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戈:被放弃的数字生命计划,有研究的必要吗?
最后更新: 2023-02-18 09:27:39正是在恢复北京根服务器的过程中,马兆和图恒宇先后英勇牺牲,而图恒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上传了自己的数字生命,鼓生命之余绪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加密技术来反制网络攻击的努力,则为另一幕最感人的剧情提供了背景:如果不是因为“地球上最先进的加密技术被用在了毁灭人类上”,便不会有五百位五十岁以上的宇航员手动引爆月球上的核武器的必要性了。
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商业应用形态,类似于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中所描绘的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在这部伟大的科幻小说中,心理史学被定义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处理人类群体对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要使心理史学对人类行为模式的预测达到极高的准确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必须最够多,多到能够用统计方法来处理的程度,人数下限由“谢顿第一定理”决定。
此外,人类群体中应当无人知晓自己本身是心理史学的分析样本,如此才能确保一切反应皆为真正随机。这就是目前各大平台企业都在使用的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算法,旨在准确预测人的线上行为。同时,像Chat GPT这一类的大型语言模型也是基于对人类现有对话样本的学习,依赖互联网和大数据,它无法产生新的知识,更无法进行判断和决策。
ChatGPT
对智能技术的警惕延续到月球危机之后:在开始“引力弹弓”加速之后,“隔离计划”确保AI和自动化设备被集中放置在领航者飞船和太空站中,AI的自动化决策要经过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审核同意。为了安全,人类再次选择了限制智能技术,只信任完全在负责任的人的控制之下的工业技术。
但以防万一的备用方案已经部署了,这就是打入MOSS内部的三个保有着人类意识和人类道德的数字生命。
三
“我要给她完整的一生!”
--图恒宇
图恒宇并没有像数字生命信徒那样试图让自己的女儿享有“数字永生”,而只是想给她“完整的一生”,并且非常节制、甚至是吝啬地把这“一生”设定为70年。这是《流浪地球2》中另一个发人深思的细节。
影片的一开始,那位研究数字生命的印度程序员就像传销者那样鼓吹:“肉身是脆弱的,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会死亡,还会特么的会抑郁,但数字化的你可以永生!”这完全符合普通人对数字生命的理解。反倒是有生有死的数字生命很让人费解。
不过,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流浪地球2》剧组在科学层面上的用心。实际上,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 (Geoffrey Hinton)最近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的算法构建方式,他认为计算机科学界主流的区分软件和硬件并使软件不受硬件的约束而具有普世性、可复制性和“永生性”的观念是值得怀疑的。他指出: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将采用不同的方法,它们将是“神经形态的”,它们将是“有生有死的”,这意味着每台计算机都将是代表神经网络的软件与杂乱无章的硬件的紧密结合,在具有模拟而不是数字元素的意义上,它可以包含不确定性元素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进。
Hinton解释说:“现在,替代方案是说我们将放弃硬件和软件的分离,计算机科学家真的不喜欢它,因为它正在攻击他们的基本原则之一。”他把这种未来计算机成为“有生有死的计算机”(Mortal Computer),这种计算机会随着硬件的老化而衰亡,但伴随着这种衰亡的是更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面向环境的更强的自适应能力。毕竟,按照赫伯特·西蒙的定义,“学习是一个系统中的任何导致该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发生或大或小的永久改变的变化”,这种打破软硬件区隔的未来计算机可以根据系统的内生需求来“生长硬件”(grow hardware),就像人类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突触那样。
MOSS和数字生命更像是这样的技术,而不是从大数据中找出隐藏模式的技术。只有这样的技术才能“生存”下去,因为生存依赖于环境,依赖于地球。试想,如果人类灭绝了,一台无法感知外部环境、没有生存紧迫感的计算机能够存续下去吗?一旦它的机身在高温中溶解或气化,号称永生的数字化存在都会荡然无存。
数字生命支持者所想象的数字永生,是在有负重前行的人类维护机器的前提下的永生,但他们在反对流浪地球计划的时候把这个基本前提忘记了。能够作为流浪地球备选方案的数字化方案,恰恰需要放弃“永生”的幻想,回归“身体”的限制,无论这个身体是碳基还是硅基。而理想的状态是碳基的人类与硅基的计算机共同演进,一同维系人类文明。
把人简化为大脑、把大脑简化为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递质和放电来传递信息的机制,并进一步把这种机制设想为可以用机器来实现,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即使我们把人类的生命体验简化为计算,这种计算也不是由大脑独自完成的,大量的边缘计算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进行,这形成了我们的本能和身体记忆。即使单独考虑大脑,它也不是一个可以用还原论来理解的复杂系统,是人类所知的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
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面壁者希恩斯的妻子山杉惠子用一千亿个微处理器来模拟人脑的一千亿个神经元,制造出了一台空前的计算机,但这台计算机并没有比一个普通人更聪明,它最终的用途不是帮人类想出了应对三体人入侵的妙计,而是被用来制造出了“思想钢印”,将失败主义的非理性执念烙进人的意识。
- 原标题:被放弃的数字生命计划,有研究的必要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杨珈媛 
-
中国代表:反对借助人工智能谋求绝对军事优势和霸权
2023-02-17 13:09 -
半导体基础研究匮乏,我们进入“黑暗森林”
2023-02-17 09:53 科技前沿 -
ChatGPT“狂飙”,如何“迎战”?怎样“问责”?
2023-02-15 15:10 人工智能 -
“中国复眼”二期开建,将实现对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和成像
2023-02-14 13:06 科技前沿 -
世界首次3D打印大体量文物复制,云冈第3窟成功“分身”
2023-02-14 08:52 -
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成立,支撑高海拔观测
2023-02-14 07:34 科技前沿 -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后贺建奎再现身,对科研伦理避而不谈
2023-02-13 11:32 -
专访神舟总师:飞船被打穿怎么办?
2023-02-13 10:15 航空航天 -
高福团队:北京新冠疫情高峰未见新变异株
2023-02-09 15:12 抗疫进行时 -
首次成功从零生成原始蛋白质,AI做到了
2023-02-06 08:18 科技前沿 -
量子通信网络更近一步!我国科学家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2023-02-05 11:11 -
“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
2023-02-04 07:22 中国精造 -
疫情三年,科学主义输了?技术进步了吗?
2023-02-03 07:19 -
西工大翼身融合大型客机缩比试验机试飞成功
2023-02-02 09:18 航空航天 -
“悟空”即将问世,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亮相
2023-02-01 13:44 科技前沿 -
WHO:新冠疫情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3-01-30 19:43 抗疫进行时 -
第二届“天宫画展”:航天员展示钱学森像
2023-01-21 13:41 航空航天 -
兔年送祝福 玉兔二号照片上新了!
2023-01-21 13:07 节日谈 -
2022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新冠突变免疫逃逸机制入选
2023-01-20 10:15 -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挑战天文学经典理论
2023-01-19 06:47 天文
相关推荐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16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35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45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220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1最新闻 Hot
-
匈牙利经济部长:这一点美国无法与中国匹敌
-
“韩总统大选前跟美国谈不成”
-
“美国的发言格格不入,基本被忽视了”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
贝森特也来拆特朗普台
-
“我们是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一个州!”
-
白宫官员称:下一个100天,特朗普还有更多“险招”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