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丰泽:“法两头下注、俄只会打仗,我们更想要中国的‘非武力化’”
最后更新: 2024-11-28 11:13:39【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曹丰泽】
今年10月,我因为参加某中非贸促会,赴马里进行商务考察,带队的是一名马里人穆萨(化名)。他今年32岁,在中国上了12年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汉语说得比一大半的中国人还溜,目前在该贸促会从事贸易和联络工作。
途中有一段行程,我需要独自前往马里偏北部的塞古地区进行水利设施的考察,并与当地政府部门洽谈业务,而穆萨有其他公务要忙,他便给我配了一名翻译,名叫埃米尔(化名)。
埃米尔今年38岁,是穆萨的硕士同学,他们一起在云南的一所高校学习中文。埃米尔如今在中国一所985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在马里的孔子学院任教,教授综合汉语和汉语口语两门课程;预计明年将回中国进行博士答辩,如果一切顺利,他明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在这一路上,我与他们二人进行了许多交谈,关于马里的内战、马里未来经济的走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以及对许多社会生活琐事的看法。他们的思想与我们往常对非洲高级知识分子的想象颇有不同,但却很能反映当地知识分子的一些思潮。在此整理,仅供参考。
社会生活
先来简单介绍下马里:首先,这个位于西非的内陆国,经济较为落后,2023年的人均GDP仅为894美元。其次,马里的生育率非常高,总和生育率高达5.8。信仰方面,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法语和本民族的班巴拉语是马里的通用语言,而英语的普及率较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马里北部一直战乱不息,给马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直到最近两年才稍有平息。
马里巴贡迪的一个营地中,一个流离失所的家庭坐在帐篷前。联合国网站
埃米尔出生在位于马里东南部城市锡卡索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家里四个孩子,他是大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性格内向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能因为在中国上学上得太久,回来之后又当中文老师,他整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更像是中国人了。
在给我翻译之前,埃米尔会明显有些紧张,提前问我接下来会涉及到的专业词汇有哪些,他好做准备。这与我所认识的自由随性的非洲人有很大不同。事实上,他的中文水平还不错,翻译得很好。偶然有不理解的单词,我给他耐心解释一下,他也就理解了。
闲聊的时候,他会跟我抱怨在中国读博和生活期间的种种压力和琐事,那些内容与一个典型的中国博士别无二致。比如他跟我说,在中国读博想要毕业越来越难了,每年的论文要求都比上一年更高,论文送审的审稿人数量也越来越多。他感觉压力太大,所以回国休息一年,一边做老师,一边陪陪家人,偶尔有中国企业过来考察时做做翻译,贴补家用。
埃米尔的专业是中文教学,他的博士课题是《如何直接用班巴拉语进行中文教学》。由于马里人更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班巴拉语,所以在现实的汉语教学中,当遇到不好解释的词汇时,需要先翻译成法语,再用班巴拉语解释,但这可能会造成语言的失真。他在研究如何直接通过班巴拉语诠释汉语,去掉法语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
埃米尔的太太是他孔子学院的学生,他们只生了一个男孩,今年六岁。算下来,这唯一的孩子是埃米尔32岁那年出生的,简直是教科书一般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我问他打算要几个孩子,他又是一肚子的苦水,大意就是,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要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高的起点,那就要花很多钱。所以就不能生太多,生这一个就有点压力了。他还说,打算把媳妇也送去中国留学,回来好找更好的工作。这样一来,要二胎的事情就更遥遥无期了。
听他讲到这里,我恍惚间好像回到了五道口,听我那群高收入的海淀家长同学抱怨北京的育儿成本太高。人在极度无奈的时候会笑一下,我问道:“马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像你这样想的吗?”
他说,当然因人而异,不过他身边和他一样高学历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如此,只有一两个小孩,甚至还有丁克的。后来我又问了穆萨相同的问题,32岁的穆萨有两个小孩,也是六岁,是一对双胞胎。他倒是没有像埃米尔这样坚定地只生一个,但是也没有狂热地想要多子多福,只是表示顺其自然。
前文提到,马里的总和生育率高达5.8,也就是说,去掉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绝大多数的马里普通人,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六个孩子甚至更多。
我不得不感慨,不论在哪个国家,受教育都是最高效的节育手段。越是受教育水平低,生活条件不佳的农民、原始部落人口,生育率越高。而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反而越是觉得钱不够花,进而主动地节制生育。这个规律,不仅仅是中国如此,也不仅仅是在发达国家如此,非洲国家也是这样。
埃米尔说,就算有了钱,他也不会考虑再多要几个小孩,而是会尽可能地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送他的小孩“往上走”。他同时也讲到了他锡卡索老家种地的一个同龄人,生了整整九个小孩,都是男孩。经济与生育率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
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和埃米尔还聊到了关于饮食习惯的问题。我们一起去的塞古市比较偏僻,没有中餐厅,埃米尔担心我吃不习惯。其实我还好,因为之前在非洲生活过几年,我对非洲饮食非常适应。其实从营养均衡和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我认为非洲的饮食还不错,一方面蛋白质比例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食物里的“科技与狠活”比较少,吃着放心。
马里的街头路透社
埃米尔说,基本上每次和那些中国老板一起出来做翻译,被抱怨最多的就是非洲饮食。每到一处,都要大声抱怨非洲饮食如何不行,不如中餐,并且宣称要在这个地方开中餐馆。但是人家是老板,花钱雇他,他也不好说什么。
换位思考一下,我非常能够理解埃米尔的心情。假如一个白人老头来中国,每天吃饭都要抱怨中餐如何如何低档难吃,不如他老家的干巴面包配黄油,作为中国人,我肯定也会十分窝火。
不过埃米尔也说,在中国生活久了,他个人更喜欢吃中餐,因为比较清淡,蔬菜比例高,感觉对健康有好处。
他认为我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比较有修养,所以才没有挑剔非洲饮食。我说不是的,我是确实爱吃。
埃米尔还跟我介绍了马里的学制。在义务教育阶段,马里跟我们一样,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马里的大学只有3年。只要学习不是太糟糕,高中能够在5年之内毕业的话,那么大学也是免费的。不过,大学只有大城市才有,而且没有宿舍,所以许多学生因为负担不起房租,被迫放弃读大学。由于大学学历的贬值,马里的大学生很难找得到工作,要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只能读研,而研究生学制两年的学费对于普通马里家庭而言也是难以负担的。
与我们一般的认知不同,包括马里在内的大部分非洲国家,并非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知识分子非常稀缺,有个大学学历就可以随便找工作了。相反,大学学历的知识分子其实并不罕见。
非洲的教育发展太快,而由于工商业发展缓慢导致了工作岗位稀缺,这就造成学历贬值,高学历知识分子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另外,由于高校数量扩张过快,教育的质量也跟不上,实际的大学生素质远满足不了社会要求。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特朗普内阁提名人遭“非美国式”暴力威胁
2024-11-28 10:59 美国政治 -
曾被威胁牢底坐穿,“扎克伯格登门拜访特朗普”
2024-11-28 10:07 特朗普 -
“我很高兴接受普京的邀请”
2024-11-28 09:46 -
特朗普宣布特使人选,主张谈判解决
2024-11-28 09:30 美国政治 -
法国改口:有豁免权
2024-11-28 08:58 -
“拜登要求乌克兰降低征兵年龄,18岁就能上战场”
2024-11-28 08:32 乌克兰之殇 -
咦?特朗普对加墨征税,中国赚了?
2024-11-28 08:25 中美关系 -
美国将赴华旅行提醒由三级降为二级
2024-11-28 07:43 中美关系 -
这也是间谍行为!
2024-11-28 07:21 -
“接受500次视察无一例未决问题”,中方驳斥美方
2024-11-28 07:00 -
耿爽:呼吁美国,作出真诚努力
2024-11-28 06:51 乌克兰之殇 -
特朗普找了个商人当海军部长,毫无军事经验
2024-11-27 23:04 美国政治 -
莎拉·杜特尔特遭诉,回应直指马科斯“他就是想把我赶下台”
2024-11-27 22:33 南海局势 -
“中企用三倍工资在全球招揽科技人才”,西方如临大敌
2024-11-27 21:40 人工智能 -
尹锡悦接见乌克兰防长一行
2024-11-27 20:27 乌克兰之殇 -
拜登政府赖钱,还甩锅中国运动员
2024-11-27 19:3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援乌武器不够,欧盟想了这个法子
2024-11-27 18:11 乌克兰之殇 -
土耳其缩减美F-16战机采购项目
2024-11-27 18:01 -
澳大利亚众议院通过法案:禁止16岁以下人群使用社交媒体
2024-11-27 17:48 -
绕地运行两个月后,“迷你月亮跑路了”
2024-11-27 16:00 天文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
CIA副局长之子在俄乌冲突中死亡,“生前为俄方战斗”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