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光:农民工二次返乡潮出现,中国经济如何应对?
最后更新: 2020-06-29 08:12:06落实“6.8万亿”财政扩张,形成规模性政策组合
综合考虑六稳和六保的分项目标任务,基于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针对性、时效性、兼容性,我们建议利用“6.8万亿”额外财政扩张资金,出台三大“规模性”政策方案:
一、果断出台3万亿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疏通经济循环堵点,同时托底民生:
1)安排财政资金2.1万亿元,以消费券的形式全民发放,分3个月期和6个月期两个品种,扩大商品和服务覆盖范围,允许商家自愿按照一定比例配套,预计总发行消费券规模在2-3万亿元;
2)安排财政资金0.9万亿元,以现金形式补贴低收入家庭,其中0.72万亿补贴“6亿人口”低收入家庭,0.18万亿元用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建立教育扶贫基金。
可以说,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得到有效解决,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现阶段宏观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疫情对居民收入和社会心理的剧烈冲击,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回升力度不足、回升节奏过慢,制约企业复工达产和扩大投资计划,而企业生产和投资动力不足反过来又导致企业的就工需求下降,进而产生就业压力和收入下滑压力,进一步制约居民消费回升潜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在此恶性循环下,针对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信贷金融政策效率也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新一轮的脱实向虚现象。只有市场需求有效回升,企业生产和投资计划才稳得住,就业才稳得住。
因此,建议果断出台3万亿消费刺激和收入补贴计划,打破居民消费的过度保守化倾向,疏通宏观经济循环堵点。从民生托底、家庭纾困的角度,以上方案组合可以形成三层收入补贴方案,相当于为社会增加了三层保险:1、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2、低收入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1200元现金;3、贫困人口家庭人均1500元消费券+1200元现金+专项扶贫资金。
二、长短结合、新旧搭配,出台3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利用专项债扩容资金1.6万亿元,依靠社会配套资金撬动基建投资2-3万亿(基准估计2.96万亿元),加强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方向的基础设施。
从投资环境看,在国内外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时期,进行基建投资的政策成本最低;从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基建投资的政策时滞最短,“稳增长”和保就业效应往往立竿见影;从提高长期增长潜力的角度,考虑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传统基础设施存量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同时新一轮国际竞争和高质量发展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通过新旧结合进行基建投资,特别是以新基建为先锋构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投资基础,对中长期增长潜力的拉动效应最强。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按1.5倍杠杆计算,预计可以额外撬动基建投资规模为2.4万亿,同时在去年底出台的降低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要求的基础上提高专项债可作项目资本金比例,按总体提高10个百分点计算,可以额外再翘动基建投资规模近0.56万亿,合计带动基建投资规模相比去年额外增加2.96万亿。
三、3万亿产业支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2.2万亿元,1.6万亿用于企业减税降费,与1.5万亿金融支持政策搭配使用;0.6万亿政府购买,用于疫情防控和救灾,在保障基层运转的同时间接支持产业。
前述3万亿消费刺激计划和3万亿基建投资计划,能够从最终产品和投资品两个渠道快速地稳定市场内需,从需求面对企业形成巨大支撑;在此基础上的3万亿产业支撑计划,则是从供给面对企业形成针对性扶持,主要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由于疫情敏感而需求恢复较慢的产业,出台减税降费、信贷融资等相关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纾困。
通过多种举措协同发力,能够压实做细“六保”工作,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基于各项政策的乘数效应,上述一揽子规模性扩张政策对经济和就业的短期增长拉动效应显著,预计可以拉动名义GDP增长7.2个百分点,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0元,企业可支配收入2.4万亿元,实现财政回笼资金1.7万亿元,稳定就业岗位7500万个。
从财政可持续的角度看,以上三大计划初期消耗广义财政资金6.8万亿,在《预算报告》扩张范围内,还可回笼财政资金1.7万亿元,实际所消耗广义政府资金5.1万亿,相比所拉动的名义GDP增速,政府债务负担不会大幅上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广凯 
-
如何认识百年大变局中的中国?
2020-06-28 17:0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中石化出资成立风险管理公司,目标“大宗商品投行”
2020-06-28 16:55 上市公司 -
加码智慧城市,科大讯飞5000万在芜湖成立子公司
2020-06-28 16:24 上市公司 -
耐克巨亏56亿后宣布裁员,分析师:在华销售仍然强劲
2020-06-28 12:34 上市公司 -
疫情下的成绩单:销售回款近3000亿,回购1.88亿股
2020-06-24 18:12 上市公司 -
超算500强日本登顶,中国最高仅排第4,怎么回事?
2020-06-24 15:23 上市公司 -
“芯片乌龙”致股价飙升后,中兴通讯遭大股东减持
2020-06-23 17:09 上市公司 -
央行在港发100亿央票,利率2.21%认购超发行量3.4倍
2020-06-23 15:48 金融圈 -
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开工,规划月产能20万片
2020-06-22 16:11 上市公司 -
中芯国际19天极速过会,再创科创板纪录
2020-06-22 10:39 上市公司 -
-
中兴公布5纳米芯片进度,港股市值暴涨三成
2020-06-19 16:51 上市公司 -
一季度亏掉去年利润,东航祭出“无限次任意飞”挤爆APP
2020-06-19 16:33 上市公司 -
疫情催生美债低利率窗口,蒙牛2日发债9亿美元
2020-06-19 13:02 上市公司 -
中国重回美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媒的嘴上“抹了蜜”
2020-06-18 14:52 宏观经济 -
中国太保赴英募资128亿,系中企在欧最大发行
2020-06-17 15:31 上市公司 -
-
中兴通讯宣布倪飞出任终端总经理,兼任努比亚总裁
2020-06-16 17:09 上市公司 -
美的回应“闯入者系供应商”传闻:有人故意捏造事实
2020-06-16 16:11 上市公司 -
中石化赴海南成立全资子公司,将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
2020-06-16 14:35 上市公司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
CIA副局长之子在俄乌冲突中死亡,“生前为俄方战斗”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