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尚哲:三线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
关键字: 三线铁路毛泽东时代苏联国防建设区域交通体系工业现代化注释:
[1]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毛泽东执政共计27年,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延续至1980年,虽然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三线建设仍然占据毛泽东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时期的12年,或者占据了毛泽东担任中国主要领导人时期的44%。
[3]Barry Naughton, “The Third Front: 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China Quarterly, Vol. 115 (1988), pp. 351—86; Barry Naughton, “Industrial Polic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ilitary Preparations,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Leap Forward,” in William A. Joseph, Christine Wong, and David Zweig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53-182.
[4]Yang Dali, “Patterns of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 Quarterly, Vol. 122 (1990), pp. 230-257; Judith Shapiro,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45-159; Chris Bramall, In Praise of Maoist Economic Planning: Living Standard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since 193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笔者的研究认为,尽管三线铁路建设存在巨大浪费,然而它却不是没有意义的。虽然三线铁路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它显著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Covell Meyskens, “Mao’s Backwater War Machine: The Cold War, Industrial Modernity, and Everyday Life in China’s Third Front, 1964—1990,”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5。
[6]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2000年,第1—2、6—7页。
[7]Jack Snyder, The Ideology of the Offensive: Military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Disasters of 1914,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8]Alfred D. Chandler, Jr.,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1977.
[9]Alexander Eckstein, China’s Economic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31-36; Carl Riskin,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Elizabeth J. Perry, Patrolling the Revolution: Worker Militias, Citizenship,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pp. 185-190.
[10]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史》,1986年,第138—171、197—198页。
[11]Lewis H. Siegelbaum, Stakhanovism and the Polit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USSR, 1935-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Martin K. Whyte,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Rituals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12]杰米·蒙森(Jamie Monson)发现在由中国铁路工人建设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参见Jamie Monson, Africa’s Freedom Railway: How a Chinese Development Project Change Lives and Livelihoods in Tanzani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1。
[13]Barry Naughton, “The Third Front: 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Barry Naughton, “Industrial Polic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ilitary Preparations,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 Leap Forward,” in William A. Joseph, Christine Wong, and David Zweig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4]Robert W. Fogel, Railroads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Economic History, Baltimore: John Hopkins Press, 1964.
[15]Lennart Samuelson, Plans for Stalin’s War Machine: Tukhachevskii and Military-Economic Planning, 1925-1941,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0.
[16]李际祥等(主编):《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17]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71页。
[18]表1中的阳安铁路,虽然并没有跨省,但其同“襄渝铁路”联结后就实现了“陕川鄂”的铁路互联,青藏铁路未建成;实际上,当时还开建了西北三线地区西安至山西侯马的“侯西铁路”,陕西段建成了,侯马段只建成一部分。——译者注
[19]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71页;Wei Li and Dennis Tao Ya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atomy of a Central Planning Disaste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3, No. 4 (2005),pp. 840-877。早在“大跃进”中,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建设成昆线(成都至昆明)、川黔线(四川至贵州[重庆至贵阳——译者注])、贵昆线(贵阳至昆明)、襄渝线(襄樊至重庆)。
[20]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第6—7页。
[21]《国家计委关于同意北京地下铁道全线开始施工的函》,第一铁道领导小组的通知、会议纪要、简报等文件(1965年),北京市档案馆藏,002-017-00198。“北京至柳州铁路”实为“京原线—太焦线—焦枝线—枝柳线”的统称,并非由京广线至柳州。——译者注
[22]张国宝:《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及大规模技术引进》,载《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27期。该文论及“为了减少战争损失,中国共产党内迁了380个工业项目,超过了国民党在二战时期的内迁规模”。三线建设内迁项目中,仅中央实施的项目就达520个。——译者注
[23]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72—275页。这些是川黔线、贵昆线、成昆线。
[24]另外两条铁路是湘黔线和襄渝线。
[25]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14—126、152—161、174—181、251—254页。
[26]张学亮(编):《劈山造路:湘黔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1—12页。
[27]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72—275页;张学亮(编):《西南干线:襄渝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第1、14页。
[28]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第504—505页;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55—257、259—261、265—269、270—279、292—294、297—298、300—302、305—301、308—311、313—315、323—326、328—329页。中国的油气矿藏主要位于四川、贵州、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和湖北。中国共产党在新建的铁路线附近建设了一系列三线项目,如攀枝花钢铁厂、水城钢铁厂和东风汽车厂。
[29]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小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史》,第49—104页;顾修、李成:《回眸》,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86—100页;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编):《抗美援朝战争铁路抢修抢运史》,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30]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71页。
[31]煤炭工业史稿编研组(编):《中国煤炭工业二十八年史稿(1949—1976)》,2001年,第276—286、305—325页。
[32]张学亮(编):《劈山造路:湘黔铁路设计施工与建成通车》,第276—286、305—325页。
[33]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664—668、709—710、731—737、740—763页。
[34]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355—357、740—763、773—779、784—787、803—804、820—826、836—839页。
[35]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859—860、864—865、873—878、887—890、893—896页。
[36]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585—596、599—600、604—615、664—668、709—710、731—737、740—763、846—847、852—555页。
[37]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709—710、731—737页;笔者于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攀枝花、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38]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773—779、784—787、803—804、820—826、836—839页。
[39]中国铁道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64年版;中国铁道部:《全国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年版。
[40]Alexander Eckstein, China’s Economic Revolution, pp. 31-36.
[41]铁路建设者中几乎没有女人。参见邵阳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铁建丰碑(邵阳文史特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56—62、401—405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2004年,第173—178、293—294页。作者此表述略有不妥之处,因为在三线铁路建设者中,男性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在各条三线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仍然有一部分女性参加,包括未婚、已婚、未成年、成年等女性。相关资料可参见:第一,倪同正(主编):《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第1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等;第二,译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生活、读书、工作的10余年中,曾经多次听到了原三线建设者的讲述;第三,在“百度”上搜索“三线建设、铁路、女民兵、女学生、妇女”等关键词,即可发现大量女性参与三线铁路建设的具体资料。——译者注
[42]民兵虽然是军事人员,但其不受国防部指挥。
[43]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1年、2012年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44]Elizabeth J. Perry, Patrolling the Revolution: Worker Militias, Citizenship,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pp. 185-190.
[45]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199—221页。
[46]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
[47]Alfred D. Chandler, Jr., The Visible Hand: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 1977.
[48]《程子华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07—451页;屈德骞、郑珠滨:《一代将星孔庆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511页;顾修、李成:《回眸》,第107—138、172—194页。
[49]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
[50]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襄渝铁路施工总结》,1981年;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施工处(编):《湘黔铁路施工技术经验汇编》,1974年;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革命委员会:《成昆铁路北段施工技术总结》,1975年;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编):《太焦铁路施工技术总结汇编》,1977年。
[51]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
[52]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664—668、709—710、731—737、740—763页。
[5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编):《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襄渝铁路施工总结》,第23—27页;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施工处(编):《湘黔铁路施工技术经验汇编》,第1—4页;铁道部第二工程局革命委员会(编):《成昆铁路北段施工技术总结》,第1—5、151—153、277—281页;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编):《太焦铁路施工技术总结汇编》,第122—166页。
[54]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第222—234页。
[55]《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
[56]屈德骞、郑珠滨:《一代将星孔庆德》;《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
[57]另外两条跨省铁路:北京至柳州、川黔铁路也有这种问题。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60—72、81—88页;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编):《太焦铁路施工技术总结汇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一指挥部:《襄渝铁路施工总结》;交通部第二铁路工程局施工处(编):《湘黔铁路施工技术汇编》。
[58]《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地区支援办公室:《江津民兵师关于修建襄渝铁路的通知、报告、总结》(197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16。
[59]《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支援办公室电报、请示报告、慰问襄渝铁路民兵的报告、慰问信》(197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03。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邵阳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铁建丰碑(邵阳文史特辑)》;笔者于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攀枝花、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61]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支援办公室电报、请示报告、慰问襄渝铁路民兵的报告、慰问信》(197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03。
[6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杨宗茂:《青春记忆:一个三线学兵的日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第25—30页;邵阳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铁建丰碑(邵阳文史特辑)》;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Martin King Whyte,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Rituals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63]《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杨宗茂:《青春记忆:一个三线学兵的日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邵阳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铁建丰碑(邵阳文史特辑)》。
[64]笔者的采访资料并没有述及谈判进程,它们只表明了结果。
[65]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1年11月、2012年3月在攀枝花、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66]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1年11月在攀枝花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67]地区支援办公室:《江津民兵师关于修建襄渝铁路的通知、报告、总结》(197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16;《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笔者于2012年3月在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68]陕西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陕西省地情库—方志资料库, http://sd.infobase.gov.cn/ftr/ftr.htm?seachword=%u4E09%u7EBF&K=0&run=11&list=1&page=20,2014年1月7日访问。
[69]Wei Li and Dennis Tao Ya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atomy of a Central Planning Disaster”.
[70]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奔波于各地的卡车司机似乎是一个例外。参见王亚平:《彩云之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1]地区支援办公室:《江津民兵师关于修建襄渝铁路的通知、报告、总结》(197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16;《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第6页。
[72]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2年3月在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
[73]《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笔者于2012年3月在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74]《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
[75]《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第8、284—298页;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552—556页。
[76]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22—34、42—45、60—77、81—97、101—105、165—180页。
[77]赔偿金额根据家庭规模而异。固定工得到的赔偿金额比临时工明显多一些,但具体情况还不清楚。资料来源于笔者于2012年3月在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四川省重庆市民政局:《8711部队关于发放修建襄渝铁路西段民兵营因公致残伤亡抚恤费的通知、花名册》(197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075-03-0254;《襄渝铁路西段江津民兵团贫困抚恤材料》(197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075-03-0266。
[78]《支援办公室电报、请示报告、慰问襄渝铁路民兵的报告、慰问信》(197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03。
[79]Martin King Whyte, Small Groups and Political Rituals in China.
[80]《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1—53期(1969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2;《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情况简报》第54—120期(1970年),湖北省档案馆藏,SZ139-4-33;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支援办公室电报、请示报告、慰问襄渝铁路民兵的报告、慰问信》(197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1216-28-0003。
[81]湖北省枝柳、鸦官铁路会战指挥部政工组(汇编):《政工简报》1971年第1—31期;铁道部基建总局(编):《1963—1980铁路修建史料》第3集第1册,第51—55、626—629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第203—213、226—248页;笔者于2012年3月在西安对原三线铁路建设工人的采访资料。
[8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充市委员会(编):《襄渝铁路大会战:南充民兵师纪实》;邵阳市政协文教卫体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铁建丰碑(邵阳文史特辑)》;王亚平:《彩云之路》;杨忠茂:《青春记忆:一个三线学兵的日记》。
[83]三线学兵连网站,http://www.sxxbl.com,2015年2月22日访问。
(原文刊载《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
- 原标题:三线铁路与毛泽东时代后期的工业现代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最后更新: 2018-04-01 09:05:43
-
美国电商哀叹: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评论 77欧盟高层想让她走人?“上梁不正下梁歪” 评论 157见完泽连斯基,特朗普:普京也许只是在敷衍我 评论 301“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评论 201最新闻 Hot
-
“关税不能这么高下去,太多人撑不过去”
-
智方被曝阻挠中方天文台项目,“这不自相矛盾吗?”
-
欧盟高层想让她走人?“上梁不正下梁歪”
-
“美国人,包括一些共和党人越来越不满意特朗普”
-
世博会又出岔子了……“飞行汽车”表演时掉零件,被长期禁飞
-
“萝莉岛”关键证人,曾说不会自杀的她“自杀”了...
-
25万人齐聚台北举行“反绿”抗议,朱立伦:全民罢免赖清德
-
小特朗普使坏:选美国,别选中国
-
巴拿马总统:不存在与此相违背的其他协议
-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
CIA副局长之子在俄乌冲突中死亡,“生前为俄方战斗”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