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老师:为什么我对所谓的网红高考志愿导师持保留意见?
最后更新: 2024-07-04 14:00:14网红高考志愿填报导师,生意而已?
每年高考前后,除了备受关注的各地作文题、试卷难易之外,志愿填报、专业选择是全民热议的话题。尤其近年来,不少网红专业指导师或是各类机构,都纷纷做起了这门生意。
经历了疫情封控和全球经济下行,就业困难,师范专业的受追捧程度急剧上升,因为大家都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疫情期间,工厂停工,但教师可以在家线上教学,工资正常发放,不用面临企业裁员那样的不确定性。
像我们当地的热门师范专业分数线已赶上当地985大学非热门专业的分数线,基本比本省高考特控线要高10多分。(注:特控线并不代表一本线,一段线不是本科线,二段线也不是专科线。新高考分段线,是以各省考生实考人数为基数按比例划定的。一般而言,特控线是用来划分考生投档待遇的,而非划分高校档次;通常用于强基计划、军校等提前录取或特殊类型招生的录取。)
此外还有医学类,这可能和网上说法不太一样,像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一直很热门。再来,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相比之下,遇冷的是化学相关专业,这可能和外界对理工科的热门想象又有差距。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小孩读化学、高分子材料这些专业,天天跟药品打交道。
现在互联网上很多所谓的网红专业导师或机构,在给学生推荐专业时,是以职业选择作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标准。对于这一点,我是持保留意见的。
我在大学工作二十多年,如果让我给学生推荐专业,肯定不会这么做。首先要知道考生的成绩大概位于哪一档的学校,然后看这一档有哪些专业适合考生、由考生自己挑选,如果有若干专业都符合兴趣,那么我的建议是可以去好一点的学校、差一点的专业,一般不太会主动建议选择差一点的学校的好专业。
我的理由是,大学只是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而已,很多时候学生和家长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稀里糊涂选了专业。他可能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志趣,但也许读了大学以后想法改变了。所以,大学毕业不代表职业选择的终点。
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不能和职业训练划等号,前者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熏陶。大学里面不只是教学,还有教育,良好的大学氛围对个人的气质、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十分重要,这不是靠选择什么专业就能养成的。
我为什么建议学生选择好一点的学校冷门的专业,就是这个道理。可能你选的专业在世俗眼光看来并不好或者不热门——当然本质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但有好学校作为基底,对你个人的成长会有很大助益。对学生来说,你接受的是大学文化的熏陶,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训练。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理由是,经历了好大学的文化熏陶和学习训练,学生在就业时可能会比其他差学校好专业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因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职业技能、专业对口并非唯一考量,而是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比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跟地方某大学、哪怕985或211的汉语言文学系毕业生,谁更好找工作?按专业排名来看,哲学比汉语言文学要差,但现实中北大毕业生应该更好找工作,这不仅仅因为北大代表了某种地位,更代表了一种文化素养。
而且,学生还要有一个判断,好的平台对未来的提升、机会选择非常重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你的眼界是不一样的,而眼界可以决定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好的学校就是发挥好的平台作用。
这正是我对如今社会上热门的专业推荐导师或机构并不感冒的原因,也希望大众不必对此过于信奉和追捧。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过于简单地将高等教育视作职业技能训练的路径,而不是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
退一步说,我自己这么多年的大学工作经历也足以见证,很多学生在四年学习中,会慢慢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领域或更适合的专业,可以换专业,也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出国深造;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跟高中时已经不一样了,人生可以做更多选择。而选择,跟你当初选的学校是有关系的,你去的平台某种程度上在影响着人生的“宽度”。当你知道的东西多了,就明白原来还有其他选择可做,但如果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地方,甚至都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些选项可选。
当然,对于互联网专业指导师现象,也不能简单地一批了之,要了解它背后的原因。第一,肯定是抓准了当下学生家长的升学焦虑,这是最关键的;第二,打信息差,这可能也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所缺乏的指导,很多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选择认知或职业规划信息,学生只知道考试、考高分,但考完以后发现对大学专业知之甚少。学生不了解情况,家长则出于学识所限或过于功利,将大学专业等同于职业,甚至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种种因素叠加下,促使社会对所谓的专业指导师的需求急速上升甚至盲目推崇。
这些情况不是西部特有,东部地区也一样。高考填报志愿,辅导一次上万,不少人愿意出这个钱。还有软件推荐,我原来在教务处时,我们做过分析,在软件上输入成绩,一按就会自动生成推荐报考的专业。但实际上它的选择是最保守的,明明可以去更上一级的大学,软件测出来可能会推荐你去次一级的学校;错是不会错,但精准率偏差是比较大的。其实网上的专业导师也差不多,他给你的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意见,你说错吗,好像也不至于。
高考分数很重要,填报志愿也是个技术活。不仅网络专家或软件有缺陷,绝大部分人对自己身边的学校也并不了解。比如,我考了600分,能进哪个学校?大多数人可能第一步去看去年哪些学校哪些专业的分数线是600分,但其实分数的参考意义并不大。
你应该首先去看今年的报考人数,比如某校录取的是全省前3000名,那么如果今年你的分数在3000名以内,可以尝试填报。这跟分数并不是直接关联,因为有可能今年分数普遍偏高或普遍偏低,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招生数。学校每年招收新生不是大幅增长或下降,你可以试着判断一下前两年进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名,他/她的分数在当时大概排第几位,同时参考第一名或平均分数线的情况,然后再跟自己成绩比较,如果在平均线及以上,应该没问题,如果是最低线,就有一定风险。
招生规则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不是那么重要,但关键时刻、在你选择上下之间的时候,会有帮助。很多人对大学专业缺乏基本了解,不太清楚自己选择的专业在大学里面学什么,就很容易被一些人钻了空子。
资料图/视频截图
而且站在一个普通社会人士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专业填报指导的舆论,一定程度上存在价值观导向问题,本质上是推荐者或推荐机构并没有深入了解教育、热爱教育,也没有足够高的认识。他们的逻辑中人生是线性的,但其实可能是多维度的。你也不知道未来的发展究竟是什么样的,比如现在你觉得计算机专业非常热门,但可能等你四年毕业出来以后,里面很多东西又细分了。
再往深了说,狭隘的认知,也是社会评价体系的反馈,基础教育阶段“惟有读书高”,唯一目标是上个好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毕业了找个好工作,而好工作的标准是高工资;衡量一个人寒窗苦读这么多年的唯一标准似乎只有挣了多少钱、社会地位有多高,用现在的流行话语就是财富积累、阶级跃升。
当然,对于抱持这种观念的普通人,我们无法苛责过多,不如多想想为什么社会的评价体系变得越来越单一?
教育是人的培养,这种培养是全方面的,有个人的努力,也有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前些年国内开始热衷讨论职校分流,但大家把职校看得太简单了,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跳出对职校的传统认知。即便是高职院校,也是重视教育的,而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没有一个学校是不谈教育的,但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和导向有些过于浅显。只不过现在讲起来是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但现实中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并不具备,没有更多资源投入和升级,也没有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我常常跟学生说,专业很难说好坏,关键是你感不感兴趣;不管读什么专业,你在专业内成为优秀的人,就业不会是难事,只有不优秀的人才会有问题。一个人读了很热门的专业,但如果不优秀,即便是最热门的专业,也可能找不到工作。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职业或行业的存在,总有其合理性,很难说谁比谁高尚,一个做计算机的跟一个服务业的,不能说谁收入高、谁所谓的社会地位高,谁就更高尚;就像银行家跟科学家,能简单地比谁拿的钱多吗?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了价值,每个行业在社会上体现了价值,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也许这种说法在当下看来颇为理想化,但我觉得这恰恰是浮躁的社会需要的。我们社会应该改变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僵化保守的思维来认识个体。
这几年网络上热衷于讨论“阶层固化”、害怕“阶层跌落”,大部分人觉得自己上升的渠道就这么一条,流量则引导大众承认现状,加深大众对社会层级固化的印象,而不是鼓励大众改变现状,没有告诉他们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就像你考了这个成绩,你的选择只能比你父母稍微好一点点;从教育本质出发,这种引导是有问题的。这种保守的观念与社会氛围之间的相互反馈,所造成的影响,恐怕不容小视。
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固化并不严重,每个人可以通过自身能力来改变境遇。越往两个极端人数越少,这是客观规律;绝大多数的中间层,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
这跟国家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是相通的,简单来说共同富裕并不是让大家达到同一个富裕阶层,而是整体往上移,一旦强调平均,就又回到“均贫富”的老思路了,只要社会整体在往前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在向上移,那就是一种进步,而不是固化。
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教授魏新河”,被抓了
2024-07-04 13:39 依法治国 -
新任吉林省委书记调研珲春中俄朝三国交界处,远眺图们江出海口
2024-07-04 10:59 -
施小琳任四川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2024-07-04 09:47 高层人事 -
河南平顶山鼓励退伍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可以先上岗后取证
2024-07-04 08:16 中西教育 -
-
习近平会见普京:不断涵养中俄关系的独特价值
2024-07-04 06:46 观察者头条 -
邻里纠纷引发4人死亡刑案,警方通报
2024-07-03 21:54 -
二季度38城平均招聘月薪10313元,人工智能行业位居薪酬榜首
2024-07-03 21:48 -
-
网传华润银行涉嫌违约反让应届生赔1万?多方回应
2024-07-03 20:16 金融观察 -
2名初中生22天内先后离世,西宁通报:班级停课,所有密接居家监测
2024-07-03 19:56 医学 -
福建海警查扣台湾渔船,国台办:系正常执法
2024-07-03 19:49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举行会谈
2024-07-03 18:14 中国外交 -
湖南岳阳防汛失联干部确认遇难
2024-07-03 18:00 极端天气 -
受贿556万余元,贵州独山县委原书记犹永凯一审被判10年半
2024-07-03 16:15 廉政风暴 -
唐山:今年全市已处分2116人,其中县处级干部90人
2024-07-03 15:59 廉政风暴 -
“形势万分严峻!”江西一地召唤游子,得到积极响应
2024-07-03 15:16 极端天气 -
福建海警查扣一艘台湾省籍渔船:涉嫌非法捕捞
2024-07-03 14:58 台湾 -
女律师庭审现场遭法警“暴力执法”?当地回应
2024-07-03 11:38 依法治国 -
端午档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些片子能让暑期档热起来吗?
2024-07-03 10:42 中国电影
相关推荐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19“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26“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36“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17她对美放狠话,还提到欧盟的“实力地位” 评论 274最新闻 Hot
-
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
交割日已到,香港各界再批:长和“卖港”不得人心
-
鲁比奥警告欧盟:不要将美国排除在外
-
又摊上事了,这回还有华尔兹
-
“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
德外长插一脚:美乌能不能签,先得给欧盟“掌掌眼”
-
候任美军参联会主席炒作:若与中国打持久战,我们还有很多不足
-
知名华裔教授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
-
“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
共和党人也不满关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
韩网民强扯“中国间谍”喊美军介入,驻韩美军急了
-
美国航运巨头发话:我们有很多中国船,这钱得美国人掏
-
马斯克狂撒2500万,这场“会改变西方文明进程”的选举还是输了
-
俄高官有望冲突后首次访美,“美方暂时解除制裁”
-
美防长称日本是“前线”,日媒急了
-
美国两党拿出对俄制裁草案:征500%二级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