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宝:如果上海的一千万外地人消失了……
关键字: 上海排外上海外地人上海外地人口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的另外一种可能
微博网友@Alex_CMP
对于《上海如果少一千万所谓的“外地人”会怎么样?》的文章,一部分上海人(还有几个北京人)对此发出了“求饿死”的呼吁,也有些外地人(相对北京上海而言)顿时觉得有了底气,大有离开了外地人北京上海就要饿殍满地,垃圾成山的感觉。我不是经济学人,不过作为一个认真的摩羯星人,试着推演一下另外一种可能,供大家参考。本文的目的在于提供另外一种想法而非挑起或回应某种地域之争。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014版)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万人(常住人口与总人口有所差异),其中具有上海户籍的1432万,也就是外来人口983万人。这一数据与上文一致。假设这983万外来人口一夜之间全部回了老家(物质不灭定律),紧接着上海产生了结界,外来人口只能在上海停留少于一个月,但不能常住。物流能出入上海。(条件与上文假设相同,顺便说一句,我将无耻地引用上文的图表)。
如同那一种假设中所言,大量人口的迁回,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劳动力市场。如果上文的表格是正确的,那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分行业的情况如下:
上两张图的单位都是万人。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
首先我们我们应该确认的是需求降低了,因为人口从2415万降低到了1432万。对于任何一种服务,比如垃圾处理,理发,外出下馆子,这样的需求减少了。尽管这么计算并不公平(比如外食的比例,外地人应该高于本地人),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概以59.29%作为一个参数来估算。
也就是说在上表中,外来人口占总就业人口不足40%的行业,基本上都不会受到冲击,这点似乎可以站得住脚,那么外来人口超过40%的行业里,比如上文提出的“一些行业已经完全离不开外来劳动力,典型的行业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77%)、建筑业(74%)、住宿和餐饮业(74%)、批发和零售业(62%)、制造业(61%)。”,上海可以有怎样的应对之策呢?
人口消失一个星期(瞬间冲击)
如同很多年来的迷思,北京人上海人,离开了外地人,春节过后,当外地人又来的时候,是不是饿殍满地了呢?让人失望的是,人不吃饭七天就得死,可是春节一过,北京人上海人和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一样,需要担心的是摄入营养过多,都愁着该怎么减肥。
1. 的确会有很多餐馆关门,但是生意好的店家还是会继续营业,所以还是能有馆子可以上,当然,会需要等比以前长约一倍的时间。(餐饮业和住宿业74%,26%的产能对59.29%的需求)这给了北京人、上海人更多的机会在家和家人一起聚餐,让朋友尝尝自己的手艺。减少外食中食入地沟油、黑心食品的几率,或许对于人口寿命增长略有帮助。
2. 商店便利店和超市(批发和零售业62%,38%的产能对于59.29%的需求),营业员是减少了,但很明显的,并不会出现超市的收银出口减少了许多这一概念,等待的时间只是原来的1.56倍而已。比起餐馆好了很多。
3. 钟点工消失,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一周似乎还是可以克服的,对吗?但是这春节的一周过去了,北京和上海的垃圾堆成山了么?从“空城”变成“垃圾城”了么?似乎并没有。
今年的春节和过去的春节一样,每一年都让某些“外地人”失望地看到北京人上海人居然都没有饿死,垃圾也没有围城。
接下来自然就是一个月了。如同上文所言,一些人说这就是阵痛,我正是这一些人中的某一个。上文分析的“尤其是对于餐饮、家政服务来说,外来人口消失,会导致五分之四的供给走掉,但是餐饮和家政的需求减少了五分之四吗?不是,总人口只减少了40%,剩下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这话的一部分我之前也提到了,但是请不要搞错,60%的人还是需要吃饭的概念与60%的人必须下馆子吃饭是不一样的。除了下馆子,还是有别的地方可以吃到饭的,比如家。
家政服务会是一个问题,当然,钟点工还是会出现的,价格或许会提高,或许一部分人就会放弃请钟点工自己干活。但是还不至于出现下馆子还需要加付服务费+外加服务员小费,有那钱,不会自己下厨么?网购的时间或许会有所延长,但未必会出现半个月才到,请仔细看表二,在物流业,60%以上的就业人口是本地人,当需求降低带来营收降低的时候,哪怕是EMS,也得考虑下效率吧隔天到吧?
接下来是半年。
当制造业工人消失五分之三的时候,上海的确会受到冲击,对于那些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的确会难以为继,不得不结业离开上海。然而我们却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收益率高么?如果收益率不高,那么让其迁移到内地,对于上海而言,又有何损失呢?如果收益率很高,那么在没有外地人的情况下,加高工资请上海本地人口就业,也的确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与此同时,随着生产自动化技术的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机械代替人工的做法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如果考虑到外来人口的素质及流动性因素,采用自动化技术或许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是么?
顺便说一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工作收入约为中国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之一,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将他们的工厂移到了这些国家去降低生产成本,但为什么还是有企业愿意忍受中国,特别是北京上海的高工资水平呢?不外乎是北京上海的高素质劳动力与中国这个市场,如果单纯为了劳动力充裕,那些企业可以直接跳过外地,而搬到外国去,不是么?
此时的上海,或许将如上文所言,是一个劳动力不足且资本严重过剩的地区,这些资本或许也将成为上海最大的优势。如果这些资本用于投资甚至是外国的企业,也同样可以对上海的经济带来正面的影响,就如同日本,企业难道因为投资中国就不把利润汇回母国了么?那么那些收入作为收入难道不需要缴纳税收么?(作为税法素人,愿行家指教)。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评论 100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评论 256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评论 200“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60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54最新闻 Hot
-
美国工人造手机?“做大头梦,最小螺丝都是中国造…”
-
外媒热议中方这一表态,美农崩了
-
“中国发货吧,关税美国人自己出”
-
卡尼宣布胜选:对美国,决不“跪”
-
董袭莹本科相当于国内三本?“什么是协和4+4”冲上热搜
-
0人付款!美国人买美国货还是中国货?结果扎心了…
-
中国取得EUV技术重要突破,阿斯麦CEO还在嘴硬?
-
美学者出新书《日本大屠杀》,日本右翼坐不住了
-
清华“挖”来美国顶尖AI学者
-
“这是逼中国放弃美债,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如果中国垮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会垮,包括美国”
-
冲突升级?巴防长:印军“入侵”迫在眉睫
-
新增三省两市,西湖大学将招收浙江外本科学生
-
自民党高官自夸:中国要“补缺”,日本能帮美国
-
“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将胜选”
-
泽连斯基承认:我们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