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尔:明清两朝,为什么才女辈出?
最后更新: 2021-01-07 09:27:58明清时期才女辈出,突出表现在女性作家群体的骤增。根据当代学者的统计,曾留下过著作的女作家,从秦汉到南北朝共有33人,唐五代共有22人,两宋辽金46人,元代16人,明代则有二百余人,清代更是超过了三千六百人。这些著作可不是假把式,绝大多数都是有模有样的诗词文集。比如明末清初女诗人王端淑,留下了超过一千首的诗歌,可谓相当高产。
这么多的诗歌,不可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憋在家里能写出来的。自晚明以来,结社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女性也可以结社。比如清朝初年著名的“蕉园诗社”,就由林以宁等才女组织,有“蕉园五子”、“蕉园七子”的雅称。又比如在文化昌盛的桐城,方氏姐妹组织了“名媛诗社”,是当时著名的女性诗社。
乾、嘉以后,随着文化氛围逐渐宽松,女性诗社的数量更多,特别是在文化昌盛的江南,几乎无城不有。如同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姐姐妹妹们一起组成的海棠诗社,才女们聚在一起,诗文唱和,引以为乐,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会有“才女文化”
才女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出现于晚明和清代,有其历史原因。首先是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学者做过估算,认为清代中国男子的识字率大约在30%—45%,女子的识字率有可能到达10%的水平。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见贾母,被问及读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在当时士绅官宦精英家庭里,女子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女子的文化教育,既来源于父母的教育传承,也可以来自于家塾的学习。幼年时,女童男童一起学习,男女分席之后,有的家族还会专门聘请有才名的女塾师,提高女子的教育水平。
男子读书学习,是为了科举中第、光耀门庭,女子教育的功利性相对较弱,但也并非毫无现实意义。创作格律严整,用典妥当,意境幽远的古体诗,需要有相当多的知识积累,一个女孩能够写作诗歌,不仅彰显了良好的家庭教养,还具有教育下一代、延续家族文脉的潜在能力。
在以科举决定家族进退的明清时期,有文化、会作诗的女孩,相对而言在婚姻市场中占据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培养女儿的文化水平,特别是训练其写诗作词的能力,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才女群体的出现,还与晚明以后书籍市场的发展和文化风气的变化有关。明代中后期刊刻出版愈发繁荣,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变得更加容易。与之相伴随的,是具有了新鲜风气的文化知识,比如冯梦龙旗帜鲜明地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赵世杰专门编了一本《古今女史》褒奖才女,狂放的李贽更是公开招收女弟子。
虽然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传统并没有改变,但社会风气的松动已经足以形成一批来自精英和知识阶层的才女,并稳定活跃于社会上层。由此,在以江南为代表的富庶地区,出现了大量才女,进而形成了“才女文化”。
陈洪绶《授徒图》,现藏于美国加州大学美术馆。
才女文化主要表现于文学,特别是诗词方面。在形式上,与男性士人交游唱和颇为相似,呈现出才女“文人化”的风貌。有趣的是,晚明时期文人群体中存在“女性化”的倾向。才女与才子一来一往,倒也构成了历史中有趣的一面。在内容上,出于女性的视角,才女文化往往涉及到许多新奇的话题。
比如有一本名为《名媛题咏》的清代作品,是当时二十多位女才子围绕同一主题,创作的诗文集成,而她们讨论的主题,竟然是清代名妓陈素素。换做是男性士人,风流之事可以有,但真让他们道貌岸地聚在一起,认真品评名妓的作品、生平、容貌,各自写成诗文、抒发感想,还编纂成书刊刻出版,恐怕不太容易。由于没有科举考试和官宦身份的约束,才女文化的创作形式、文本内容相对更加自由。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航天603基地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
2020-12-31 08:08 航空航天 -
中组部部长:历史的苦难不能忘记,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
2020-12-13 11:41 -
南京大屠杀史实展62天,收到20550条留言
2020-12-13 10:24 -
志哀!国家公祭日,南京下半旗
2020-12-13 09:35 观察者头条 -
河南发现2600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
2020-11-29 22:09 考古 -
央视首次公开毛岸英一段珍贵影像
2020-10-23 09:48 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8-29 11:07 -
专访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听他讲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鲜有美人故事,鲜卑人真的颜值不在线吗?
2020-07-20 07:36 -
从全民族抗战汲取复兴力量,习近平这样论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台湾学者否认原住民来自大陆,然而我们有一个直接证据…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相关推荐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188“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69“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48回过味了?“不该抗中,是时候‘去美国风险’” 评论 108最新闻 Hot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
“你不该向一个比你强大20倍的国家开战,然后希望别人给你导弹”
-
哈佛“硬刚”特朗普
-
特朗普自夸上了,“我灵活得很,还帮了库克”
-
“特朗普考虑暂停汽车关税”
-
美国加州突发5.2级地震
-
“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
欧盟警告欧洲领导人:不准去!
-
为筹钱暗杀特朗普,美国一青少年枪杀父母,还打算逃到乌克兰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去世,曾表示“美国将让位给中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