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303亿斤小米到41万亿,中国国家财政爬坡过坎底气有多足?
经济运行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明显的压力阶段,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风险或危机因素,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与程度虽不一样,但都必须讨论和正视。[全文]
-
我认为今年GDP增速目标应定5%,甚至5%以上
我完全不同意只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这是最新的指标;首先要看的,是那个不掺水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一大半中国人还没有取得市民身份,前面已经进城的3亿多人中,至少有2亿多人在城市或城镇居住、工作、生活了很多年,就是苦苦拿不到城市户口。 [全文]
-
贾康谈财政加力提效及地方债、房地产税
地方政府希望出政绩,不能说不好,但仅局限于政绩的考虑,不惜以隐性债这种非规范方式来筹集风险资金,就会重演“潜规则”强制替代“明规则”的“悲剧”。[全文]
-
疫情前经济已经开始下行,我们应该设立个“合理区间”
中国整个经济运行速度重心的下降是从2011年以后开始的,经济下行的过程到2022年没有完结,而且2022年还更有沉重感。[全文]
-
中国如何在“两面夹击”下实现产业升级?
相比美国,我们份额还在继续提升,差距还在拉大,这就是制造业“世界工厂”实力支撑出来的一个局面。但是我特别强调的是要往前看,我们还有的市场份额空间,是有可能被两面夹击而萎缩的,是未来要警惕的巨大风险,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这个局面可能会出现滑坡。[全文]
-
有效投融资项目在中国俯拾皆是,政府一定要用好
有的人主张说,今年要发行的特别国债应该用于救急和提振消费,但我认为,特别国债还是要关注于“有效投资”、资本形成、长远发展的后劲这种战略层面上的可持续问题。当下一定要注意摆好顺序。[全文]
-
14亿人口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临近,距离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更近一步。拥有全球最大人口规模14亿人的中国,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已无悬念,同时在社会政策托底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事项是“十三五”开局时农村还存在的7000万贫困人口,也将在在精准扶贫的贯彻落实下宣告脱贫。[全文]
-
如何评价“新供给经济学”?两学者针锋相对
近日,北大教授晏智杰批评贾康有关“新供给经济学”的著作:“新供给经济学”学说存在严重缺陷,若以此作为政策基础,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协会顾问贾康深夜发微博回应。[全文]
-
陈志武教授算错了
财政收入增长是否必然会动居民收入的“奶酪”,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答案为否。分配政策存在动态优化空间,政府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和之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低中收入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如,在初次分配环节通过调整间接税收入的规模和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或者在再分配环节通过增加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等),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说,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张并不必然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相反,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财税制度设计,实现二者的共同均衡增长。[全文]
-
贾康:以房产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房地产税的改革方向应当肯定,它对于中国税制中直接税比重过低、地方税体系不成型、国民经济中房地产调控需要体现治本水准、收入分配需有效抑制差距扩大四个突出问题,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正面效应。[全文]
-
贾康:地方债务风险仍在安全区
加上中国名义指标表现的公共部门债务(约相当于GDP的20%),和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等(约相当于GDP的6%),中国总体的公共部门债务率应在50%—55%,仍处于总量风险可控的安全区,并且可望在此次“暗账翻明”之后,更有效地多方配合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使公共部门总债务率于今后得到一定收敛。[全文]
-
复杂经济形势下仍需维持扩张性财政政策
-
复杂经济形势下仍需维持扩张性财政政策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我国的财政政策非常明确,那就是在货币政策合规稳健情况下财政政策必须积极,体现出扩张特征。[全文]
-
目前经济风险与政策选择
有一些要点值得重视,比如财政政策在总量上配合货币政策,看起来是积极,实际上已经在淡出,但对外不这样说。[全文]
-
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两个比重”
理想的兼具“效率”和“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必是基于、并能动地助益于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最佳组合。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来,旧有的政府主导的“大锅饭”分配模式逐步被打破,市场机制越来越多地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文]
-
夯实个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起征点”的上调上,仅调整宽免额对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目的意义不大,且会出现逆调节,我国应该在综合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