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人才啊,我面试的博士却是这种态度
不得不说,这种幻觉害人不浅。它使得许多高校研究生心生惰性,完全想不到在完成科研任务之余拓展眼界、自我完善。尽管他们以“人才”自居,但是在用人单位看来,他们既缺乏坚实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无法胜任实际工作。顶着“双一流”高校名头的博士,竟也免不了这类毛病。在此分享几个亲身经历的案例。
博士A:
此君在面试中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除此之外懒得开口,完全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为了调节氛围,我问他曾在研究项目中解决哪些具体技术问题,为的是给他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孰料此君竟回答:“恐怕和你讲不明白。”
我当即敲打他一番:“讲不明白,要么因为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要么因为你藐视面试官的专业水平。”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言辞失当,羞愧不已。
博士B:
我在电话会议中告知此君,我们公司的研发方向是mRNA疫苗,并和他预约了后续沟通。2周之后,此君从山东泰安出发,花了4个小时赶到南京参加面试。面试中,此君声称:“我对mRNA疫苗这个领域没有任何了解,你们看着办吧。”
这让包括我在内的面试官们哭笑不得——你有整整2周的时间,难道不能动手用搜索引擎查点资料吗?如果你想要这份工作,那就不该不做任何准备。如果你不想要这份工作,又何必不远千里跑来参加面试?这一出莫不是行为艺术?
博士C:
此君面试时语言逻辑性极差,半天还说不明白自己先前解决了哪些具体技术问题。他自己解释说,对这次面试没做多少准备。
没做多少准备,说明他并不认为这个机会很重要,这种漫不经心的做事态度本身就是错误的。
而且,我是让他谈谈他最近两年经手的科研项目,这本应是他高度熟悉的内容。半天说不清楚项目的要点所在,说明他自己的科研思想就是混乱的,眉毛胡子一把抓还能有个好?
类似经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我很想给国内高校即将或刚刚毕业的研究生们一句诚恳的忠告:别拿自己不当回事,也别拿自己太当回事。
别拿自己不当回事,指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早早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而不是毕业时仓促间找个饭碗。前两份工作非常重要,是积累宝贵业界经验、培养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一定要认真把握。如果只图钱多事少离家近,过不了两年整个人就废了——饿狼环伺,岂有剩骨?业内真正意义上的好机会终究有限,只可能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会无缘无故落到你的头上。
别拿自己太当回事,指的是对自身能力要有客观的认知。哪怕是“双一流”级别的高校,也无法保证毕业生直接掌握生物医药企业所需的实践能力,从高校毕业其实是另一场学习的开始。然而,有些毕业生竟然天真地以为,自己现在这点本事足够过舒服日子了,以后不再需要操心了。但站在用人单位的视角,这种真的不具备什么劳动能力,追求效益的企业没功夫哄你开心。哪怕你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是如果你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不致力于自我完善,在人生其他的维度上,也很难有所建树。
时至今日,“新生代”的表现仍低于生物医药产业界的期待,对于这个问题,高校管理者应当承担比毕业生大得多的责任。作为实业企业的管理者,我对于“大学是象牙塔”这种说法深恶痛绝。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那么国家作为投资方,理所应当要求高校培养出国家亟需的各类人才。许多高校享用着民脂民膏,培养出的却是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废物点心”,这是极为可耻的事情。
我认为,国家层面应当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口号,积极鼓励学以致用的教学和科研导向。基础研究学科可以另当别论,但所有的应用学科都应该以产业界为导向,研究产业界需要的技术,培养产业界需要的人才。这方面倒真有榜样,中国药科大学开展的科研改革堪称表率。
与国内许多高校类似,中国药科大学也曾面临体制僵化、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的问题。但是中国药科大学能够对症下药,近5年来的科研改革尺度很大、影响极深,从根本上扭转了局面,将应用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校一级领导的思路很清晰:本校以应用研究起家,向业界输出技术和人才、增强对业界的影响力,是本校发展的应有之义。那么,科研成果的价值,就应当以产业界的认可来评判,老学究们的相互吹捧毫无意义。于是,中国药科大学以产业界的认可为导向来分配科研资源,制订了这样的政策:
1.研究生名额的分配,不以职称为基准,而以实际到账的科研经费为基准。如果教职人员的研究真有价值,应该有生物医药企业愿意提供经费支持才对。每50万元换一个博士生名额,每20万元换一个硕士生名额——谁有真本事、谁能创造价值,谁就能分配到更多的研究生,加快研究进度。
2.将企业提供的横向科研经费,纳入科研考评之中。还是那句话,应用研究有没有价值,要看产业界的认可程度。每获得100万元由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在科研考评中视同获得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副教授要想晋升教授,必须有专利授权或转让获得100万元以上的收入。换言之,没钱就是没真本事,少提各种要求。
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改革,抓住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核心规律,其深刻程度如同秦国的商鞅变法。科研改革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俗,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光荣,坐吃山空可耻”很快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促使教师主动联系产业界,既为自己的研究团队构筑必要的经济基础,也为产业界主动输送许多有价值的技术。凭借专利授权和转让获得千万元以上收入的教师,在中国药科大学比比皆是。
我倒是觉得,中国药科大学这样的“商鞅变法”应该尽快推广到更多国内高校。以我的观察,许多高校教师长期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得过且过,思想惰性极强,而且这种现象在一些北方高校尤为突出。唯有“商鞅变法”式的科研改革,才能倒逼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迫使他们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应用研究,培养善于实践、具备劳动能力的研究生。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才有望获得更多“新生代”人才,壮大自己的研发团队。
从目前来看,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与美国相比的短板。得益于业界长期积淀的人才“生力军”和诸多高校的良好生态,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人才供给显得充裕得多。
既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凸显为中美竞争之中的一个关键领域,那就应当从战略视角来规划高端人才的供给,保证产业发展的后劲。一方面,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无论大小,都应当普遍建立从内部培养人才的机制,挖人顶多能解决对人才的短期需求,而不可能满足长期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高校迫切需要“商鞅变法”式的深刻改革,使得高校对应用研究的重视提升到全新高度,与产业界形成有效互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中国探月工程总师:未来的月球科研站或有WIFI
2022-03-07 19:45 2022两会 -
蔚来换电站,电动车的“加油站”
2022-03-07 10:13 科技前沿 -
杨利伟:十年内或将实现普通人进入空间站
2022-03-07 07:57 航空航天 -
一箭七星!银河航天02批批产卫星成功发射,做什么用?
2022-03-05 15:57 航空航天 -
直击MWC2022:IPv6+已经在全球实现了100+的商用
2022-03-03 13:46 大公司 -
王贻芳:江门中微子实验明年运行,较日本和美国提前4-6年
2022-03-02 18:25 科技前沿 -
华为发布全栈数据中心、新一代智慧园区两大方案
2022-03-02 17:34 -
巴塞罗那MWC2022,“中国军团”再秀肌肉
2022-03-02 17:03 大公司 -
致敬经典重新定义主摄 努比亚发布Z40 Pro影像旗舰
2022-02-25 16:43 大公司 -
中国民航持续安全飞行时间超1亿小时
2022-02-25 15:52 航空安全 -
OPPO Find X5系列发布,搭载自研马里亚纳芯片
2022-02-25 12:23 大公司 -
用于外太空核反应堆的高强韧钼合金研制成功
2022-02-25 09:27 科技前沿 -
冰墩墩下班了!“冰墩墩”要上班了
2022-02-21 19:53 航空航天 -
我国首枚固液捆绑运载火箭“长六甲”亮相
2022-02-18 14:29 航空航天 -
玉兔二号发现厘米级透明玻璃球:未来理想采样目标
2022-02-18 08:30 航空航天 -
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
2022-02-17 20:46 -
OPPO宣布与影像传奇哈苏达成影像战略合作
2022-02-15 12:03 大公司 -
光刻机巨头称中企或侵权,公司回应
2022-02-12 18:50 -
印度禁止进口无人机,又因为中国?
2022-02-10 20:12 -
美否认星链卫星两次危及中国空间站安全,外交部回应
2022-02-10 16:08 中美关系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