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人才啊,我面试的博士却是这种态度
【导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2年任务时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本文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揭开了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徐实】
最近几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根据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团队发布的白皮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倡导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于2020年的产值规模突破2.5万亿元人民币,而预计到2025年的总产值将达到5.84万亿元人民币。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必然带动就业,于是各企业心照不宣地将招募人才当做头等大事。
近两年里,我就没见哪家生物医药企业说过“招人不困难”这样的话。说到招募人才,各企业的表示无非是“比较困难”、“很困难”或“非常困难”。真正难以填满的是需要专业技术背景的岗位,我在上海开公司的中国科大师兄有这样的感慨:放个行政岗位出来,一天能收百八十份简历,实在看不过来;而放个研发岗位出来,一连几个星期都看不到合意的候选人。
其实上海已经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中心了,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区位弱一些的城市可想而知。“千军不易得,一将更难求”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人才供给已经成为企业增加研发实力的瓶颈,乃至行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解决之道,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来源主要有两个方向:1. 业内企业前些年从内部培养的人才,算是产业积淀出来的“生力军”;2. 从高校和研究机构毕业的研究生,可视为“新生代”。当前问题的实质是,“生力军”在绝对数量上“不够用”;而“新生代”的绝对数量虽然不少,但很大一部分在质量上“不堪用”。
“生力军”的显著优势在于,这些人才经历过工业体系的培养,知道企业对具体职位的期待是什么,可谓“召之能来,来之能战”。然而,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也就是最近5、6年的事情。受先前产业规模所限,企业的人才储备相当单薄。即使是恒瑞、百济神州这些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企业,其研发团队的规模也远低于基因泰克、BMS、辉瑞等有世界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至于科伦药业、齐鲁药业等位居第二梯队的生物医药企业,其创新药研发部门只能算刚刚成军,尚在培养成建制的战斗力。
总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前些年从内部培养的人才太少,而生物医药领域的“海归”高端人才,每年有个千把人就不错了;二者加在一起,依然无法满足整个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于是,近几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之间普遍展开“互挖墙脚大战”——各企业为了短期内充实自己的研发团队,不惜代价去挖其他企业的技术人才。愈演愈烈的“互挖墙脚大战”,使得行业猎头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也滋生了业内的浮躁风气。某些动机不纯的人,与猎头私下联手,借着行业崛起际遇开展“自我炒作”。
在招募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我就多次见过这样的案例——某人2年之内连续换了3份工作,但任职的这几家企业其实在业内表现还不错。这就说明,此人连续跳槽并不是因为企业出了问题或项目开展不下去,而仅仅是因为他想通过跳槽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酬。
而猎头乐于帮他折腾的原因是,通过猎头的运作每跳槽一次,猎头就从用人单位多收一份佣金。猎头可以一鱼两吃、一鱼三吃,不亦乐乎。这类频繁跳槽的“职场老油条”,根本不在乎在某个职位上能够做出什么成绩,对企业毫无忠诚度可言,对产业发展更不会有益处。企业若想招募能做实事的人才,还是避开他们为好。
“互挖墙脚大战”使得生物医药行业的薪酬成了“玄学”。放在5年前,生物医药行业的薪酬水平一度比较清晰,企业约定俗成,有某种学历加几年经验的人才,大致应该给什么样的薪酬。但是现在就真不好说了——频繁跳槽已将某些人的身价炒得过火,甚至超过了美国同等职位能够得到的薪酬。客观地说,这不是什么健康的现象,只不过便宜了个别“职场老油条”罢了。
“互挖墙脚大战”是“生力军”不足导致的企业短期行为,扬汤止沸未必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技术人才,绝不是自我炒作的产物,而是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即使企业能够从外部挖到些人才,但是如果不注意从内部培养人才,将来仍会面临人才断档的问题。但凡不正常的事情,都不会太长久。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沉淀下来的产业人才储备会逐渐增加,“互挖墙脚大战”的状况有望逐渐得到缓解。
有着现成产业界经验的“生力军”绝对数量不足,缘于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前些年底子太薄,这个问题客观上需要时间来解决。从高校和研究机构毕业的研究生形成的“新生代”,绝对数量其实不少,却仍然无法满足产业界的需求。当下就存在这样一种“冰火两重天”的奇观: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高学历毕业生很难在企业找到工作,甚至沦落到竞聘中学教师职位的地步。走投无路之辈埋怨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是“天坑”,希望后辈们千万别进来。
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企业求贤若渴,即使有充足的预算、提供体面的薪酬,也难以招募到合格的“新生代”充实研发团队。
医疗行业从业者贺照人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在知乎上发布了这样一张统计表。
由该表格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十几年间飞越了两个数量级;而相关专业的博士毕业数量只有缓慢的增长,用十几年的光景尚未翻倍。产业腾飞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的毕业生应该算是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为什么还会出现找工作困难的情况呢?
真实原因可谓非常残忍:我国许多高校存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完全脱节的状况。
站在生物医药企业的视角上看,在所谓“纯学术”环境下毕业的许多研究生,不具备起码的劳动能力,如同“废物点心”。许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的根本导向上存在严重问题,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让毕业生承受就业困难的不必要的痛苦。这些高校的管理者们,思想僵化却好大喜功,假装清高而鄙视应用研究,长期热衷于“国际化综合性大学”等虚名,忽略了高校推动技术创新的实事。他们制订的科研考评标准,纠结于论文的影响因子,却不在乎科研成果在产业界的实际应用。“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由他们主导的高校教学和科研,自然不会以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我在国内接触到的生物专业的高校教授,多数缺乏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粗浅了解,在产业界的人脉和影响力趋近于零。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师者自己的眼界都很狭隘,又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呢?哪怕“双一流”高校也有许多惨不忍睹的毕业生:由于导师平日里只催实验、没有在思想上指导他们,导致他们的视野极为狭窄,除了研究生期间直接参与的项目以外,对于生物医药的其他领域没有任何了解,对于产业界更是两眼一抹黑。
然而,高校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错误导向,却使得许多毕业生产生了这样的幻觉——只要能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顺利拿到学位,我就算是“人才”了,能够自然而然地胜任未来的工作,从此过上薪酬丰厚、高枕无忧的生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未来的月球科研站或有WIFI
2022-03-07 19:45 2022两会 -
蔚来换电站,电动车的“加油站”
2022-03-07 10:13 科技前沿 -
杨利伟:十年内或将实现普通人进入空间站
2022-03-07 07:57 航空航天 -
一箭七星!银河航天02批批产卫星成功发射,做什么用?
2022-03-05 15:57 航空航天 -
直击MWC2022:IPv6+已经在全球实现了100+的商用
2022-03-03 13:46 大公司 -
王贻芳:江门中微子实验明年运行,较日本和美国提前4-6年
2022-03-02 18:25 科技前沿 -
华为发布全栈数据中心、新一代智慧园区两大方案
2022-03-02 17:34 -
巴塞罗那MWC2022,“中国军团”再秀肌肉
2022-03-02 17:03 大公司 -
致敬经典重新定义主摄 努比亚发布Z40 Pro影像旗舰
2022-02-25 16:43 大公司 -
中国民航持续安全飞行时间超1亿小时
2022-02-25 15:52 航空安全 -
OPPO Find X5系列发布,搭载自研马里亚纳芯片
2022-02-25 12:23 大公司 -
用于外太空核反应堆的高强韧钼合金研制成功
2022-02-25 09:27 科技前沿 -
冰墩墩下班了!“冰墩墩”要上班了
2022-02-21 19:53 航空航天 -
我国首枚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六甲”亮相
2022-02-18 14:29 航空航天 -
玉兔二号发现厘米级透明玻璃球:未来理想采样目标
2022-02-18 08:30 航空航天 -
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
2022-02-17 20:46 -
OPPO宣布与影像传奇哈苏达成影像战略合作
2022-02-15 12:03 大公司 -
光刻机巨头称中企或侵权,公司回应
2022-02-12 18:50 -
印度禁止进口无人机,又因为中国?
2022-02-10 20:12 -
美否认星链卫星两次危及中国空间站安全,外交部回应
2022-02-10 16:08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188“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69“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48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108最新闻 Hot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
哈佛“硬刚”特朗普
-
特朗普自夸上了,“我灵活得很,还帮了库克”
-
“特朗普考虑暂停汽车关税”
-
美国加州突发5.2级地震
-
“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
欧盟警告欧洲领导人:不准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