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岚峰:学者应确保信息正确,绝不可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更新: 2022-09-17 13:16:11今天我老爸还发给我一篇文章,说刚刚谁“突然发布消息”,“美国震惊了”,或者说谁谁“沉默了”等等。我说这样的标题是明显的标题党,很多都不需要点开就知道是“胡扯”。
我们没法去阻止潮流,很多人写这样的文章是出于生计,或者说不定有个机器人在自动生成文稿。但是我们自己,这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或者说有这个能力的人,应该去坚守原来的目的。我们是来传播科学的,传播正确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人愿意听的。社会永远都是这样,有人愿意去吸收那种有效的信息,他是爱学习的。也有很多人他是不爱学习的,不爱学习的人你是没办法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没动机。但是对于爱学习的人,我们给他提供正确的信息,我相信这是为社会做的好事。
袁岚峰:学者应确保信息正确,绝不可像明星或自媒体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观察者网:但是我们总不能忽略这些不爱学习的人的存在,因为他们对于社会还是有影响的。我们如何尽可能的让他们爱学习,或者即便他们坚持不爱学习,我们怎么至少把他们“不爱学习”的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袁岚峰:我的感觉是这样,其实我们没法直接改变这些人,但是我们可以让那些爱学习的人得到好处。我发现有一拨人是特别爱学习的,就是那些搞投资的,因为他们整天拿着自己的钱在那玩。他们整天琢磨的事情就是怎么把自己的钱,不论去炒股也好,去买基金也好,都是要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出来操练。所以他们整天就是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比方说你要投一个电动车,你就得去学关于电动汽车的知识。所以这些人学习热情可高了,他们整天讨论的就是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提高自己,而且还发明一大堆词语,什么迭代、打破圈层等等。所以跟这些人对话也特别有意思。你可能会感觉一般人是太不爱学习,而这一帮人又太爱学习了。
我想如果能够让爱学习的人得到好处,他们就有很强的动机去保持这样的状态。我们只能利用这样的吸引力,而不是排斥,你也不可能去制裁那些不爱学习的人;通过社会的自然选择,让爱学习的人在社会上得到相应的好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这个方向走了。
观察者网:在您发表的一些文章中,经常提到中国“中材大用”的现象。能否在这里简单讲述一下您对其构成因素的理解,以及我们具体能够如何克服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现象似乎不存在于量子力学?
袁岚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老师经常说“中材大用”。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所以我也经常传播他的这些观点。“中材大用”有个普遍的历史原因,我们国家正儿八经搞科研其实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个过程中间经过很多曲折,因为前面文革耽误了那么久,然后改革开放之后匆匆忙忙把很多人送出国,其中好多人不回来了,回来的发现当时国内物质条件还那么差,且科研投入远远不如国外,所以条件很艰苦。
我对于前辈也不会有任何的抱怨,因为每个人都非常不容易,但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就会形成这样的效果:有一些人在国际上远远称不上一流的学者,但在国内他成了既得利益者。他垄断了这个领域的高位,自己水平不高,但是他深怕别人超过,就像武大郎开店。所以刘益东老师的文章里面就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做“防御性嫉贤妒能”,就是他知道自己水平不高,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团伙,压制真正水平高的人上来,卡着整个领域,永远只能局限于他们的水平,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危害。这些水平不高的人天生的就会意识到,他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科学,而在于人际关系,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维护这个局面了。
至于怎么去打破这个局面,刘益东老师的文章里面讲了很多,好多东西我会给他宣传。比方说,他有个所谓一把剑主义,关于你怎么评价一个学者好不好。现在做法是什么?现在更多是看帽子,看一个人有多少头衔,他是不是院士,是不是杰青,是不是长江学者,是不是青年千人,诸如此类的一大堆的头衔。各个单位说我们多么有实力,往往变成一个帽子的比拼,来数我们单位有多少个院士,这就让人看得很滑稽。甚至还真的有人正儿八经来问我,说该举什么指标来说明我们国家这些年科技水平的上升,能不能用院士数目的上升?
我说,你这不是搞笑吗,因为院士是国家内部评的,无论多么弱的国家,它如果愿意评院士,它想评多少就可以评多少,那么你认为他们科技实力就强了吗?这当然是完全不做数的。真正有用的是你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比较:你在哪些领域是在国际前面的,你有哪些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哪些成果,这个才是真有价值的。你说你这个国家内部评审,评来评去,这有什么用?
“以帽论价”(图源:“知识分子”网站)
刘益东的一把剑主义,就说我们应该让一个学者把他代表性的成果拿出来。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个了不起的学者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看他的成果。比方说,一提到爱因斯坦,你首先想到相对论,一提到达尔文你想的就是进化论,这种才是表现一个人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如果有哪个学者他可以光明正大把自己成果列出来,说这个东西是我做的,一看到这个东西就会想到我。其他还可以考虑的就是,这个成果在国内外的对比是什么样,以前的基础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在国内外被引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被邀请做报告的情况怎么样,把这往上一贴,这个人在学术界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然后大家趋之若鹜,无论是找他咨询的还是找他合作的,到处都是。如果一个人列不出一个代表性的成果,他只是说自己发了多少文章,发在什么地方,那就清楚了这个人是灌水。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材实料,这样一对比就非常明显了。所以我觉得这是刘益东老师提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我不知道实施起来有多大阻力,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努力去宣传吧。
然后你最后这个问题,为什么量子信息这个领域好像是个特例;很奇怪,中国在这个领域居然走在世界前面?量子信息这个领域我们国家相对做得比较成功,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个新兴的领域。实际上有个普遍的现象,越是新兴的领域,我们国家表现得越好,因为没有历史沉淀。历史沉淀往往变成一个历史包袱,越是需要深厚积累的,我们国家表现得越差,例如芯片、发动机。从内、从外,都可以看出这个效应。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神十四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2-09-16 17:20 航空航天 -
郑州商城遗址首次发现“金面罩”
2022-09-16 16:42 考古 -
印度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因疫情延至2024年
2022-09-16 16:37 航空航天 -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和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开展核能领域合作
2022-09-15 20:19 -
亚轨道运输新技术立项,未来可一小时内到达全球各地
2022-09-15 17:55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取得嫦娥五号着陆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新进展
2022-09-15 14:40 -
贝索斯火箭发射失败,对抗“行星沙文主义”胜算几何?
2022-09-14 17:41 航空航天 -
最高火箭,最短流程!长七A成功发射“中星1E”卫星
2022-09-13 22:31 -
AC313A直升机第二架样机首飞
2022-09-13 19:03 -
神十四乘组在轨满百天,正准备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2-09-13 19:03 航空航天 -
国内首次实现液体火箭动力的重复使用
2022-09-13 18:02 观察者头条 -
我国科学家发现嫦娥五号月壤矿物中存在高含量的水
2022-09-12 10:21 -
天宫望月 中国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
2022-09-10 20:12 航空航天 -
华为的“遥遥领先”少了吗?
2022-09-09 19:59 TMT观察 -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2022-09-09 09:39 航空航天 -
工信部:我国工业母机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06 16:56 中国精造 -
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06 09:27 航空航天 -
科普需跟一线研究人员接触,传出正确内容
2022-09-06 08:27 科技前沿 -
国产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启明星50”首飞成功
2022-09-04 08:01 -
相关推荐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评论 26“特朗普会输,‘用谈判孤立中国’行不通” 评论 89“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评论 192直播:如何应对特朗普贸易战——来自毛泽东的智慧 评论 3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认为欧盟在占美国便宜,别指望梅洛尼能谈成”
-
“为防止被美国偷窥,连英国也支棱起来了”
-
特朗普:鲍威尔赶紧下台,总是迟、总是错
-
“中国有韧性美国则不然,特朗普已经搞砸了”
-
关键时刻,外贸大省如何突围?
-
“中国代表团访问巴西,探讨两洋铁路”
-
“世界贸易将围绕中美运转,美国如此笨拙…”
-
“中国将缺席,英国遭受打击”
-
“美国设下陷阱,韩国主动入局,要重现广场协议?”
-
美媒感慨:2小时→1分钟,中国又一壮举
-
“英伟达对中国客户隐瞒了…”
-
美国土安全部长放狠话:哈佛如果不从命,就别想再招外国学生
-
武契奇:天塌下来,我也不改主意
-
特朗普突然现身美日关税谈判,“背后是市场压力”
-
沙利文猛批特朗普:中国可不会像苏联那样崩溃
-
美国“吃货”欲哭无泪:特朗普逼着中餐馆换料,味儿不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