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东勃:对中国革命史感兴趣的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多?
而当有的作品让八路军梳着油头、叼着雪茄、住着花园洋房还打着“亮剑3”的旗号时,他们明确表达他们的厌恶作为回应,直至把这作品骂到全网下架。你能说他们的“三观”不正?你能说他们玩世不恭?他们在“回头看”,看他们小的时候看不懂的那些经典。我指的不只是影视作品,当然也包括他们对红色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对毛泽东的研读。
本世纪这20年来,当代青年社会思潮出现了很多特有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符号:加入WTO前后是“成功学”,宣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其实,那时更多的是“贪天之功”——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不久出现了“X丝”的说法,鼓噪“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是彼时就业压力增大、房价上升、“长安居大不易”的映射;随后是一系列的宅文化、丧文化,直到2017年底出现的“佛系”、2020年疫情之后出现的“内卷”以及最近对这种“内卷”的反动——“躺平”。
不成功,便成仁;不疯魔,不成活;不躺赢,就躺平。这些二十年目睹之青年社会思潮怪现象,从“鸡血”的巅峰到“颓废”的谷底,背后都有社会变迁的因素,不宜简单归因于青年个体。对这些现象需要辩证看待,更何况很多情况下这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表达而已。
对这些现象需要辩证看待。我不同意那种把青年对自身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世界和心理压力的宣泄、吐槽与他们这代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立起来的看法。两者都是真实的,而且也并不矛盾。作为年长者,需要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优化青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条件,疏解他们思想和心理焦虑,而不是过于苛责。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片段
当然,对于00后,不要棒杀,也不要捧杀。无论是去年借他人之口、用《后浪》的溢美之词来夸赞他们,还是今年让他们“自己”说《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反应,其实都是不买账的。这种态度本身恰恰是理性和冷静的,值得称道的。
我们需要在课上课下做的,就是坦诚地讲出我们阅读文本的体会、思想演变的轨迹,热诚地与他们交流谈心、解疑释惑,同时也要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问题(诸如诸多“打投”乱象)。
就党史教育来说,用丰富的史料来展开论述、说明道理是基本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重要的是史论结合,但必须论从史出。假以时日,我们会发现,当代青年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这里,我也愿向我的同行,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三点建议,既供参考,也以之共勉。一是练好内功,把自己摆进去。我们建议学生读的书,自己要带头读,带着学生一起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有太多素材有待我们去深挖。学生对历史是有浓厚兴趣的,而我们恰恰需要发挥好中青年教师“虚长几岁”的这种优势,结合自身的成长、生活、工作、实践阅历来解读历史的行程背后的曲折婉转、苦难辉煌。
二是创新互动,把学生拉进来。不要把课堂变成“一言堂”,用好“翻转课堂”,呵护和发挥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紧密衔接型课堂互动讨论,既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是强化依赖,与学生共成长。这里所讲的依赖,不是一种依附关系,让学生“赖”上教师,而是突破45-90分钟、一个学期或四年的有限教学时空和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甚至毕业之后也乐于把教师当作自己探讨问题、咨询意见的朋友,从而持续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和人格修为的成长。
观察者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强调要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您觉得在当下的党史教育中,该如何继续贯彻这一点?
曹东勃: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需要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表现进行斗争。
一种表现是“老毛病”,就是诋毁英雄、消解传统、否定历史。有那么一段时期,“告别革命”论大行其道。其实,无论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言,这都是很成问题的。
也有人说,我们党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实际上革命时期有局部执政,全面执政之后也要继续保持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这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党从来没有把革命和执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
近年来,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就还原了那个革命年代中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也使我们在一个世纪之后的和平岁月中仍然能够产生共鸣,这就是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奋斗的应有之义。
另一种表现是新问题,用一种低级红、高级黑的方式胡编乱造、或为了一味迎合某种情绪,哪怕是“正能量”的情绪,而对历史进行任意裁剪。奔着“流量”去设计剧本,为了让观众“嗨”起来而拍各种神剧。这同样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必须基于对真实历史的还原,必须论从史出。对于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提醒他们重温“六学”名句是必要的:“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为发现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弹幕这句话,让我流泪了
2021-05-13 00:25 建党百年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河南巩义宋陵上种田,河南考古院:正在进行环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
2021-05-04 08:17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逾亿人次,毛主席故居修缮开放
2021-05-03 15:16 -
基辛格:毛主席亲自指示邀请美国乒乓队访华
2021-04-24 15:22 中美关系 -
“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
2021-04-20 08:2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他是国家占人口80%的农民的化身”
2021-04-19 07:10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将是我度过余生的地方”——“纸老虎女士”的六次访华
2021-04-15 10:19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打仗总要死人的…不要是我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2021-04-04 15:32 -
抗美援朝老兵的遗憾:没能看到台湾解放,祖国统一
2021-04-04 08:38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这件国宝级器物,证明三星堆人是“龙的传人”!
2021-03-24 08:49 -
仅剩7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蔡丽华逝世
2021-03-01 11:24 -
大明之耻,为何后世史官要抹白?
2021-01-28 08:49 观学院 -
登上《国家宝藏》的王贞仪,是当时“才女”无奈的缩影
2021-01-07 08:27 -
航天603基地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组部部长: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62天,收到20550条留言
2020-12-13 10:24
相关推荐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评论 53“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评论 187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评论 366几经波折,美乌要签了? 评论 125“不吃够自己种的苦果,某国就不会放下身段老实谈判” 评论 197最新闻 Hot
-
“痛苦!关税战被中方拿捏,美国只能二选一”
-
“再没进展,我们就撤”
-
“中国人很团结,就连亲美人士都认为必须对抗美国”
-
又一位科学家回国!曾供职美顶尖能源实验室
-
撑不住了?特朗普暗示降低对华关税
-
国家发改委干将龚桢梽,“空降”广东
-
广西东兰干旱“农民求雨”?当地回应:视频系摆拍
-
外媒继续紧盯:中国,70天了…
-
中央巡视组刚进驻吉林,正厅级赵明任上被查
-
“中方把波音飞机退回美国”
-
巴西毛遂自荐:听说中国停了近400家美国牛肉商…
-
“特朗普破产过6次,想用这样的手段吓中国?”
-
“毛主席总讲,既要看到它是‘纸老虎’,又要看到它是‘真老虎’”
-
泽连斯基猛批美国特使:散布“俄罗斯叙事”
-
就因两张超速罚单,日籍博士被美国吊销签证
-
果然,特朗普对中国船只动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