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老师:为什么我对所谓的网红高考志愿导师持保留意见?
最后更新: 2024-07-04 14:00:14【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X老师】
2024年高考成绩出炉,又是一年填志愿时刻。今年新高考改革也走到第十个年头。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虽然不是直接参与高考,但以另一种方式经历其中,甚至分量不轻。从业这么多年,也算亲身体验了大大小小若干次教育改革洗礼,个中滋味,颇为感慨。
“供给侧改革”,还是“需求侧改革”?
新高考的改革初衷,最简单来说是要改变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打破“唯分数论”。最直观的就是在考试模式的设置上作了较大改动。大家比较熟悉的,比如第一,英语有两次考试机会,择优计分,也就是说将一次考试拆分成几次。
第二取消文理分科,改为专业组合,给高校更多自主权。比如某大学物理专业招生,可以对报考学生提出选科要求,必须在高考中选考哪几门科目。
第三选考科目改赋分制。根据学生的卷面分数,将所有报考该科目的学生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划分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个分数区间,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是根据其所在等级对应的分数区间换算出来的分数,而非原始卷面分数。赋分制的初衷是解决因不同科目考试难度不一造成的问题等。
不过,这些措施在实践初期,多多少少都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改为多次考试后,现实中确实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以前高考考一次——当然压力集中,现在学生几乎一进高中就要准备高考。专业组合也在一开始就经受考生策略性选择的问题,弃考一些在考试时间、难度上处于相对劣势的科目;而策略性选科,对赋分制又造成连环效应,比如由于选科人数不一而导致相对成绩换算不公等等。当然,针对这些问题,十年来已经做了不断优化。
但退一步说,即便新高考真的解决了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作为高考的另一头——高校,在招生指标上仍有问题尚未解决。
不管学生考一次还是考两次,表面上看似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但最后负责招生的是高校,如果高校的招生指标没变,比如这一年招6000名学生,不管学生怎么考,我就招这么多,那么其实只是学生在竞争并加强对决。
从学理的角度来讲,现在需要的是供给侧改革,供给是高校在提供,这个资源是有限的或相对不变的;而需求侧,考大学的人数没有下降、要求逐渐升高。可见,供给侧不变,只改需求侧,显然很难匹配。
6月9日,众多考生跑出长沙市一中考点。中新社杨华峰 摄
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人数,今年报名数达1353万,比去年多62万,在此后一段时间仍会保持上升趋势,这可能和全面放开二孩有一定关系。从考生及家长需求来看,也是逐渐上移,原来读三本的,肯定想读二本、一本,想考985、211大学,但这些学校数量不多,总的招生名额也有限,基本没有扩招计划。况且985、211大多是研究性大学,以研究生培养为主,本科生数量相对恒定。现在哪怕是省属高校的招生名额也有限,招生录取率大概在70%。
换言之,只要招生量不变,即便学生减少,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的,而且上了大学的人中间有一部分是去高专。然后,每个人都想往上走,但越是上面,资源越稀缺,高校数量相对稳定,结果就是“卷”;一旦“卷”起来,意味着学生家长的“教育投资”增加,于是又会期待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慢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大学扩招,两面为难
前面提到近年高考人数不断创新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是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幼儿园或小学因招生不足而濒临关门。
从今后较长时期的人口储备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大学扩招计划,争夺高素质人才。这类地方扩招可以不通过教育部。
可见,地方政府将高考招生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前者作为一种“抢人”手段。
不过问题是,地方政府有强烈的愿望,但第一,高校的资源是有约束的,无法迅速兑现;第二,高校的办学目标跟地方政府并不完全一致,前者追求学术地位,学科建设体系有其评价方式,它要的是做强而不是做大。
可以做个简单计算,首先,按1:18的师生比来算,扩招30万学生,就要同步增加12000名教师;如果一届扩招30万,四届下来就是120万,也就是需要四五万名教师,去哪里招这么多教师?高校评估对师生比的一般要求,1:18是底线,如果到1:20就是红线,就会认为教学质量有可能出问题。
其次,扩招这么多学生,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办学资源,如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等。
再次,学科建设归教育厅高教处管,招生归教育厅考试院负责,而每所高校的招生处不仅要管招生,还要管学生毕业后的去处,要考虑就业率,招得越多就意味着就业时可能问题也会更多。
所以,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评审时,是以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来考核,学校扩大招生看似没有任何好处。
图自澎湃新闻 数据来源: https://gaokao.koolearn.com/20190228/1208329.html
再说经费,高校日常的办学经费除了当地政府专项补助外,大部分靠科研经费和学校创收来支撑。即便是我们本地的一些985大学也是如此,他们的预算是我们的六七倍,经费除了省局拨款和学费,还要靠科研经费、成教创收、社会或校友捐款,以及一些基建留下来的钱等。这其中学费收入和生均拨款对于高水平大学而言,其占比很小;但对于普通学校而言,具有一定吸引力。
以上情况还是在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果在经济较差地区,除了全国性知名高校,其他学校的可用资金就更少。最大的经费来源就是政府拨款,而且政府拨款也不一定是生均拨款,有可能是按人头加专项的做法。
我以前跟北方某大学的同行聊天,他们学校的预算主要就靠这部分拨款。当然,由于当地收入没那么高,各种用人成本比东部沿海学校低,省内高校用人成本占预算的1/3。像他们这些学校,其实是想从全国各地扩招的,但碍于各种现实因素,报考人数又不多。
所以,地方政府或教育部门真的想要鼓励大家去解决人口问题抑或教学问题等等,都应该对扩大招生的学校给予额外支持,而不是考核归考核,招生归招生。
当然在“抢人”方面,政府也会有一些非常规手段,比如引导毕业学生留在就学地工作。像我所在的城市以前从来不提这类要求,但这几年市政府也给我们学校提要求了;以前我们只需考虑有多少学生从全国招,但从来没想过要有多少学生留在当地。
从学校角度来讲,是要强调自己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多大,现在还要确保多少学生能留在当地,但这有难度,因为毕业去向是学生的自由选择,也取决于当地能提供多少岗位。以前经济上行期,很多企业快速扩张,大规模招人,但现在企业大多进入收缩期,好的就业机会不多,留住人就更难了。
而如果此时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就必须考虑到未来就业机会能否同步扩大?当前一方面受国际局势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下行,其实就业环境并不理想。原本国内就业大军主要包括,应届大学生——过去每年800多万,现在超千万,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就业人口。如今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大军已不是社会最关注的重点,而是大学生逐渐成为主力军;大学招生率约70%,也意味着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数量在迅速提升。大家通常认为,高中不能辍学,一辍学马上失业,所以本科要扩招;大学生没法充分就业,研究生扩招,再延缓3年。但假如经济仍不景气,最终恐怕还是会爆开。
总之当下状况是各个层面都在提自己的要求,但相互之间是否契合、是否系统性地整合推进?恐怕并非如此,基本是单兵突进。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教授魏新河”,被抓了
2024-07-04 13:39 依法治国 -
新任吉林省委书记调研珲春中俄朝三国交界处,远眺图们江出海口
2024-07-04 10:59 -
施小琳任四川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2024-07-04 09:47 高层人事 -
河南平顶山鼓励退伍军人到中小学任教:可以先上岗后取证
2024-07-04 08:16 中西教育 -
-
习近平会见普京:不断涵养中俄关系的独特价值
2024-07-04 06:46 观察者头条 -
邻里纠纷引发4人死亡刑案,警方通报
2024-07-03 21:54 -
二季度38城平均招聘月薪10313元,人工智能行业位居薪酬榜首
2024-07-03 21:48 -
-
网传华润银行涉嫌违约反让应届生赔1万?多方回应
2024-07-03 20:16 金融观察 -
2名初中生22天内先后离世,西宁通报:班级停课,所有密接居家监测
2024-07-03 19:56 医学 -
福建海警查扣台湾渔船,国台办:系正常执法
2024-07-03 19:49 -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举行会谈
2024-07-03 18:14 中国外交 -
湖南岳阳防汛失联干部确认遇难
2024-07-03 18:00 极端天气 -
受贿556万余元,贵州独山县委原书记犹永凯一审被判10年半
2024-07-03 16:15 廉政风暴 -
唐山:今年全市已处分2116人,其中县处级干部90人
2024-07-03 15:59 廉政风暴 -
“形势万分严峻!”江西一地召唤游子,得到积极响应
2024-07-03 15:16 极端天气 -
福建海警查扣一艘台湾省籍渔船:涉嫌非法捕捞
2024-07-03 14:58 台湾 -
女律师庭审现场遭法警“暴力执法”?当地回应
2024-07-03 11:38 依法治国 -
端午档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些片子能让暑期档热起来吗?
2024-07-03 10:42 中国电影
相关推荐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16伤 评论 59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评论 136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评论 112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评论 295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177最新闻 Hot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发生爆炸,已致406伤
-
白宫争吵后,他俩首度会谈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
杨瀚森参加2025年NBA选秀
-
美国务院警告:孕妇或遭拒签
-
63岁徐锦江已向儿子交代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