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宝:如果上海的一千万外地人消失了……
关键字: 上海排外上海外地人上海外地人口上海人歧视外地人再接下来是一年。
建筑工人减少了四分之三,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上海的需求也减少了不是么?如果只有59.29%的需求,那么产能就算降低到25%,也就大约多了一倍多一些的时间吧?何来“原本一年可造好的商住楼,需要五年竣工;三年不到即可修好的地铁,需要十年才能竣工”,这一计算的依据又是什么呢?何来这三到五倍的差距呢?
的确地产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带来的又是什么呢?
当上海的居住需求减低为原有的59.29%时,上海的居民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居住房产,人均居住面积会上升;
上海的商业地产在中心城区的部分早已成熟,现在发展的商业地产主要在郊区,甚至是远郊,这些商业地产在现今尚未成熟之时,就来谈吸引力,似乎也是一个笑话不是么?
至于工业用地,60%的外来人口返乡并不表示60%的企业会迁移,上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对178家出口为主企业的统计,其中136家(76.4%)为劳动密集型。如果根据这个数据来推算的话,实际会考虑迁移的企业还不足五成吧?当工业用地变的更为廉价时,那么制造业的成本就进一步下降了,工厂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大的用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大好时机么?
上海的土地或许会贬值,或者更应该说是回复到正常值,正如此前所言,由于只消失了一年,还谈不上什么大量企业关闭,税收减半,另外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公布的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中所提到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5.6亿元,全市可以安排使用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177.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23.4亿元” 从这份预算执行情况中可以看到,上海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其中税收作为收入部分)以外尚有,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2532.7亿元及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计79亿元。这些钱在上海的公共预算需求大幅降低四成后,维持个几年清偿旧债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不是么?
终于三年这个日子还是要来的……
如同之前超级乐观的我的妄想推算,靠着老本,上海就能还上旧债,上海的企业中那些人口密集型的也终于该自动化改造的改造,该搬去外地外国的也搬走。的确,上海的财政收入开始减少了,但随着人口的减少,需要对通勤交通等支出的公共预算大幅下降,随着工业园区的集中,更简单的通勤方式将会取代现有繁复的交通线路,城市的居民将不再需要忍受每天早上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甚至是有尿渍尿骚味的地铁里就能上下班通勤。这算是残破的道路么?
由于郊区人口密度的下降,的确人口就会向市区转移,请不要忘记,在上海这座位于长江三角洲鱼米之乡的城市,还有近50万人的农业从业人员(上海年鉴中指出2013年从事农林渔牧业的人口约为49.3万人)。这50万农业人口通过政策指引,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变成城市工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缓解劳动力需求,剩余的部分通过引入高效机械化生产,他们的收入甚至会超过一般的企业工人,这一猜想的理论依据为《江城日报》的某篇报道:“一个普通农民一天能收获0.1公顷的水稻,而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获2公顷以上;在程序上,人工收割需要经历割、收、捆、运等多道工序,而利用水稻收割机则可以一条龙完成,随时收割随时装袋;在价格上,人工收割每亩180元左右,机器收割每亩150元左右。”
由于郊区人口减少,工业土地的需求量也将减少一部分(同时工业园区集中),带来的是大面积已经完成平整的土地,上海的地形,也适宜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如同美国日本的现代化农业)。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根据总务省2009年的调查,约为就业人口的3.7%这一数字与上海的接近(上海2013年为4.08%),上海的农业工业乃至服务业尽管减少了数百万的人口,但是似乎仍然可以位居国际大都市之列,根据(global city)的一般定义及2012年GaWC排名来看,作为Alpha+级别的全球城市之一,上海和其他城市人口比较如下(均为万人,后为年份):上海(1432,2013),香港(723,2014),巴黎(1051,2011),新加坡(518,2011),东京都(915,2014),悉尼(475,2013),迪拜(210,2013),由此可见,人口并非决定国际大都市的因素,是否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取决于这个城市对整个国家的贡献,乃至对世界的影响。
上海作为一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最好的法制环境,行政成本及高人口素质,或许这才是吸引那些国际性大企业入驻的原因,三年里,我相信中国能再造十个像上海这样规模的城市,但是人口素质的培养不是三年五年能解决的,而没有这些人的存在,高楼大厦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罢了……
最后终于终于要等到三十年后了……
正如我们所知的,养老金目前就是一个现在就业的交钱给已经退休的人的过程,那么这些外来人口在上海缴纳的养老金,难道就不用归还了么?用一句成语,似乎叫做寅吃卯粮。的确上海的养老金随着人口的减少会减少,我不太明白这个400亿元的缺口从何而来,难道是1437*27%=387.99中推算而来的么?如果是,那么我就疑惑了上海养老金的增长全部来自外来人口么?
如果没有记错,养老金缴纳的基数是上一年的平均工资,那么翻看上海统计年鉴“表3.8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1978~2013)”,我们可以发现,在2010年前,上海的平均工资增长约在10%左右,而2013年(5087.26)对于2012年(4041.68)而言,上升了约25.87%,即使养老金的收入数据是正确的,又怎么能看得出是外来人口贡献了这全部的27%呢?事实上在外来人口为主的行业里,诸如上文反复强调外来劳动力占绝对优势的建筑业,餐饮业,理发和家政服务,乃至快递行业,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高么?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么?这个公道自在人心,愿有数据的拿来出让我长长见识。
上海的确步入了老龄化,但是当上海不再有外地人进入,通过政策的指引,出生率自然会有所提高,随着二胎化在上海全面铺开,相信在三十年后,上海的人口少子高龄化的现象或许还会有所改善,这又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呢?
作为一体两面的讨论,当这外来人口983万人突然移到了上海以外的中国某地的话,事情又将如何呢?
人口回去的第一个星期
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大家欢天喜地的包一顿饺子,这差不多就是春节的样子吧?
人口回去过了一个月
各家的老妈都该催着孩子出门去工作了,老赖在家里工作也不是回事啊!但是突然,他们却发现,上海回不去了,那怎么办呢?另外找一份工作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926万人,哇塞,这回去的983万人里,706万人(且不论是不是城镇户籍)就需要和原有926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及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去竞争工作岗位,要么是中国经济每年大发展每年14%增长带来如此众多工作岗位,要么就是工资大幅降低,失业人口骤增。
人口回去一年
能找到工作的总是能找到的,虽然工资比起上海来,平均水平是下降了,但是还是能有所收益的,托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内迁,就近还是可以找一份工作的,只是收入少一些罢了。毕竟机械化生产的成本要低于手作,不然也就不存在工业革命了。
三年五年十年这种就不去推论了。
说个推算的结论吧,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没了谁地球就不转的事。没了外地人,上海如果还是能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照样可以吸收各种外国人补充进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如同香港的菲佣,台湾的外劳。上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人能在这个城市得到他们家乡所给不了的机会,外来人口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离开了上海这个平台,他们还能有这些贡献么?那恐怕就得打个问号了,毕竟如果能建设家乡,也就不用几百上千万人背井离乡的去建设他乡了,不是么?但是来到上海,入乡随俗似乎远比自称建设者要好得多,至于那些都没有来过上海工作过就整天嚷嚷着离开外地人,上海就是空城的,我只能说“呵呵”。
给所有热爱上海的上海人、北京人、外地人拜个晚年!祝大家身体健康!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0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56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200“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60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54最新闻 Hot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外媒热议中方这一表态,美农崩了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这是逼中国放弃美债,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
新增三省两市,西湖大学将招收浙江外本科学生
-
自民党高官自夸:中国要“补缺”,日本能帮美国
-
“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将胜选”
-
泽连斯基承认:我们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