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力:“逼良为劣”的盈利模式是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主要“堵点”之一
五、“逼良为劣”的盈利模式
“妖”在哪里?“妖”就藏在我国商业零售“逼良为劣”的盈利模式中。
“盈利模式”有什么花样?难道商家不是通过买卖差价盈利?
是,也不是。外贸是,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内贸不是。
买卖差价盈利模式中,顾客购买是商家盈利的唯一来源。由于顾客是整个商业链的最下端,所以这种盈利模式也叫“下游盈利模式”。
“下游盈利模式”过程很简单,小孩子都知道:
1)商家根据市场需求和预判,向厂商(供给侧)下单;
2)厂商按合同生产发货,货到验收合格后商家付款。注意!这时的商品所有权转移到商家手里,已与生产商无关。
3)商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销售。
“下游盈利模式”如同一把上膛手枪,“逼”着商家去选择那些好卖的商品。什么商品好卖?“生活必需、质优价廉、买后放心”的商品最好卖。
“生活必需”是前提。无用的东西谁买?
“质优价廉”是追求。用老百姓的话说“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同样的价格比质量”。
“买后放心”是服务,特别是售后服务。
其实3000-4000种商品足以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所以“下游盈利模式”商家提供的商品种类,一般都不会超过4000种。
此外,商家不仅关注好不好卖,更关注管理成本高不高。管理成本高将很快吃掉销售盈利,白干了。所以“下游盈利模式”必然会逼迫商家走向“全要素效率”运营管理,德国ALDI(阿尔迪)、LIDL,美国的Costco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多说一句,什么叫“全要素效率”?举个“吃鸡”例子就好理解了。同样是一只鸡,德国人仅吃鸡胸肉和大腿。而在中国鸡爪、鸡翅、及内脏等都变成了美味。中国人吃鸡的利用效率,就叫“全要素效率”。
商超零售“全要素效率”管理肯定比“吃鸡”要复杂的多,不过基本原理一样,那就是一切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前提,比如商品种类、订货、物流、库存、技术应用、广告等等,都会遵循精准“宁少勿多”原则,不断循环优化,必然能使80%以上商品畅销。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稍具规模的“线下零售”商超基本上不是“下游盈利模式”,而是“上游盈利模式”。
“上游盈利”,顾名思义就是商家向上游生产供应商要利润。
啥意思?供应商提供商品还要倒付钱给商家?没说错吧?没错。
“上游盈利模式”是这样操作的:
1)上游供应商首先要付进场费和条码费,商家才会“帮你”卖商品。进场费、条码费是商家“旱涝保收”的净利润,与销售无关。
2)品种越多、新品越多,条码费就越多。所以商家不断要求商家提供新品种。“琳琅满目”背后其实“滥竽充数”,目的是多收条码费。
3)商品进店后所有权还是属于上游供应商。也就是说商品卖得好,商家与供应商利润分成;卖得不好,供应商还得将商品运回去。期间造成的各种二次成本当然由供应商承担。
4)供应商还不得不派自己员工去零售超市当促销员。零售超市不仅不发工资反而要收取促销员管理费。
5)进场费、条码费派生出来的各种“苛捐杂税”,比如店庆、节假日促销、堆码端头等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收不到的”。表面上这些成本由上游供应商承担,但最终还是会流到最下游的“零售价格”中。
“上游盈利模式”将“线下零售”商超悄然变成“出租婆”。由此必然会导致两大恶果:其一,主要精力放在上游商品“入住”数量上,顾客的“真实需求”在这里被“截流”了,不能顺畅向上传导成为“堵点”;其二,不劳而获养懒汉,“全要素”地降低了自己的管理效率和能力,形成效率与成本的“内卷”循环。
举个逢年过节订货的真实例子帮助理解。
年货准备对于“下游盈利模式”的商家来说非常谨慎。一般操作是在往年销售数据基础上再根据经济大势做谨慎预判,脑里始终有根紧绷的弦——“宁少勿多”。因为年后没卖完的货只有两种处理,要么降价、要么等来年再卖,不管哪种都是“割自己的肉”,对吧。
对于“上游盈利模式”的商家来说正好相反,订货量“多多益善”。年后卖不出去怎么办?好办!供应商再拉回去!大幅度增加上游供应商的二次物流成本不说,无形中也大幅度提高商家本身的“全要素管理成本”。那又有什么关系?继续要上游供应商接盘。由此导致年后商家向供应商退货,成为一“景”。
供应商如何消化这些成本呢?只有两个方法:要么“同质提价”;要么“同价降质”,“物质不灭”定律呀。不管哪种方法,商品都进入“便宜无好货”的恶性循环导致滞销,宏观层面就是“供给侧”的“产能过剩”。
简单归纳一下。
“下游盈利模式”的零售价格=进价+物流费用+商家运营管理成本+利润。商家要想“质优价廉”,只能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实现:1)单品大量采购降低进价;2)“以销定采”合理降低物流成本;3)提高自身“全要素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4)薄利多销。
所以在“下游盈利模式”驱动下的商业循环,必然会产生三个结果:
其一,商家与上游供应商一起,同心同德地满足“需求侧”真实需求。最终形成自主品牌产销供应链;
其二,既然低价也能买到与“品牌”同质量的商品,“需求侧”慢慢形成“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务实消费习惯。
其三,宝贵的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向“质优价廉”的优质“供给侧”集中,自然淘汰劣质“供给侧”,进而从底层解决“(劣质)产能过剩”。
再来看看“上游盈利模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滴滴IPO招股书:整体亏损 国内网约车业务微利3%
2021-06-11 06:35 大公司 -
《庆余年》和《赘婿》成爆款后,腾讯要讲更多本土网文IP的中国故事
2021-06-10 23:19 大公司 -
西部入淘创业人数井喷,新基建和直播电商弥合东西差距
2021-06-10 19:55 大公司 -
左手“融融融”右手“买买买”,碧桂园服务成“物企收割机”?
2021-06-10 19:05 中国房市 -
高管空缺、债务承压,“地产二代”张量的千亿梦何时圆
2021-06-10 19:05 中国房市 -
长沙集中供地疑现“马甲”,有房企机关算尽一场空?
2021-06-10 17:59 中国房市 -
大公司早报|华为鸿蒙用户超千万 上海机场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2021-06-10 09:39 大公司 -
长春房管局发文禁止返本销售,网友:不让降价?专家:风险很大
2021-06-09 19:50 中国房市 -
武汉项目停工、股价跌破净资产,金融街靠股东增持能否护盘?
2021-06-09 16:49 中国房市 -
土储见底、现金流告急,路劲被迫“叫家长”
2021-06-09 15:51 中国房市 -
大公司早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在美递交招股书 高瓴大举减持良品铺子
2021-06-09 09:53 大公司 -
作业帮否认“大裁员”,强监管来临在线教育资本退潮
2021-06-08 19:12 商业 -
严打违规炒房,深圳29名中介被列入行业黑名单
2021-06-08 18:38 中国房市 -
响应国家安全生产月 滴滴持续投入保障出行安全
2021-06-08 18:27 -
已经是第九个中国房颤日了,而你还对慢病一无所知?
2021-06-08 14:39 -
十荟团:平台已全面整改无商家低于进价售卖商品
2021-06-08 12:54 大公司 -
上市在即,阳光城开辟物业新赛道
2021-06-08 11:25 中国房市 -
大公司早报|华为30亿成立数字能源公司 字节教育称不裁员
2021-06-08 09:06 大公司 -
房企迎来资金大考,去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大降94%
2021-06-07 20:18 中国房市 -
六大影视公司发声再怼“短视频”
2021-06-07 17:22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评论 117“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128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95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114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9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