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骁天:原价300美元卖给中国报价28万,但我们仅用半年就返销美国了
最后更新: 2023-07-17 12:02:24在这几年的新冠疫苗接种中,我们也亲历了一次肉眼可见的技术升级。2021年我国刚刚开始推广新冠疫苗接种时,使用的还主要是灭活疫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传统技术的灭活疫苗,安全性在多种疫苗里仍然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疫情前我国的疫苗技术与辉瑞等行业领头企业出现了代差。
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时,中国就决定进行饱和式救援,布局了多条技术路线。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采用新路线的疫苗开展技术攻关及后续临床实验。在2021-2022年,这些方面的布局逐渐取得了成果。其中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多价重组蛋白疫苗在真实世界验证实验中获得了极佳效果。目前我们能够接种的“第四针”,大部分是采用了这些新技术路线的新一代疫苗。它们的成功研发为未来与流行病的长期斗争积累了重要工具。
万众瞩目的mRNA疫苗,在三年的时间里同样也取得了质的突破,不过受限于脂质体载体性能上的限制,目前其综合表现还没能超越国际上的顶尖产品。比较可惜的是,虽然我们在2022年下半年已经研发了很多的新一代疫苗,但相比于来势汹汹的奥米克戎BA5、BF7毒株,这些疫苗推广得还是太晚了一些,没能阻止2022年底那如同海啸一般的疫情浪潮。
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 图片来源:businesswire.com
四价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图片来源:神州细胞
单靠新冠疫情带来的短时刺激,显然不是振兴整个行业的长久之计。随着防疫逐渐走向常态化,疫情期间产生的技术进步也会找到新的用武之地。近几年来,猴痘、埃博拉、流感等传染性病原体轮番登场,我们所面临的生物安全威胁俨然有加剧的趋势。在防疫过程中大放异彩的测序技术、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技术,还将在防范未来的传染病爆发中继续发挥作用。
在这两三年间,一些新兴学科也正逐渐浮出水面,合成生物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其实在疫苗的故事里,合成生物学就已经出场过。由于病毒不断的突变,使用单一毒株的蛋白制作疫苗已经不足让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种自然界没有的蛋白,将多种毒株的抗原集成在了同一个蛋白分子上,成功开发了广谱性更好的疫苗,这就是比较直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思路。
再举一个例子,在研究分子传感技术过程的工作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开发高性能的生物分子探针是提高检测灵敏度的关键因素。而抗体这样的天然分子,其性能存在一定的上限。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通过AI等计算机技术辅助的蛋白设计,突破天然分子的性能极限。
在前文提到的人工设计生化分子(包括探针蛋白/核酸以及抗体等药物分子)之外,工程化微生物、用于医学治疗的工程化细胞、乃至于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体,都属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很多与合成生物学有关的研究仍处在早期探索阶段。我国的科研机构在这一方向也已有相关布局,笔者所供职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拥有全国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每年都能产出不少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和两个不同的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发射相互作用,有望增强肿瘤治疗的效果。图片来源:义翘神州
除了我上面介绍的合成生物学外,在最近的三五年间,基于测序的肿瘤分子诊断、个性化免疫治疗等技术,逐渐从PPT变成了大众可以接触到的产品,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技术的突破同样也催生了一大批想在行业内产生一些影响的初创企业。虽然烧了不少融资,但也货真价实地带来了一批符合国家目前需要的新兴工业产业。虽然它们不一定像传统重工业企业那样拥有大型厂房、重型机床,但他们生产的产品却是如假包换的工业品。这些产品包含的附加价值相比于传统日用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十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时代已经被我们甩在了身后。更为重要的事,此类产品生产过程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也比较少,有助于我国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
因为产业领域的长足进步,我国在生物相关行业的高薪岗位相比于本世纪初增长了数十倍。“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由一句略带讽刺意味的预言,也逐渐变成了现实。
值得警惕的是,生物相关产业仍有许多环节尚不能完全实现国产化。尤其是在仪器设备方面,大规模细胞培养系统、细胞分析分选设备、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冷冻电子显微镜等高端大型设备仍然较为依赖外国公司。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多少广泛投入实用的生物技术是由我国科学家首先发明的,这也说明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能努力的方向还有很多。
在未来10-20年内,生物技术领域还有可能继续出现突破,有望成为新兴技术的培育土壤。乐观一点说,如果能在其中的几个子领域内,诞生像赛默飞、Ilumina、辉瑞这样的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生物科技没准还能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的制高点之一及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发力点。让我们对这个可能产生众多“颠覆性技术”的庞大产业方向持续保持期待,看看后面会不会发生更令人兴奋的故事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50年来首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2023-07-17 10:36 -
专访英特尔高管:中国未来在RISC-V上一定会发展的很好
2023-07-16 15:05 观网财经-科创 -
新一代飞行器摇篮!JF-22超高速风洞通过验收,可复现30倍声速
2023-07-15 21:38 航空航天 -
“千眼天珠”开启科学试观测
2023-07-14 10:46 -
可商业搭载!快舟十一号推出“订舱”服务
2023-07-14 10:45 航空航天 -
全球首个!模块化小型堆“玲龙一号”核心模块验收
2023-07-13 15:43 核电 -
中欧“微笑”卫星全面转入正样研制,计划2025年上半年发射
2023-07-13 14:27 航空航天 -
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通用氢氧末级完成综合性试车考核
2023-07-13 14:27 航空航天 -
刷新世界记录!我国实现51比特量子纠缠态制备
2023-07-13 07:59 科技前沿 -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征
2023-07-12 10:57 -
法国将对中国赠送的月球科研样品展开研究
2023-07-12 10:46 -
全国首例!通用量子计算机真机验证通信网络优化算法
2023-07-11 08:30 科技前沿 -
-
“拼”火箭吗?起拍价:8万元/千克
2023-07-09 20:47 航空航天 -
2023WAIC:多个垂直大模型亮相,大算力不可或缺
2023-07-09 13:40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
专访数库创始人:通用大模型发展到极致,还有漫长的过程
2023-07-08 17:18 观网财经-科创 -
“网信国家队”参展WAIC,有哪些看点?
2023-07-08 11:20 观网财经-科创 -
世界最大!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有机玻璃球完成赤道层安装
2023-07-07 15:11 -
一箭双雕,我国天文学家破解“21厘米森林探测”难题
2023-07-07 11:38 科技前沿 -
“Chat”并不是全部,中国AI发展最终要走深向实
2023-07-07 07:49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23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116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209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71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