无章法,却存在各种光怪陆离,不论盟友敌人都在打击范围内,且几乎没有国家能幸免这场震惊全球的大掠夺,不论是最繁荣的海湾产油国,或是发展问题沉重的中东小国。[全文]
-
叙利亚的问题不是民主或独裁,而是国家建构从未完成
“后阿萨德时代”的关键问题是,叙利亚的“国家建构”远未完成,因此即便推倒强人,内部伤痕还是持续渗血。这也同时暴露被“民主化”叙事垄断的“阿拉伯之春”,其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叙利亚的陈年弊病,而是让问题以不同形式继续炸裂。[全文]
-
对加沙,特朗普真正想的是什么
“清空加沙”可以算是“三国方案”的某种变体,企图将巴勒斯坦问题外包给约旦、埃及分担;但在核心目标上,“清空加沙”其实与“和平计划”一脉相承,终极目的都是让犹太人安然定居,同时阻止巴勒斯坦建国。[全文]
-
三个女人,带领欧洲极右崛起
勒庞、梅洛尼、魏德尔的崛起,就是欧洲之变的时代缩影。在这三位“铁娘子”身上,极右实践不只是排外怒吼或保守回归,更是对于全球化失衡的激烈抗争,以及对于民众焦虑的深刻洞察。[全文]
-
阿萨德一垮台就入侵,以色列想对叙利亚做什么?
不参赛就不会输,以色列不过度介入就不会过度损失,但叙利亚成为伊朗包围圈的一环,或许也是以色列始料未及的发展。如今阿萨德政权一夕垮台,俄罗斯与伊朗又分身乏术,以色列正好趁机补上过去内战的未完“功课”。[全文]
-
叙利亚为何成了俄罗斯与伊朗的“阿富汗”?
纳斯鲁拉之死导致伊朗的在叙部署弱化,俄罗斯的叙利亚棋局同样会面临不确定性,维稳难度也会上升。而叙利亚又是俄罗斯经纬中东的重要支点,如果这个支点动摇,莫斯科就会面临土耳其等其他势力对于权力真空的挑战竞逐。[全文]
-
战争愈演愈烈,以色列经济还撑得住吗?
截至2024年7月,以色列已有46000家企业因为战争被迫关闭,如果战争持续到年底,倒闭的企业数可能突破6万。而面对这场等于屠杀的战争,美国为了以色列实在鞠躬尽瘁:不仅大力采购债券、提供军援,甚至还在媒体与政治场域,一路为以色列保驾护航。[全文]
-
加沙战争一周年之际,中东大战正在逼近?
关键就在于,以色列是连美国都无法彻底压制的最失控变量。[全文]
-
真主党领袖之死:以色列、美国、伊朗、俄罗斯谁哭谁笑?
现在以色列当然能为纳斯鲁拉之死仰天大笑,但长期来看,这个国家不是在战场、就是在前往战场的路上,这种又哭又笑的情境,或许就是以色列永恒的战略困境,也是建国以后便挥之不去的漫长诅咒。[全文]
-
《北京宣言》问世,西方为何急于倒打一耙?
西方一不检讨自己长年阻碍巴勒斯坦和解的算计,二不正视自己持续资助以色列占领屠杀的现实,既讽刺刚落地的《北京宣言》,又嘲笑不以援助经济箝制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也不因哈马斯而拒绝对话的中国,这种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甚至在微小希望浮现后倒打一耙的姿态,才是导致以巴冲突难止的最大障碍。[全文]
-
解散战时内阁,内塔尼亚胡一点也不慌
甘茨的退出根本无关紧要,且6人战时内阁原本就是不稳定的政治妥协,甘茨离去只能强化内塔尼亚胡解散战时内阁的正当性,而无损其统治根基。[全文]
-
莱希坠机可能影响接班,但难改伊朗保守化与“向东看”
莱希坠机必然会让哈梅内伊头痛一阵子,却很难翻转伊朗政坛保守化的现实,也难改“抵抗轴心”扩张下,伊朗反美亲中俄的“向东看”趋势。当然,哈梅内伊的最大敌人就是时间,即便伊朗政局与对外政策短期难变,安排接班人选、提拔新总统,依旧是哈梅内伊刻不容缓的任务。[全文]
-
曾经的越战、现在的巴以:美国大学生为何同情巴勒斯坦?
美国Z世代距离大屠杀已经相当遥远,对中东战争、奥斯陆和平进程没有生活记忆,其对以巴冲突的认知起点,就是近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持续种族隔离与杀戮;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崛起,也显著影响了美国Z世代的社群议题与同温层建构,让巴勒斯坦议题成功在校园中燎原。[全文]
-
伊朗和以色列大玩“胆小鬼游戏”,美国怎么做都是输
以色列正与伊朗打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而这让美国不可能什么代价都不付,就从中东华丽转身、全身而退。[全文]
-
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阿拉伯人为何看国产剧?
这大概也是1970年代后,毛泽东久违地再成宣传图腾,进入阿拉伯世界。当然,《觉醒年代》作为群像剧,还有李大钊、陈独秀等重要角色,但对阿拉伯世界来说,围绕毛泽东的狂热、退潮与再见面,别具历史意义。[全文]
-
从《甄嬛传》到《繁花》,台湾人为何爱看陆剧?
小红书上更是可见台湾网友询问“因为《繁花》我一个台湾人想学上海话”,同时带出“究竟台湾腔和上海话谁更嗲”的话题。[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