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玮|上甘岭老战士:把下一代教育好,烈士的血就不会白流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2021年6月17日,信阳电视台正反复播放着电影《上甘岭》和抗美援朝相关的节目。
这是一座城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送别一个人——原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电影《上甘岭》英雄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张计发——那一天,信阳正下着瓢泼大雨。
1
“又梦见父亲了,我与他在林荫里散步。他还是穿着他那套65式老军装,背着手和我聊天。”张老英雄的三女儿张爱民对我说。
在张计发离去的一年里,名为爱党、爱军、爱民、爱东的张家四姐妹,无数次梦到父亲,无数次回忆起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1926年,张计发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都户村。
“我出生贫农家庭,自幼饱尝困苦……七七事变后,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难保……”老英雄的自传中写道。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把张计发的家乡变成了地狱。为了保护家人,父亲在乱坟岗里挖了一个大坑供家人躲藏。有一次,鬼子连续在村中扫荡数日,张计发和弟弟们只能在大坑里藏了三四天。没有食物没有水,他们又冷又饿又怕,连哭都不敢出声。
1941年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节点,也是张计发人生的转折点。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也是在这个时候,张计发村中驻扎进了八路军。宣传队告诉了他革命道理,年幼的张计发第一次知道了毛主席,明白了“八路军是咱穷人的队伍”。
1942年,年仅十六岁的张计发加入了抗日青年先锋队和民兵游击队,很快成为骨干分子。三年后,他正式加入了八路军太行一分区赞皇独立团。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他整整打了十年的仗。他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国旗勋章。
在河南省信阳市,志愿军老战士张计发在讲述上甘岭战役“一个苹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在这位老战士心中,最难忘的仍是上甘岭战役。
张爱民回忆,电影《上甘岭》公映前三年,张计发多次尝试观看,但看不了多久,便会回忆起那场惨烈的战役和牺牲的战友,不敢再看下去。
“后来不知他试了多少次,断断续续每次看一点,才把整部影片看完。”1956年公映,可直到2004年,女儿们才知道如此坚强的父亲为何不忍观影。
2004年,电影《上甘岭》中扮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去世;同一年,电影导演沙蒙的儿子带着当年的手稿,来到信阳找到了“张忠发连长”。直到那个时候,几个女儿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竟是电影中张忠发连长的主要原型。
“他之前从没有和我们说过。我们知道他当过兵,他说他只是一个幸存者。”张爱民说。
电影《上甘岭》中的场景
张计发曾说,上甘岭战役的激烈与残酷,电影中表现的不及十分之一。“哪怕年过九旬,提到上甘岭,他还是止不住掉眼泪。”
世所罕见的上甘岭战役,其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整场战役,敌军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最多时一天30余万发;共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投弹5000余枚。浓烈的硝烟夹杂着血腥味,阵地主峰被削低了两米多,寸草不留。
美军把控着制空权,炮火封锁了我军的补给线。严重的缺衣少食下,坑道里的战士们身体火辣辣的,嗓子冒烟、嘴唇也龟裂出一道道口子。他们或将身体和嘴巴贴在坑道壁上,用泥石的冰凉缓解身体痛苦,或“将石子含在口中想象成一颗糖,刺激唾液分泌”。
尿液由白变黄,又变成红色,可这腥臭的尿液也成了宝贵的水源,“得收集起来谦让给伤员”。伤员们也不想给战友们拖后腿,为了不发出呻吟影响士气,“有些紧闭着嘴,牙齿抖得嘎嘎响,有的紧咬着棉服死去,至死一声不吭”。
1952年10月15日,张计发所在的15军45师135团7连,奉命转入坑道坚守。感动无数国人的《一个苹果》的故事,正发生在此时。
上甘岭战役结束后,上级命令张计发整队到后方休息,队伍集合时,他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220余人的大连队,只剩23人。
八连连长高永祥把张计发单独叫到一边,想和他说说心里话。原来,11日时,高永祥带领着连队和敌人抢夺阵地,一百二十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一二十个。张计发回忆录中写道:“他越说越伤心,抽泣得语不成声,堂堂七尺男儿,就这样抱着头痛哭起来。”
在张计发长女张爱党的回忆中,父母一辈子勤俭朴素,条件困难时生活更是精打细算。但只要父亲一看到有人卖苹果,便会买上好多分给孩子们吃。他说:“那么多战友都没有吃上,现在可有苹果吃了,你们多吃。”
信阳当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认识张计发,每当有人称呼他“英雄”时,一向大度温和的他便收起笑脸,严肃地说:“我不是英雄,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才是。”
接着,他会为旁人细数起一个个英烈的名字和故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相关推荐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127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02“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评论 135“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90“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20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
“英伟达很急:别再卡了,中国自研芯片已突围”
-
印尼让步了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西藏日喀则市原副市长张云宝被查,长期在水利系统工作
-
轮胎高速路上狂奔后滚进服务区致人死亡,重庆警方通报
-
中国在智利合建天文台项目,美国又伸黑手
-
哈佛一下子更有钱了
-
“再没进展,我们就撤”
-
“正事不干杂事一堆,特朗普让美国科研机构‘彻底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