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美国“卡脖子”是什么滋味?我算是尝到了
一时的委曲求全不仅没能换来科研的正常推进,反而导致了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重构供应链和技术路线。[全文]
-
原价300美元卖给中国报价28万,但我们仅用半年就返销美国了
根据我自己的测试体验,它们的性能与美国产品几乎没有区别。[全文]
-
天舟小哥送快递没人签收,为什么还要发射
此次“天舟快递”上搭载的货物,除了推进剂以外,都不会有人签收。基于中国航天一贯的艰苦朴素精神和发掘任务潜力的能力,天舟货运飞船高达6.5吨的上行运载能力,当然不会因为没人收货而被浪费掉。[全文]
-
给月球拍张高清照到底有多难
在中国首个航天日来临之际,几张高清无码大图占据了科技相关新闻的显要位置。这些略显晦暗的照片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关注,是因为它们是人类拍摄的清晰度最高的月面真彩色照片。而从探索月球的最初尝试,到这些饱含着月面地理信息的照片,人类走过了58年的曲折长路。[全文]
-
刚升空的实践十号,比你想象的亲民
近年来,包括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民用领域的科研机构也出现了进行空间实验和微重力实验的需求。可由于地面微重力塔与微重力飞行均难以完美复原太空中的重力和辐射环境,神舟飞船的条件与发射次数又远远无法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发射一颗专门进行民用科研任务的卫星也就提上了日程。[全文]
-
别看远征一号小 卫星入轨全靠它
远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液体上面级飞行器,就是它让卫星从发射到进入运行轨道的时间,从数十个小时缩短为了五个多小时。因为它的存在,卫星也无需再耗费大量燃料进入新的运行轨道,这大大延长了卫星的运行寿命。[全文]
-
嫦娥归来,一次低调的伟大旅行
不同于某航天强国竭力扶持私营航天导致最近事故频发,也不同于某些航天后起之秀在技术尚未成熟时就自吹自擂,中国航天业界不追求虚名,而是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向前发展。[全文]
-
纽约地铁,越坐越爱国
地铁串线,见过吗?像兔子一样大的老鼠,见过吗?闸机太小,胖子挤不进去,见过吗?设施严重老化,就是不修,见过吗?最近一直说要修一条二大道线,可从2010年实质动工开始,到现在公布的首开段通车时间还是在2017年之后……这样倒也有个好处,没有人会说“纽约地铁,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良心”了,因为它一直在等啊。 [全文]
-
图解:《地心引力》不如央视直播
电影《地心引力》中,神舟飞船返回舱内景尽量追求真实,可见剧组还是下了一番功夫。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电影特效虽然不行,但实拍画面却是独步天下。大概除了中国,没有哪个国家会特意为了直播对飞船和地面站进行技术改造。看看央视嫦娥三号的实拍图,是不是比美国电影的特效还美?[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