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玮|上甘岭老战士: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就不会白流
2
60年代,张计发忽然申请转业,是部队百般不舍,也难以预料的。
抗美援朝归国后,张计发进入原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因为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他分外珍惜和平年代的学习机会,在熄灯后还打手电筒发奋努力,毫不在意身体的病痛。
但世事难料,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战斗、多次掀翻阎王殿的张计发才开始享受生活,却被医生告知“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还能再活3到5年”。原来,60年代初张计发腹部肿胀严重,在辗转数家医院诊治后,确诊肝病并伴有长期征战引起的多脏器受损,被告知时日无多。
不久,张计发向上级申请转业,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如果我不能做贡献了,那我也坚决不做包袱。”
带着无限的忠诚和遗憾,他离开了深爱的部队。张计发妻子魏祖勤回忆:“那是我此生最难熬的日子,老张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不停叹气,或许他还躲着我们默默流泪。”
彼时,张计发的肝病已非常严重,腹腔水肿得宛如孕妇,轻触体表就能摸到砖头一样的硬块。深感自己时日不多,除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培养女儿们,他说“剩下的日子要为牺牲的战友们而活。”
部队为老英雄身体考虑,安排他在信阳干休所休养,家人也反复叮嘱他注意自己的身体,但张计发却坚持在剩余的日子里燃烧自己,投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战场。
分文不取、不讲自己只讲战友,不管酷暑寒冬,不顾病体,只要有单位邀请,张计发都毫不犹豫。“听说父亲转业了,很多学校、工厂来找父亲作报告,我们考虑他的身体劝他少去,最起码不要每场都去,可他偏偏一场不落。”张爱民哽咽到,“作报告时他痛得厉害,为了保持军人的姿态,他一手托着腹部的肿块,一手攥成拳头顶着胃。”
有很多次,他在病症发作未进水米的情况下,瞒着众人走上讲台。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刚从外地作完报告的张计发晕厥在家门口。
面对爱妻和女儿们让他休养的恳求,他这样解释自己坚持的原因:“让更多人记得英烈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我离开部队后唯一可做的贡献。我是一个老兵,应该保持战斗的样子。”
在医院观看国庆大阅兵的张计发激动不已
张计发的爱妻和四个女儿,理解他、深深地爱着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妻子魏祖勤为了丈夫,不仅扛下了生活的重担,更积极寻医问药精心护理。“我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张计发曾对爱妻说,“临死前,我得给你磕头。”
张爱民回忆:“在家里面,每周都像在部队一样开军事会议。他晨起吹哨,我们5分钟内集结完毕,然后大家一起跑步,训练投掷木制手榴弹等。”
就这样,“五年之期”到了,张计发的身体反而出现了好转的迹象,医生们纷纷赞叹是医学奇迹。晚年时,他在双膝置换手术、两度胃部搭桥手术后一周,又坚持下床活动,众人无不赞叹他的顽强与毅力。
张计发的奇迹,使人联想到88岁截肢后重新站起来的张富清,也使我回忆起近年曾亲眼目睹的另外两个奇迹:
2021年3月,原志愿军十五军文工团战士连发蔚,在危重病房里激情澎湃地为医务人员、护工们讲述英烈们的故事,很难想象,不久前她因阑尾破裂、腹腔重度感染而病危,彼时她腹腔中还插着3根引流管。
2022年2月,曾一人坚守阵地5天、歼敌120余人的特等功臣林炳远脑梗中风,右边身体麻木。入院当天,林老女儿将情况告知我,众人都为老英雄捏了一把汗。
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他入院恢复神智后,每日仍坚持读报学习、颤颤巍巍地下地行走。2个月后,当老英雄与我视频连线报平安时,竟已恢复得与此前无太大差异。
或许,久经淬炼、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在战场之外也能引发奇迹。多做奉献、不愿给他人添麻烦,也是很多老战士的执念。
3
在家人收拾张计发的遗物时,大大小小的“校外辅导员”聘书装了满满一箱。
扛过“五年之期”后,张计发更坚定地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毕生使命。此后的几十年里,他辗转全国,先后到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深入学校、工厂、部队,向数百万人做了1600多场报告。
“父亲曾说,只要身体还能挺得住,我就要把教育做下去,要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历史。”张爱民回忆,“越到晚年,他越关心祖国下一代的教育。他说这项工作至关重要,把下一代教育好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有希望,烈士的鲜血就不会白流。”
2020年,张计发因病情加重前往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90医院信阳分院治疗。
还能走路的时候,他会由闺女搀扶着,在外面走上两圈。坐上轮椅后,女儿推着他在阳台或楼道里转转。老人家爱哼歌,唱的最多的还是《志愿军战歌》,不忘词也不走调。
2021年5月,受十五军老英雄们所托,我们来到医院代为探望“老连长”。
抵达的时候,张老正在午睡。早在入院时,老部队和老部下们便急匆匆赶来探望,并提出将老人转入条件更好的上级医院,但老英雄婉言谢绝。
百合花束的香气,缭绕在病床前。张计发躺在病床上,阳光透过玻璃洒落在他身上。病床旁挂着引流袋,一头连接着他的腹腔,另一头是满满的血水。他腹腔肿胀充血已有多日,每天排出的血水和积液足足几千毫升。
张爱民诚挚感谢,并抬手请我们坐下休息。我顺着她手的方向望去,注意力很快被墙上的几副画吸引。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