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严:医疗治乱,比除恶更重要的是扬善
关键字:人得了病,总是要去看医生的。病患多了,好医生没有相应增加,坏医生就容易泛滥。凯恩斯说过,需求创造它自身的供给。今天消灭了东庄的害虫,明天西庄又会蹦出来,后天还有南庄和北庄。当前医疗治理的问题,不仅是没能及时地制止恶行,而且更严重的在于,没能有效地增加善行。
看病难,在城乡都有更严重的趋向
以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为标志的新医改,已经推行了7年多。从老百姓看病的角度审视,新医改取得了两个重要的成果,一是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二是相对降低了居民就医的费用负担。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人人享有医保,一面是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诚然,看病难的问题,还是个老大难。究其原因,看病难和看病贵,本质上都是因为医疗服务的供不应求。服务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所以要么是出高价才能看上病,要么是根本看不上病。新医改依靠行政的力量和财政的投入,阶段性地缓解了看病贵。但只要医疗服务供求的严重失衡仍然存在,看病难就得不到根本的破解,甚至看病贵也有可能出现反扑。
大幅度地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是问题的治本之道。
也许是医改太过复杂,纷繁庞杂的现象,不时突发的事件,容易引起思维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甚至有时候会偏离常理。
比如在农村,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医生主要靠卖药为生。中国的村庄本是熟人社会,大部分村医卖药,还是凭良心的,不可能太黑心。药品的定价,会在村医的收入期望和村民的承受能力之间,寻到平衡点。医改要求取消药品加成,这个平衡就打破了。村医长期以来相对稳定、也相对合理的收入来源,完全被堵死了。改为靠一次几块钱的微薄诊费,以及基层财政给予的微薄补助为生之后,村医们的积极性大受影响,有的连药都懒得进了,有的干脆改行外出打工。
村里缺医少药,乡镇卫生院的压力一下子猛增。人手不够,科室不全,怎么办?只能是一个人顶几个人用,专科医生当全科医生用。今年年初在西部某镇的卫生院,一位内科大夫,中年男性,自豪地告诉我,他刚刚成功地为一名胎位不正的产妇接生。天呐,内科医生给产妇接生,还是特殊的胎位。我本想和他开玩笑说,赶紧宣传,乡亲们就不敢到你们院来了,全都直接奔县里去了,到时候你们就解脱了,轻松了。不过我忍住了,没有给他泼冷水。像他这样勇于担当的越来越少,很多卫生院都不看病了,来了病人就往上级医院转诊。反正多看一个人也多挣不了钱,转走了免得万一看不好还招惹来麻烦。
有位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跟我说,他特别怕同学来看他,因为请吃饭都请不起。他还告诉我,去年开始担任院长,是出于偶然。他的前任牵涉到一场医疗事故,尽管权威机构鉴定说纯粹是意外,卫生院没有责任,可家属还是纠集了一大帮人,把医生们堵在会议室里,打了个天翻地覆。暴徒没有一个遭到处罚,原来的院长气不过,寒了心,离职了。这位继任院长,要不是已经在本镇安家落户,也就一起走掉了。
基层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照此状况,怎么可能把患者留在基层,怎么可能顺利推行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城里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是基层医疗薄弱的必然。
其实城里的医院,也面临有效医疗供给减少的问题。尽管医生人数在增加,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在增加,但有效性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首先,收入不高,还时常出现负增长,形不成正向的激励。著名医科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到著名三甲医院做住院医,实习期一个月2000元不到,转正后也就几千块。干的是就死扶伤的高尚职业,拿的是隔壁理发师薪水的零头,何必全心投入,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
其次,医闹太厉害,不得不小心,要尽量把风险规避掉。不求治好病,但求别出事儿。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他向患者及家属说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能专心看病、总得谨防被打的医生,你说他的服务有效性能高么?
再次,人要进步,评职称主要看论文,病看得再好也不作数。搞研究、写论文,对提高医疗水平,原本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将临床病例作为长期研究跟踪的对象,有助于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或技术。但是,时间不等人,竞争压力大,哪有功夫慢慢研究,还是整些现成的数据分析分析,搞个玄乎的模型,容易发表文章,也显得水平高。结果,看病的精力又被挤占了。
就这三条,使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的降低幅度,轻易地超过了医生人数的增加幅度。再来一个什么规范化培训,在医科院校毕业之后、正式获得医师资格之前,还要再增加几年的过渡。本来医学专业的培养周期就很长,原先有心理准备,要啃老到二十七八岁,现在竟然要啃到三十多岁,真不如去卖药、卖器材。这又是一个有悖常理,实际效应南辕北辙的政策。
回归常理,重拾对医者的尊重与激励
要增加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必须回归最大的常理,重拾对医者的尊重与激励。医生不幸福,患者怎么可能得到满意的服务。医改的文件写得再漂亮,没有广大医务工作者来执行,就是一纸空文。
第一是收入,要大幅提高诊疗费标准。决不能假装医生都不食人间烟火,更不能以讲奉献的道德绑架来剥夺他们正常的经济权益。患者花了1014块钱挂号,资深老专家挣14块,号贩子挣1000块,这合理吗?!难到几十年的专业功底,缓解病痛、治愈疾病甚至救人一命的功劳,不值那1000块吗?
第二是医保,要大踏步向诊疗费倾斜。为了避免加重患者的负担,增加的诊疗费,应纳入医保报销。原来几块、十几块,现在激增到几十块、几百块,会不会收不抵支?这个可以通过机制设计,促进少开药少检查,把资金节省出来。过度治疗导致的后遗症,也会大大减少,进而减轻将来的医保负担。
第三是执业,要大面积扫除多点限制。公立私立多个渠道,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只要有利于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就应该放开一切限制,当然法律是底线。必须让真大夫、好大夫大量地进入民营医院,才能遏制和挤出假大夫、坏大夫。在网上答疑解惑,只要符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就不该禁止。不好监管?可以全程录音,然后抽检评估。
此外,为了突破公立医院僵化的体制,同时避免民营医院过度逐利的倾向,可以试点建立一批合伙制的医疗卫生服务实体,由医生以合伙人的身份集体创办。这方面,奥斯特罗姆教授有不少成果可供借鉴。
一位医生朋友评论说,治病和治国是一个道理。都知道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正常菌群被杀死,而耐药菌群却会自由地生长。过度的、近乎不合理的对正规医生群体的抑制,反而让那些对法制“耐受”、敢于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触犯法律的人,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对正规的医生群体开玩笑,未来非法行医就一定会死灰复燃,回来和我们开玩笑。但愿我说的不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21“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199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51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8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这是在邀请中国抢走我们的科学家,太可怕了”
-
白宫:特朗普力挺赫格塞思
-
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
“美国牛肉太贵,换澳牛,味道一样”
-
特朗普、普京、泽连斯基等发文哀悼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