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缅甸大地震中的上海救援队回来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3月28日,缅甸曼德勒地区发生7.9级地震,中国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多支官方与民间救援队紧急驰援灾区。3月29日,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集结8名队员,携带先进救灾设备赶赴曼德勒,成为这场跨国救援的直接参与者。昨天,记者采访了完成任务归来的救援队队长冉翔,他向记者讲述了在震区历时4天高强度救援的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与经验。
救援队与缅甸消防队伍通气交流。 采访对象供图
驰援缅甸地震灾区
3月28日地震发生后,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接到蓝天救援协调中心指令,按照地震救援预案,迅速启动了紧急备勤机制。一天之后的3月29日下午,该救援队的8名队员来到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准备搭乘最早一班航班前往中转地泰国曼谷。
“本来可以在3个小时内完成集结赶赴灾区,但因为地震发生在国外,情况不明交通不便,准备机票以及联系当地志愿者对接用了不少时间,但幸好过程还算比较顺利。”冉翔告诉记者,考虑到现场可能缺乏专业抢险设备,他们带上了队里最好的设备,足有十八箱之多,却发现除了超重还有电池超标,给托运带来了难题。好在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一看是救援队立即与总部沟通打开绿色通道,救援队得以顺利登机前往曼谷。
冉翔说,参加本次任务的成员都是救援队的精兵强将,均经过国家地震救援技术认证,先后参与过九寨沟、积石山、西藏等地地震救援任务。但同时他们均是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在接到指令后二话不说自费赶赴灾区,为的是争取黄金救援时间,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挽救生命。
抵达曼谷后,救援队随后转机前往缅甸仰光,并与当地志愿者会合,驱车赶往曼德勒重灾区。3月30日晚上,救援队到达目的地,总共历时10个小时,成为上海第一支抵达震区的民间救援力量。
缅甸地震救灾现场,中国救援队留下的救援标识(图中红色标记)。 采访对象供图
克服万难搜救生命
抵达曼德勒后,救援队迅速与蓝天救援指挥部建立联系和报备,随后领取任务开展搜救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孔子学院、空中别墅、长城酒店、白云宾馆、皇冠大酒店、洗衣厂等十多个点位,利用先进的生命探测设备,在废墟中开展地毯式搜救排查任务,不放过任何一个生命信号。
尽管经历了多次地震救援,满目疮痍的灾区惨景依旧让队员们触目惊心。在第一个救援点位曼德勒天空公寓,他们看到这一4栋11层的小型社区中,有3栋楼几乎完全坍塌,1栋仅剩下6层,据说废墟下埋压着200到300人。百姓的哭声、求救声令人揪心,而现场救援力量却严重不足。尽管已经有48小时没有合眼,上海救援队还是顶着疲劳,立即投入了抢险工作,争分夺秒抓住救援窗口时间。遗憾的是,并未在负责的搜救区域内发现生还者,后接指令前往了下一个搜救点位。
冉翔回忆,救援第三天,他们在赶往一个点位的路上被当地百姓拦了下来,说一位65岁的老人被埋在废墟下,还有生还可能性。救援队员通过雷达扫描后没有发现生命迹象,为了进一步确认老人的位置与情况,着手清理障碍,在废墟中挖出一条救援通道。在此过程中发生了4次余震,队员们不得不暂时撤离,等余震平息后再返回通道继续挖掘,在挖穿3层楼板后终于发现了失踪老人,但老人已在地震中遇难。救援队清理了遇难者上方的埋压物,移交后续专业部门处理,家属再三对队员们表示感谢。
救援队员在坍塌的白云宾馆操作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搜救。 采访对象供图
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救援,一些队员出现了中暑症状,由于还有很多遗体被埋在废墟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到了晚上蚊虫肆虐,稍不留神就会被叮得满身是包。冉翔说,在现场高度紧张不觉得累,回到营地一下子人就垮了,脱下混合着汗水尘土硬得像盔甲一样的队服,在蚊帐里倒头就睡,休息三四个小时马上继续赶赴下一个救灾点位,这就是他们四天救援工作的常态。
患难之情令人动容
在紧张的抢险过程中,也有许多令冉翔动容的瞬间。例如在当地遇到许多华人,当他们发现眼前的救援队来自中国,许多人没说几句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看到外国的救援队我们心里酸酸的,现在自己的亲人们终于来了!”一位华人对队员们说。
由于翡翠产业发达,曼德勒的人口中不少是华人,在地震中多有伤亡,财产损失也非常严重,但只要遇到中国救援队,还是会尽全力给予支援帮助。冉翔告诉记者,在现场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讯不畅,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对讲机又无法入境,最后通过当地华人的帮助,设法找到了一批对讲机解了燃眉之急。还有一家企业的十多位华人,全程跟随救援队提供协助,包括向导、翻译、搬运装备、提供冷饮、负责交通等等,并把最好的食宿条件提供给救援队,让他们安心救人,不太需要操心后勤问题。“我们原本带好了几天的干粮,尽量不给当地添麻烦,没想到居然吃上了热腾腾的中餐,在当时的环境下非常难得,让我们尤为感动。”
在救灾现场,当地的缅甸百姓也对中国救援队伸出援手深表感激,他们把家里的发电机、食物、工具都拿出来提供给救援队。一位队员告诉记者,一位当地百姓给了他一根芭蕉,看他吃得很香,又回家把一整棵芭蕉树上的几十根芭蕉都拿来,硬要送给队员们吃。“我们没有接受,因为他们自己也非常困难。”队员表示,虽然双方语言不通,但深刻感受到了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另一个让冉翔记忆深刻的细节,是当地英勇的消防队员们。他们极度缺乏救灾装备,有人穿着拖鞋就冲进废墟救人,这样的精神让冉翔似曾相识,全天下的应急救援人员心意相通,救死扶伤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于是,上海救援队除了协助他们开展救援工作外,还分享了设备和一些救灾经验。在撤离前一天,灾区下起了大雨,在大量遗体未能处置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引发疫情。为此,冉翔给当地救援队提供了一份防疫消杀以及药品清单,当地消防部门领导也找到他长谈了一个多小时,针对抢险救灾以及后续工作开展交流,并向救援队赠送了徽章与肩章,这意味着当地消防部门已经将队员们视为出生入死的同袍,代表了最高的认可与感谢。
跨国救援收获经验
4月5日,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全体队员圆满完成任务,从泰国清迈返沪,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救援工作。在十多个点位搜救排查任务中,救援队总共排查废墟面积超3.5万平方米,作为正规应急力量的补充,有力支援了当地抗震救灾工作,也充分展现了上海民间救援队的专业素养与精神面貌。
“虽然很遗憾没有在现场发现生还者,但我们的工作依然非常关键,在第一时间排查了关键点位,不仅是给当地群众一个交代,也为救灾工作的提速打下基础。”冉翔表示,最重要的是所有队员都平安归来,这依赖于充分的后勤保障、与当地救援力量的通力合作,以及后台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用。
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队长冉翔。 曹博文 摄
在救援队总部,记者看到了由该救援队开发的应急管理系统,所有抢险人员的位置都能显示在地图上,可以直接通过随身拍摄装置看到救援现场的实时画面,每天的抢险日志也能被及时上传,在系统上得以体现。通过该系统,远在上海的后方支援团队可以及时掌握前方队员的动态,给予安全保障,提高指挥调度效率,甚至在必要时给予实时技术支持。
从缅甸带回的救灾设备,经过维护和清洗正在晾晒。 曹博文 摄
这一系统只是众多先进装备中的一环,在队部仓库,刚从救灾现场运回的装备经过消杀正在晾晒,可以看到不少非常先进的救援设备,例如矿山勘探级别的生命探测雷达,可打70米深的钻头、蛇眼内窥镜、便携X光机、电动锤钻机、电动破拆剪切设备、无齿锯等等,这些设备在多次救灾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高温潮湿、蚊虫叮咬染上的过敏仍未褪去。 曹博文 摄
“我的感觉是,今后科技装备将越发成为抢险救灾的决定性因素,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机将被大量运用,靠人力硬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冉翔说,通过这次跨国救援,他也发现了技术和机制上依然有一些需要提升的短板,例如在基础设施薄弱、信号不佳的地区救援,保障通讯必须被放在首位,不能指望所有的国家地区都能像中国有着完备的信号网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此外,他们发现跨国抢险救援中,前期沟通协调成本也非常高,如何做好预案形成机制,尽量提高应急响应速度,也是今后需要研究探索的方向。
国内上海区域首支到达震区并立即行动的救援队
据BSR上海蓝天救援微信公众号介绍,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是国内上海区域第一支到达震区并立即开展救援行动的救援队,到达缅甸灾区后,迅速与中国救援队前方指挥部建立高效联系,利用蓝天应急指挥系统在前线建立与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地方消防救援队、指挥部等实时信息共享通道,与后方信息平台做到实时动态信息采集。同时,严格执行国际搜救程序,及时与当地政府部门搭建联合工作平台,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BSR上海蓝天救援微信公众号
在援缅任务中,遭遇多次余震,时有已受损的建筑坍塌,几次搜救作业中不得不紧急撤离,加上天气炎热、地形复杂等各种因素,任务非常艰难。队员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克服困难,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在复杂作业环境下体现出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国际救援标准执行能力。同时,队伍获得缅甸华人同胞大力支持,为队伍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在本次行动中,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共累计作业时长超50小时,搜救面积超35000平米,累计侦查次数11次,打通4处通道,转移4名遇难者遗体,累计经历余震30余次,破拆作业途中4次。
经过数日紧张惊险的搜救工作,上海市宝山蓝天救援队完成此次援缅甸任务,8名队员,于4月5日13时30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平安落地;并在撤离时将部分装备捐献给当地救援力量,用于当地后期救援救灾工作。
- 原标题:缅甸大地震中的上海救援队回来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 责任编辑: 李馨锐 
-
官方通报: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被免
2025-04-15 10:22 -
大湾区一周观察丨李兆基将安葬于顺德;首家宠物航站楼将在白云机场启用
2025-04-15 09:52 -
“三河强换商户招牌”报告将出,廊坊市营商办:一周前曾要求其纠正
2025-04-15 09:18 -
双色球常州福彩中奖者已兑奖,奖金合计109863720元
2025-04-15 08:18 人间百态 -
东莞出手稳外贸:力争2027年“一带一路”市场出口占比超30%
2025-04-14 17:25 政策风向标 -
兰州金河煤矿二氧化碳突出事故致5死9伤,三年前曾发生顶板事故
2025-04-14 16:14 人间百态 -
三河市监局负责人曾称“红色太燥、蓝色太俗”
2025-04-14 16:07 人间百态 -
越野车水中遇险,车内2名女护士不幸遇难
2025-04-14 14:32 -
今年前两个月浙江出口摩托车120万辆,同比增长13.3%
2025-04-14 13:39 地方产业动态 -
海南:加快商业航天发射能力建设,打造火箭回收及可重复使用创新平台
2025-04-14 12:38 地方产业动态 -
贵州省统计局原副局长王瑛履新安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2025-04-14 11:44 地方人事观察 -
海南: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2025-04-14 11:29 -
郑州市副市长胡军拟任省辖市委副书记
2025-04-14 10:37 地方人事观察 -
沈阳市委常委、新民市委书记马原拟提名为地级市市长候选人
2025-04-14 10:36 地方人事观察 -
长三角一周观察丨费高云任合肥市委书记;新“万里长江第一隧”开掘
2025-04-14 09:45 -
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赴六安调研: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步伐
2025-04-14 08:37 -
全国政协调研组调研宇树、游科等
2025-04-14 08:21 地方产业动态 -
教师用假身份与多名女学生恋爱、发生关系?高校回应
2025-04-14 06:48 -
“我就点着玩,没想到火蹿得这么快”,林某某被拘10日
2025-04-13 15:01 人间百态 -
杭州一男孩从27楼坠亡,官方通报
2025-04-13 14:39
相关推荐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106“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55“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43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105美业界“喊疼”:请中方“收回成命” 评论 357最新闻 Hot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
哈佛“硬刚”特朗普
-
特朗普炫耀:我帮了库克
-
“特朗普考虑暂停汽车关税”
-
美国加州突发5.2级地震
-
“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
欧盟警告欧洲领导人:不准去!
-
为筹钱暗杀特朗普,美国一青少年枪杀父母,还打算逃到乌克兰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曾表示“美国将让位给中俄”
-
“美国,下三流做法”
-
克宫警告:此举必然导致局势升级
-
“不能太依赖美国,欧洲得买点俄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