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理解这一轮房地产“货币化安置”?
现在网上存在一种解读,认为地方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实质上是一种“做市”,即类似股市中的“坐庄”制度。无需多言,这种解读是在臆想,是根本没有认真阅读政策内容,仅凭标题下评判的戏谑,以及对“房住不炒”理念和精神的亵渎。[全文]
-
股市又行了?楼市会怎么走?
充当资金蓄水池的两个必要条件就是“大市场”和“流动性”,从现阶段政策和地产现状来看,房地产市场依旧很大,但缺少流动性。与其重新激活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不如选择做大A股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全文]
-
“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能否撬动更大规模资金入场?
“房屋养老金”已经非常明确且生动地告诉大家,这个制度就是为了给房屋“养老”,防止“老破小”不被看好,无人接手。保值增值是存量房被盘活的前提。房屋养老金制度并非为撬动个人账户资金,而是为房地产新政做铺垫。[全文]
-
在这轮城市化的尾声,城投公司路在何方?
在企业出海及产能输出、产能有待内部消化的新的挑战下,适当的刺激政策恐怕不会引发如同彼时的持续通胀。因此,各位不宜过虑,相反应积极呼吁适时适度的“刺激”。[全文]
-
落实房地产新政,如何理解“人民性”和“政治性”?
结合新政吹风会,可以明确房地产工作的“政治性”是对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提出的要求。尽管政策强调压实房地产企业的责任,实际上房企老老实实配合,不打小算盘、不搞小动作就是最大的“人民性”和“政治性”了。妥善处理房地产工作关系到社会层面的消费恢复,处理得好,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换取空间。[全文]
-
境外债权人陆续呈请清盘,中国房地产面临着怎样的博弈?
呈请清盘不是目的,而是债权人争取权益的手段。其他房企的境外债权人是否会陆续呈请清盘,取决于房企是否真的想被清盘。[全文]
-
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如何解读中国经济新趋势?
电影和旅游数据创新高,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在恢复,但仍需要观察这一趋势能否持续下去。[全文]
-
经济增长靠投资还是消费?不如先厘清“刺激消费”的几个误区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和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支付能力”才是当前扩大内需的关键。[全文]
-
“让利”其实是个伪命题?
国企无意挤出民企,更没有必要让利于民企,真正需要的是继续深化改革,重视并践行法治建设,为市场经济的所有参与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全文]
-
民营企业除了缺钱,还缺什么?
政策有了,如何落地?本文打算从诸多问题背后都离不开的一个关键词说起:钱,或者称资本。[全文]
-
保交楼这么难,里面藏着一个“三体问题”
房企“休克治疗”恐已接近尾声;虽然抢救性提振措施一直在推进,但收效甚微。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疗法可以救轻症,但重症还得靠系统性诊疗理念。[全文]
-
“保交楼”有序推进,后续良性发展需要“租售并举”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野蛮生长”将画上句号。保交楼措施之一是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顺应“租售并举”的健康发展态势。从长远来看,需要非逐利性质的国有企业承担并长期服务,这点来讲,地方城投企业更加合适。[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