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鸣:下一阶段经济增长靠投资还是消费?不如先厘清“刺激消费”的几个误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鹿鸣】
老百姓到底是有钱不敢花也不愿花,还是老百姓口袋真没钱花?这是前段时间社交网络争议的焦点。
当然,对普通人而言,不管有没有钱,都得消费,有钱多花点,没钱少花点;没有打折促销,就再等等;有了优惠或消费券,就赶在到期前花一波。
疫情以来至今,呼吁政府发钱、发券的呼声不时响起,民间支持或不支持的声音也非常对立。虽然全民发钱一直没有回响,但有些地方选择发放消费券,不是全国性的政策,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上一次领到消费券是什么时候。
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要求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随后,多地紧跟政策,陆续发放消费券,以期提振消费市场活力。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发放“绿色节能消费券”,每份券包总金额1500元,可购买符合条件的21类绿色节能产品;成都发放数字人民币线上消费券,金额共计1.6亿元;太原投放5类22种数字消费券,财政总投入4.2亿元;山东发放汽车消费券15万张,预计高达5亿元;佛山发放针对家电产品的消费券……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蚂蚁金服研究院研究发现,1元政府消费券能够刺激3.5元以上的新增消费,实际中这一杠杆效应或许更大,5倍甚至10倍以上。到2024开年,个别地区又“撒”了一波券:广东“粤消费 粤精彩”“惠购湖北”、天津“欢乐迎新 暖心购物”。
但是,这波潮流中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跟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消费券在发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电子消费券的惠及人群多为学生及中青年群体,银发族一般拼不过手速,甚至没法领取消费券。再比如,消费券的使用也面临各种限制条款和规则不完善问题,部分产品和门店不参与使用,个别商家会提出限制使用等临时性规定。更甚者,部分地区还存在倒卖消费券情况。
再者,发放消费券其实本该是商业促销行为,政府不宜深度参与,更何况消费券对消费刺激存在短期效应,这是多地政府不再继续跟进的重要原因。
换言之,政府更应该着手出台多样化政策,通过价格补贴、降息、品质监控等间接调控措施促进消费,通过税收优化、准入放宽、标准严格、产业引导等多方位改革,激发更多企业供应高性价比产品引领消费,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增长促消费,更非驱赶式“发文”促消费。
若仔细回看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重点是“扩大内需”,而非简单的“刺激消费”。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进一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到底应该靠“消费促进”,还是“投资拉动”?国内国际两大循环的联动在于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这些值得思考。
资料图/中新社
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困扰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两年的数据显示: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同比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商品零售额395792亿元,同比增长0.5%;餐饮收入额43941亿元,同比下降6.3%。2022年,旅客运输总量56亿人次,同比下降32.7%;旅客运输周转量12921亿人公里,同比下降34.6%。
2023年是疫情后全面放开的首个完整年度,年度数据统计刚刚发布。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商品零售额41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由于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略微下降,因此根据连续年度数据可以看出,2023年消费需求一定程度上已经恢复,但消费增长态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例如,餐饮、粮油、烟酒、服装衣帽、体育运动等与居民衣食行高度相关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占比较高且增长稳定;家电音响类、家具、化妆品等商品的消费增长乏力,文化办公及建筑装潢类商品消费下降显著。2023年金银珠宝类产品消费同比增长13.3%,也一定程度反应居民消费喜好转向以保值增值为目的投资品。
数据来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其中原因多且杂。从国内来看,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劳动力价格上升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阻力,中低端产业向高端、新兴战略产业转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人力,政策见效和配套产业完备需要时间;中低端产业向海外转移,地产软着陆、压降地方政府债务等主动调整,加剧了国内产业的坍缩。
从国外来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贸易壁垒限制中国外贸企业出口,海外市场开拓受阻;通过禁令和针对性审查等手段限,制高端技术产品及服务出口至中国,战略性抑制中国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通过美元持续加息,左右国际资本情绪,影响中国股市和汇率异常波动,加速资本外逃。除此之外,外部客观干扰还包括疫情防控、局部战争、地缘政治变化等。
上述种种因素产生的最终表现是中国企业减产甚至倒闭,降薪裁员,导致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大,消费意愿降低、消费降级,悲观情绪弥漫。因此,对于如何扩大有效需求,各级政府可谓绞尽脑汁,前有淄博烧烤,后有“尔滨”冰雪大世界,春节档的压力留给其他传统旅游热门城市,但这些爆红的网红城市及网红项目能否成为长久经营,仍需时间和民众的检验。
居民杠杆率高企,阻碍消费形成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由2012年的33.8%上涨至2022年的71.8%。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发布的各期《中国杠杆率报告》则显示,居民杠杆率从2009的20%左右增长至2022年的61.9%,2023年上半年已达63.5%。
两家机构的统计口径存在一点差异,但两者的数据趋势基本一致,都展示了这十多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持续走高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该指标基本保持稳定。
这一指标说明的是居民总负债与GDP的比值,反映居民对借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居民杠杆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关,那么到底多高才算高?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中国居民杠杆率不算高,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75%,更低于危机时期的日本和美国。有人则认为,85%是阈值,超过这个阈值就非常危险,容易爆发债务危机。也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尽管略高于处在相似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但比马来西亚和泰国低多了。无论如何,从这一指标的翻倍式增长可以看出,现阶段该数值已经很高了。
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杠杆率持续增长,期限结构中中长期贷款约占七成以上,按揭和消费贷合计也在七成左右。部分群体可能存在助学、旅游、医美等消费方面的需求,但对于大多数居民而言,房子和车子才是“大件”开销。因此,居民杠杆率主要被房地产按揭贷款和以车贷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推高。2020年以来,居民杠杆率稳定在65%以下,这与房地产行业调控不无关系。
房子是每个新婚家庭的“刚需”,车子是中产阶层、“成熟”男人的标配,诸如此类的传统观念掏空了不少家庭的六个钱包,年轻人为银行打工,为昨天赚钱,沦为“房奴”“车奴”。再加上“裸贷”“美丽贷”“校园贷”等这些居民加杠杆过程中出现的乱象,遍布街头的“信用卡套现”和一笔勾销的P2P贷款,惊魂未定……谁还敢“杠上开花”?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资料图
扩大内需要靠“消费力”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意愿。当支付能力不足时,强烈的消费意愿会呈现“降级”态势,出现“反向消费”或“口红效应”,消费者以物美价廉取代对品牌的追求。数据显示,耐克、阿迪等国际知名服装品牌近年来在中国的销售额显著下降,国内品牌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潮牌、国货、折扣店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一趋势可能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当然,这其中的影响因素也包括国货品牌自身的崛起,以及国人民族情绪的推波助澜。
可以预见,未来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利润率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更加细分,产品品质更优。这不仅利好消费者,更利好中小微企业。每每看到某国的“小产品”卖上“大价钱”,不少人对国货既有期许,又“恨铁不成钢”。
在精细化时代,高科技、创意等高大上的词汇,不应只和“大国重器”捆绑在一起,“产业升级”也不是远离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大事件。食品安全可以更严苛,玩具附加艺术审美,家具多用安全材料,诸如此类的案例不也称得上创新、升级、高质量?
同时“挑剔消费者理论”表明,想在这些层面得到提升,意味着普通消费者要变得更加挑剔,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多方助力才能促进产品及服务品质的提升,这是普通人能为产业升级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支持民族企业和回归理性消费的角度来看,这不啻为一个好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支付能力”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关键。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世界老三换人:“日本自尊心受损,德国也笑不出来”
2024-02-17 11:34 日本 -
1月上海新房成交3786套同比降58%,业内:小阳春行情值得期待
2024-02-14 19:06 观网财经-房产 -
券商原副总裁违规炒股,被罚没近1.2亿元
2024-02-12 22:34 观网财经-金融 -
1783万元!证监会公布2024年“1号罚单”
2024-02-11 22:37 观网财经-金融 -
完善分行业信息披露标准,中国证监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4-02-09 13:33 -
证监会发布首批重要货币市场基金名录,共13只
2024-02-09 13:10 -
虚增利润1246万余元,上海思尔芯因欺诈发行被证监会处罚
2024-02-09 12:08 股市 -
证监会集中处理多名从业人员违法炒股
2024-02-09 11:30 股市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3月1日起正式封关运行
2024-02-09 07:35 -
深交所:公开谴责恒大地产!
2024-02-08 22:24 观网财经-房产 -
三连阳收官:近4800股上涨,北向资金连续8日加仓
2024-02-08 16:26 经济晴雨表 -
9个月出售17亿美元非核心资产,阿里接受“断舍离”
2024-02-08 15:4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
被列“涉军清单”,长江存储:驳斥任何威胁美国家安全的指控
2024-02-08 14:25 观网财经-科创 -
三大指数齐飘红,近4000股上涨
2024-02-08 10:32 观网财经-金融 -
国家统计局:1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3%
2024-02-08 09:49 中国经济 -
营收同比增长44%,海外市场扛起阿里电商高增长大旗?
2024-02-07 23:08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官宣再回购250亿美元,阿里美股盘前涨超5%
2024-02-07 21:0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阿里发布三季报:营收2603.5亿元,同比增长5%
2024-02-07 21:0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传SHEIN正寻求中方批准,将造美股近年最大IPO?
2024-02-07 18:05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评论 12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评论 136“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评论 164“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评论 216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加拿大人也不买了
-
“DOGE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
“乌克兰计划夏天大选,前提是...”
-
勒庞被定罪,不能竞选法国总统了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
日本再发警告:若发生,或致近30万人遇难
-
“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
美科技巨头重仓这一领域,“但中国已经领先”
-
日本: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塌了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
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
“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长:还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脸
-
“普京主义在美国获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