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岚峰:学者应确保信息正确,绝不可为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最后更新: 2022-09-17 13:16:11所以这让我想到一点,就是你认为一个东西直观不直观,其实取决于你的教育背景。所以我听过这样的建议,说你如果让小学生从小学量子力学,他也会认为量子力学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费曼物理学讲义里面努力想做的事情:他鼓励我们用尽可能简单的描述,让人们觉得事实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就奇怪了。
现在我们觉得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好像非常容易,也觉得它们是天经地义的,其实这是因为你从小就学这个,受到这个教育。你不停的受到反馈,日常时候都可以用,然后就觉得这个东西非常真实,触手可及,但是对于没学过的人来说,他还是连这个基础的概念都过不去,就是连伽利略相对性他都理解不了。
观察者网:您提到了教育,在书中也提到了科普的关键要素,我相信对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是比较有用的。比如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他们经常说自己向非专业人士解释不清楚自己的领域,直到今天都有很多人质疑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化的事实。您对这些科学家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袁岚峰:我自己对气候变化这个事情当然也是很关心的,但是只了解一点大概。
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科学家对媒体的宣传实在是太不够了,所以直到现在你还时不时看到有人跳出来质疑这个事情。他们的质疑分好多门类,有的人首先就质疑整个气候变化这件事是否存在,第二层次的质疑是质疑气候变化是否是人类导致的。所以我想,这些人质疑来质疑去,你们究竟想达到什么效果?你们最终的目标是不是就是想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做,这就省事了?我想这就是这些人的动机。
但你要在科学上去回应这些人的质疑,即使这些质疑其实都是扯淡,你还是要有科学的回应。科学家们的标准回应可能是:去看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因为每隔几年联合国就会组织一群专家来写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然后去看变报告变化的过程,你会发现对于气候变化的存在和人为性质,这两点信心是越来越强的;早期报告说有可能是这样的,然后就是有极大可能是这样,现在是我们非常确信是这样。这个事情并不是从一开始有统一的口径,而是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对它的认识已经深化了很多,所以它肯定是有大量的科学证据的。
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给三个人,其中两个就是搞气候变化的模型预测。这个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提出一整套预测地球气候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可以计算近几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有多大程度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多大程度是由自然导致的。你可以把自然这部分扣掉,剩下大部分就是人类的。学术界认为这个研究已经足够的扎实,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是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大多数人连这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这当中应该是存在一个巨大的“gap”(认知差距)。钻研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应该付出更大努力去跟公众沟通,跟大家都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如果你只是反复跟大家讲这个结论,说首先有气候变化,然后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很多人还是不信。因为无论你跟他讲个什么事情,他都会有一个阴谋论的设想,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量子信息。量子信息都会有人认为是阴谋,比方说有人认为它完全是假的,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故意放出风来,希望你来搞这个,什么样的稀奇古怪的逻辑都会有,这能有什么办法?你只能去给大家讲清楚科学道理。
其中,我相信有很多需要做的。首先他们得把自己专业领域的文献理得非常清楚,然后提炼出来,对于公众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质疑这件事情,或者说完全不懂,那么你应该先告诉他什么,然后再告诉他什么,让他尽快的树立起一个大图景。我想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当然如果我有时间的话,或者国家和社会认为有必要让我去干这个事情,我会硬着头皮去学气候变化,然后再仔细琢磨到底该向大家怎么来传播这个事情。
袁岚峰:气候变化科学家应先将文献理清,提炼出对公众最有价值的信息
观察者网:在《量子信息简话》中,您提到了很多追求真理的原则,可总结为,不要用你的业余挑战别人的专业。然而,在这个分裂的世界中,似乎不当“喷子”就意味着自己恐怕将注定默默无闻了。您显然对于这些知识哲学问题进行过深度思考。对于当今的这种社会现象,您认为我们能够如何解决?
袁岚峰:非常感谢你这个问题。我以前看过不少像罗素《西方哲学史》这样的书,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令我觉得非常亲切。实际上我这书里面有好多内容,我想一个没有读过哲学的人就根本不会去这么想。
我经常从哲学角度去想,比方说罗素如果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会怎么回答,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所以写了很多普通人看见可能是比较耳目一新的一些论述,你也都注意到了。
这个世界上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吧?他如果不出格的话,就很少有人来听他。但是就我们而言,就做科学传播来说,我们的目标肯定是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去尽可能的传播,正确性的前提是最重要的。我绝对不像一个娱乐明星,或者像一个纯粹靠自媒体吃饭的人那样,首先考虑的就是流量,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我是在传播正确的信息的前提之下,再想办法去把它的流量做大,流量大不大对我来说其实不是那么重要的。这个其实就决定了我跟很多所谓科普自媒体的做法是不一样的,那些为了宣传,什么办法都使得出来。
比方说,前些天有朋友发给我抖音上讲所谓双缝干涉实验的视频,许多点赞都是几十万的,播放都是上百万的,但是内容全是错的,因为他们这个叫做危言耸听。双缝干涉是量子力学一个非常基础的实验,大家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教材早已说得很清楚了,这帮人非要把它解读成它让我们世界观崩溃了,这个世界是由意识决定的,结论就是说还是唯心主义好。老百姓对此又不懂,看之后觉得一惊一乍的,觉得很神秘,然后就来点赞。还有好多人拿这种东西来问我。我们承认这种做法很容易抓到眼球,但是这是我们要反对的做法。所以我经常做的事情,是给很多抓眼球的事情去泼冷水。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泽西 
-
神十四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2-09-16 17:20 航空航天 -
郑州商城遗址首次发现“金面罩”
2022-09-16 16:42 考古 -
印度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因疫情延至2024年
2022-09-16 16:37 航空航天 -
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和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开展核能领域合作
2022-09-15 20:19 -
亚轨道运输新技术立项,未来可一小时内到达全球各地
2022-09-15 17:55 航空航天 -
我国科学家取得嫦娥五号着陆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新进展
2022-09-15 14:40 -
贝索斯火箭发射失败,对抗“行星沙文主义”胜算几何?
2022-09-14 17:41 航空航天 -
最高火箭,最短流程!长七A成功发射“中星1E”卫星
2022-09-13 22:31 -
AC313A直升机第二架样机首飞
2022-09-13 19:03 -
神十四乘组在轨满百天,正准备第二次出舱活动
2022-09-13 19:03 航空航天 -
国内首次实现液体火箭动力的重复使用
2022-09-13 18:02 观察者头条 -
我国科学家发现嫦娥五号月壤矿物中存在高含量的水
2022-09-12 10:21 -
天宫望月 中国空间站的首个中秋节
2022-09-10 20:12 航空航天 -
华为的“遥遥领先”少了吗?
2022-09-09 19:59 TMT观察 -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2022-09-09 09:39 航空航天 -
工信部:我国工业母机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06 16:56 中国精造 -
中国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2-09-06 09:27 航空航天 -
科普需跟一线研究人员接触,传出正确内容
2022-09-06 08:27 科技前沿 -
国产大型太阳能无人机“启明星50”首飞成功
2022-09-04 08:01 -
相关推荐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评论 210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评论 154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评论 358美国人疯狂囤货,“中国电视被买空” 评论 229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评论 916最新闻 Hot
-
“特朗普不代表所有美国人,请别报复我们州”
-
中柬挂牌,洪玛奈感谢中国
-
特朗普转发“巴菲特支持特朗普经济政策”,巴菲特回应了
-
演都不演了,特朗普顾问直说:阿根廷得结束这份中国协议,不然…
-
中柬云壤港联合保障和训练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
这一重大科研装置,成功部署!
-
美媒关注:辛辣回击特朗普关税,中国媒体用上AI歌曲和短片
-
特朗普再要求降息,鲍威尔:关税远超预期,再等等
-
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
万斯:欧洲最大威胁不是中俄
-
鲁比奥辩解:美国需要回到制造业时代
-
在美乌克兰人限期7日离境?美官方:发错了
-
美股“血流成河”,特朗普选择…去打高尔夫球
-
鲁比奥告诉北约:特朗普快对普京没耐心了
-
美国人疯狂囤货,“中国电视被买空”
-
美股三大股指收盘暴跌,纳指进入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