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汉民:1.7%和6%,对上海意味着什么?
至于你谈到上海去年出台的振兴经济、纾困企业的政策,我觉得它的出台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尽早。上海“28条”是2月8号出台的,那时候全国都在忙着搞疫情防控,而上海在众志成城抗疫的同时,已经考虑千方百计促发展了。第二,尽心。这就要求政策的针对性要强,我们是雪中送炭,先要明白谁在雪地里,而“谁在雪地里”也会随着时光的变迁而变迁。我记得2月6日民建上海市委就做了千人问卷调查,对象都是中小微企业,大家对新政有什么建议,我们收集之后紧急上报,后来上海“28条”中有16条和我们收集到的建议想法高度吻合。
那么,今年要做的事情是在尽早、尽心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平稳有序,有增有减,特别是平稳。我从去年大年初四开始调研第一家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走了近100家,我自己总结了一下称之为“上天入地、通江达海”。“上天”,上海三家航空公司我全去了,国企的上海东航,民企的吉祥、春秋,也去了管理机构上海机场集团,还到了防疫工作最艰难的浦东国际机场;“入地”,上海公交最主要的一条干线71路、还有申通地铁;“通江达海”,包括长江航运公司,还有中远海运。央企、国企、本土民企都去过,另外还包括纯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等等。走了这么多地方,我的体会很深,企业都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只要激活,人体是可以健康的。所以我每到一个地方,能解决的小问题当场就帮人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上海市委请求解决,这就是精准施策提供了参考。
走了这么多企业后深刻理解企业的第一要务是求生存,这是基础。所以今年的政策一定要在求生存上稳住,首先是要平稳,政策不要大起大落。一直到去年底,我在调研的时候,很多企业就在问,全年行之有效的一些政策会不会突然取消,这对他们而言是最大隐忧。所以首先要稳住,分门别类,有增有减。这方面建议可多发挥“一网通办”的作用,去年上海的“一网通办”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数字经济十大案例之一,但还要进一步探索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为政府提供更多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分类施策,精准推送。
第二,要扶上马送一程。有些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消失,这是正常的,但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是可以救活的,不能让它们暴毙在通往希望的路上。很简单,他们缺什么,只要是合理的,是力所能及的,我们就应该支持帮助。而且,扶上马以后要送一程,所以好的政策要有持续性。并且政策不在多,关键是落地落细落实落好。
第三, 有增有减。去年的政策中可以明显看到有些是救急的,那么该减了,但“减”也不要一刀切。举个例子,当时在复产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是生产性企业,但很多事业单位几乎无人顾及。我曾以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的名义开了三个座谈会,主要针对线上教育机构的复工复学问题。不调研不知道,上海的线上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这个群体鲜少有人关注。所以我们连续写了三个报告,请求市委领导及时关注关心。因此,所谓有增有减,一定是对过往政策进行细致总结,如果行之有效,那就维持,如果可以终止,那就及时终止,但不能笼而统之,更不能大而化之。
第四, 经济复苏就如同一个病患复原,他还刚刚处于康复期,就不要给他压力加码,应该循序渐进,所以上海提6%的GDP增速是对的,相信上海的增长韧劲和耐力,无需人云亦云。
经过这些调研以后,我感觉有两桩事情要有很好的判断。一,对国际国内宏观形势要有非常精准的把握。刚才谈到,新冠疫情冲击全球,除了及时精准抗疫之外,其他相关政策也要在反思和比较的基础上调整。在疫情蔓延一年后的今天:医务界有识之士认为,我们可以对疫情做出前瞻,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新冠病毒或将在较长时期内伴随人类。二,疫情防控最基本的几条其实是制胜法宝:对民众来说,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对政府防疫部门而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些中国抗疫的经验正在趋向成熟,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参照。因此对疫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无需惊慌失措。
上海“夜经济”,图自新民周刊
今年的世界经济会有回暖趋势,全球重要经济机构都做出这一基本判断,甚至认为可以定位在4%或以上的增速。在这样的判断下,中国经济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的多也不足为奇,过往许多时候,当别人是3%的时候,我们是6%或以上,这是客观现象,是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只要宏观形势把握准确,惊慌失措的事就会越来越少,去年初抗疫中的物资短缺情况基本消失了,这是一个质的转变。
第二个考量就是政府政策,应当更加强调其及时性和有效性,而及时有效的前提就是要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全面的收集民意。我感觉在收集民意这方面,我们还要花大力气,“望闻问切”这四步,一步都不能少。我想,这不仅是上海,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政策调整一直是大事,要谋定后动。我们可以和扶贫做一个类比,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顺利完成,但相信中央扶贫的基本政策还要维持一段时间。抗疫的政策组合也是如此,会需要维持一个合理的时间段,要让企业真正地在康复中产生新的活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 制度性开放需要试验,但试验后必须推广
观察者网:您提到政策有增有减这一点,很有感,去年我们在关于经济复苏的文章中也提到这一问题,当时大家比较担忧的是政策的退出时间。接下来,想请您聊聊上海发展的宏观问题。这两年国际国内形势尤其复杂多变,中央政府将不少重大战略任务托付给上海,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科创板、自贸区试验(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进博会,再到去年11月习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提出浦东要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要成为经济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等等,这么多的艰巨任务,如何来理解其内在脉络与张力?同时也有一丝担忧的是,背负如此多高标准的政治经济任务时,会不会反而无法轻装上阵、有些束缚?
周汉民:中国改革开放43年来,上海一直勇立潮头,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1984年作为14个开放城市之一,上海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卫走上前锋的位置;1990年浦东新区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新区,到2018年雄安是第19个新区;还有2013年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自贸区落地之选,到2020年全国共有21个。2018年又赋予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2019年临港新片区规划落地,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始建设,同年11月12号,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赋予浦东承担国家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任务,这一系列战略任务一脉相承。
就是上海承载国家改革开放急先锋的地位,是排头兵、先行者,还要争取成为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需要我们继续大胆试闯,大胆试,关键是自主改。老实说,这三句话用好了,就比别人站在一个更新的层次上去推进发展。以新区为例,从全国只有一个浦东新区,做到现在19个新区蓬勃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从上海一个自贸区,到去年又增加到21个,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急先锋。这些都是上海先行先试的。
至于说什么是上海发展的内在张力?我认为就是主动创造,领风气之先,然后是复制、推广、辐射。上海所做的一切,先要大而言之为国家,还要小而言之为自己,我们从中得到的多大发展,最后还是落到对上海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利这个点上。
什么是张力呢?这就是自主改革、主动开放。全中国自贸区的第一张负面清单是上海提出的,千万不要小看它,这才是如干柴烈火点燃遍全国21个自贸区的改革利器。2013年版本的负面清单,一共190项,到2020年全国版,只有30项,这个进步有多大?所以说自主改革、主动开放,落脚点在自主和主动上,上海从来不落人之后,这也是先机所在。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任由用户上传独占传播影视资源,百度网盘被判赔百万
2021-02-10 07:19 依法治国 -
习近平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2021-02-09 22:0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前女记者自述遭家暴,官方通报调查结果
2021-02-09 21:23 -
确保广大市民过年安心、放心、舒心!李强龚正今天亲切慰问坚守岗位的广大干部职工
2021-02-09 21:03 上海观察 -
88项成果清单公布!
2021-02-09 20:42 一带一路 -
任正非:欢迎拜登致电华为
2021-02-09 20:16 华为 -
23岁女孩酒后被主管带去开房后死亡,警方通报
2021-02-09 19:51 依法治国 -
刘鹤与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通话
2021-02-09 19:39 中国经济 -
习近平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全文)
2021-02-09 19:34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外交最前排|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何如此重要?
2021-02-09 19:31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欧关系积极发展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带来新机遇
2021-02-09 19:2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国办:积极支持中药企上市融资发债 部分中药实行自主定价
2021-02-09 18:45 -
“无证据表明2019年12月前病毒就在武汉传播”
2021-02-09 18:21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习近平:支持复旦大学在匈牙利开设校区
2021-02-09 17:18 -
国家气候中心回应印度洪灾:青藏高原升温幅度超全球两倍
2021-02-09 16:41 极端天气 -
-
春暖中国丨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2021-02-09 16:29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
调查结果来了!确认含非法添加物
2021-02-09 16:18 -
中央领导同志慰问老同志
2021-02-09 15:56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