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创始院长李宁:中国能源转型,还需要做好两件事
最后更新: 2024-12-11 20:49:08欧盟的政策制定也有问题。他们习惯用预防性的思维来制定政策,就是说面对什么新事物都首先想看它会有什么坏的结果,然后把这个事情事先卡住。这就容易因噎废食了。欧盟在很多方面,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都比较落后,现在连清洁技术包括电动车和储能等都相对落后了。我个人觉得欧盟的政策主导思维是错误的,至少是需要重大调整和改进的。
同样地,它也一直偏向用道德责任角度来处理气候、能源相关的政策。但中美还是比较经济务实的,例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储能和电动车进步,欧盟就没办法做成这些事。
观察者网:我们回到国内话题。我们领导人在2020年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现在离碳达峰还有6年时间,那么据您了解,目前执行得怎么样?还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李宁:我觉得中国有可能已经碳达峰了。因为中国去年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传统能源的装机容量。今年据说光伏的装机容量超过火电,发电量也在高速增长。去年中国就上了200多GW的光伏。即使按照只有20%的利用率折算一下,它也相当于40多GW的满功率电厂。在这种增速下,中国提前六年就完成了原定装机目标,即到2030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9月底,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5亿千瓦。
我们当然也叠加了经济下行、传统行业发展承压等,再加上比如说欧盟碳关税等。这些已经在推动国内的高碳排、高能耗行业自己在做调整。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中国这些年的能源增长分布,其实全世界都是一样,就是能源使用增长最快的是交通领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这么高的原因。我们汽车行业年生产销售2000多万台。但是今年我们已经连续四个月新能源车的销量超过传统燃油车了,已经非常接近原定2035年市场渗透率达到50%的目标。这也使得我们对原油的依赖需求会大幅降低,同时降低交通行业碳排。
所以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
有两件事我觉得中国可以改进。第一,就是讲好能源转型的中国故事,中国是如何真正支持全球经济转型,造福全人类的。第二就是我们行业自身还需要再一次商业启蒙。我们有些行业还处在一个贫穷匮乏思维下拼命生产,拼命积蓄,拼命降低价格这种内卷式的发展阶段,既伤了自己,也伤了我们的朋友。这个事我觉得是我们需要做得更好的,更多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角度着力,使得我们对全人类的贡献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真正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晶科能源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组件厂 晶科能源官网
观察者网:比较典型的就是光伏行业。现在行业协会也好,工信部也好,都多次强调不要恶性竞争。但是问题是,涉及到这种出海的项目时,如何建立协调机制。
李宁:这可能需要行业自己来做,当然也需要其它行业或部门做很多工作。比如金融可以通过提供更优惠的支持,引导健康良性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卖出去这么多的光伏电池、储能系统和电动车,大多数还是以卖产品为主。但在国际上很多领先的高端制造企业都不单卖产品,而是通过金融服务,通过租赁设备和提供技术和运行支持,以长期服务而不是一次性买断的形式,尽可能提供全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
如果从整体来看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等等,其实我们应该可以做很多优化工作的。采取这种方式来开拓市场,可能就不用打价格战了,而且金融也可以一起走出去。如果企业采用价格战内卷的方式,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不支持,不投资,不贷款。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这也是为什么我作为一个能源人,来到这样的金融论坛呼吁一下:如果金融行业把资本都给了那些赚快钱的,而不是赚好钱、赚长钱的,那我们怎么指望完全靠企业自身来做改变呢?
观察者网:金融和具体行业需要紧密结合,那么想问一下您所在的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目前在绿色能源方面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李宁:厦大的能源学院,是在2007年组建的能源研究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组建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新兴产业、新兴技术为导向。我们当时就设置了核能、生物质能、化学储能、太阳能、能效工程这些方向。可以说我们一开始做的就是低碳、绿色的能源研究和开发。我们的第一个本科专业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后面随着宁德时代这些储能产业起来后,我们又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们很早就开始布局支持、服务双碳国家战略的研究领域。
我们也一直在坚持产学研合作。我们学院一半以上的科研经费都来自于企业,就是所谓的横向经费,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也孵化了很多可转化的技术。比如说在生物质高值化应用、生物质气化等方面我们有很多成果。再比如清洁燃料方面,我们是国内最早开始把氨作为一种燃料,改造发动机,做掺氨燃烧等。
我再介绍几个这几年比较突出的成果。在储能领域,我们建立了一个国家级产教融合的示范平台,刚刚开完一个全国性的会议。在能效工程方面,我们在国内最早推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的智慧能源,从能源生产和使用角度,为很多企业、政府做了园区或者区域的规划。我们做的第一个实践案例是为一家传统制造业做架构和整体的设计规划。结果他们的厂区改造后,运维成本大幅下降,碳排大幅下降,成为在全国行业评选中获奖的示范项目,并且衍生出大量分布式能源项目订单。
我们也有为上海做过园区、医院方面的改造规划,能够帮助降碳增效,包括外滩边上有个零碳咖啡馆,也是我们帮助设计规划的。我们有优化的模型和丰富的数据库,可以进行场景模拟,提出一个有数据支撑的系统设计方案。
另外,我们在核技术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成果。我们把电子辐照这样一种原先比较小众的技术,大规模地推向医疗器械和食品消杀、材料改性、工业污水治理等领域。有些高端运动鞋的泡沫材料鞋底,传统工艺污染大,能耗高,所以一些国际领先的供应商准备把这样的工艺和产品退出去。采用辐照加工方法,我们可以做到既清洁环保,又性能良好,甚至可能总成本更低。
我们也积极响应了十八大提出的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号召,率先提出建立福建国家级能源材料实验室基地的构想,逐步完善后形成由厦门市和厦门大学共建的嘉庚创新实验室,于2019年投入运行。现在有8万多平米实验和办公空间,一千多人进行产业化研发,孵化了十多家拿到外部投资的公司,包括制氢的电解槽、电源控制开发制造公司等,估值分别已经达到数亿元。
嘉庚实验室从去年年初开始接待了几百批次的访团,包括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家部委。
工程师正在嘉庚实验室内的石墨烯自动印刷生产线上制作石墨烯发热膜。 新福建客户端
标签 新能源- 责任编辑: 陶立烽 
-
《自然》评出年度10大人物,两名中国人上榜
2024-12-10 23:53 观察者头条 -
《自然》公布2024年度十大人物:中国两学者入选
2024-12-10 22:51 -
国际首台!我国自主研发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通过验收
2024-12-10 17:37 科技前沿 -
警用机器狗走上成都街头,背后华为、成都国资浮现
2024-12-10 11:42 华为 -
-
新突破!“天衍504”发布
2024-12-07 22:14 中国精造 -
人类第11次成功预警小行星撞击,“中国位置关键”
2024-12-06 11:56 -
又双叒叕推迟,NASA仍较劲:要比中国早一步登月
2024-12-06 11:23 航空航天 -
全球首座!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热采一号”有多厉害?
2024-12-04 06:36 科技前沿 -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有火箭残骸掉落
2024-12-03 18:47 航空航天 -
扎根产业沃土,拥抱世纪机遇,贺利氏电子中国布局再提速
2024-12-02 10:21 -
位于南极大陆!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2024-12-02 06:44 科技前沿 -
1000km/h的超级高铁还支持5G,中国:可行!
2024-12-01 13:44 高铁世纪 -
关于生命起源,中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2024-12-01 08:55 -
“我问马斯克,中国会比美国先去火星吗?”
2024-11-30 09:21 心智观察所 -
特朗普阻挡不了中国电动车出海
2024-11-28 13:39 心智观察所 -
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在轨交付:覆盖印尼全境
2024-11-27 14:21 航空航天 -
日本火箭测试引发火灾,现场记者听到爆炸声
2024-11-26 09:52 日本 -
“天河”超级计算机获小数据图计算能效世界冠军
2024-11-26 08:43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高景二号03、04星
2024-11-25 09:09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尹锡悦被罢免 评论 148马克龙:别天真了!欧盟要暂停对美投资 评论 68“果然,中国说对了” 评论 257“特朗普会让世界团结起来,减少对美依赖” 评论 220“刚刚,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