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尔斯海默:不可避免的对抗——美国、中国与大国政治悲剧
【导读】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订协议;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批准我国为正式成员;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入世”,年底将迎来纪念活动的高潮。
但2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却处于低谷。美国政界、学界在进行所谓的“反思”:接触政策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美方近期一方面屡屡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另一方面又表示美中关系“不是新冷战”,不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对“接触”政策核心目标的背离?
著名现实主义学者米尔斯海默在《外交》杂志11/12月刊上发表文章《不可避免的对抗——美国、中国与大国政治悲剧》,批评“接触”政策,认为美国迷信“自由民主必胜”,违背了现实主义逻辑。
然而,这位现实主义学者,并未能从当时国际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的现实出发,客观分析中国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只是一味归结于政策失误。他还将中国入世,视为美国的“允许”,而无视那是艰苦谈判后、至少在当时看来互惠互利的结果。
米尔斯海默作为严肃学者,长期坚持其“现实主义”理论,但也要看到,部分美方政客试图进一步恶化中美关系,有可能借用其理论作为“依据”。了解其新近论述,仍有现实意义,观察者网翻译本文,谨供读者参考。
【文/ 米尔斯海默 译/ 观察者网 傅洛拉】
这是一个重大的选择。三十年前,冷战结束,美国赢了。它当时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扫视四界的威胁,美国的决策者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尤其是中国,一个十多年来一直与美国共同对抗苏联的弱小国家。
但也有一些不祥的迹象:中国的人口几乎是美国的五倍,而且其领导人已经接受了经济改革。人口规模和财富是军事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变得更加强大。由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肯定会挑战美国在亚洲乃至其他地区的地位,因此美国合乎逻辑的选择应该是很明确的:减缓中国的崛起。
相反,美国鼓励中国。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都被关于“自由主义必胜”和“大国冲突过时”的错误理论所迷惑,都奉行接触政策,旨在帮助中国变得更加富裕。
华盛顿推动对华投资,欢迎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认为中国将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中国入世,图片来源:新华社
当然,这些幻想从未实现。中国不但没有在国内接受“自由价值观”,没有在国外接受现状,反而在崛起时变得更加野心勃勃。接触并没有促进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和谐,反而未能阻止竞争,并加速了所谓“单极时刻”的结束。
今天,中美陷入一场只能称为“新冷战”的激烈的安全竞争,涉及双方关系的方方面面。与最初的冷战相比,这种竞争对美国政策制定者的考验更大,因为中国很可能是比鼎盛时期的苏联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这场冷战更有可能升温。
这一切都不足为奇。中国正在按照现实主义的预测行事。谁能指责中国领导人谋求主导亚洲,并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当然不是美国,它追求类似的进程,崛起成为本地区的霸主,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安全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今天,美国的行为也正如现实主义逻辑所预测的那样。长期以来,它反对其他地区霸权的出现,将中国的野心视为直接威胁,并决心遏制中国的持续崛起。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竞争和冲突。这就是大国政治的悲剧。
然而,本可以改变的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和程度。如果美国决策者在单极时期考虑均势政治,他们会试图减缓中国的增长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实力差距。但一旦中国富裕起来,美中“冷战”就不可避免了。
“接触”可能是任何国家在近代历史上犯下的最严重的战略失误:一个大国积极促进同等的竞争对手崛起,你找不到可以相提并论的例子。现在要再去做很多事情来改变,已经太晚了。
现实主义的基本知识
1960年代中苏分裂后不久,美国领导人明智地将中国融入西方秩序并帮助其经济增长,认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帮助遏制苏联。但随后冷战结束,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不再需要盯着莫斯科,美国决策者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该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75分之一。但鉴于中国的人口优势,如果其经济在未来几十年快速增长,它可能会在纯粹的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简而言之,日益富裕的中国对全球力量平衡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经济巨人的前景是一场噩梦。这不仅意味着单极的终结;一个富裕的中国肯定也会建立强大的军队,因为人口众多的富裕国家总是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中国几乎肯定会利用这支军队在亚洲谋求霸权,并将力量投射到世界其他地区。一旦这样做,美国将别无选择,只能遏制(如果不是试图削弱)中国的力量,从而引发危险的安全竞争。
为什么大国注定要竞争?首先,没有更高的权威来裁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或在受到威胁时保护它们。此外,任何国家都无法确定对手——尤其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对手——不会攻击它。竞争对手的意图很难预测。
各国认为在无政府世界中生存的最佳方式是成为最强大的参与者,这在实践中意味着成为自己地区的霸主,并确保没有其他大国主导该地区。
这种现实主义逻辑从一开始就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早期的总统及继任者们努力使美国成为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在二十世纪初取得地区霸权后,美国在阻止四个强国称霸亚洲或欧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帮助在一战中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二战中击败了日本帝国和纳粹德国,并在冷战期间遏制了苏联。
美国对这些潜在的霸主忧心忡忡,不仅因为它们可能变得强大到足以涉入西半球,还因为这将使华盛顿更难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
中国正在按照同样的现实主义逻辑行事,实际上是在模仿美国。它想成为其后院最强大的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希望建立一支蓝水海军,以保护其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的路径。它希望成为先进技术的领先生产商。它想建立一个对它的利益更有利的国际秩序。一个强大的中国放弃追求这些目标的机会是愚蠢的。
大多数美国人不承认北京和华盛顿遵循相同的剧本,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崇高的“民主”国家,与中国等国家的行为不同。但这不是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所有大国,无论是否“民主”,都别无选择,只能在根本上是零和游戏中争夺权力。这一迫切需要在冷战期间激励了两个超级大国。它激励着今天的中国,即使它是一个“民主”国家,也会如此。这也激励了美国领导人,使他们决心遏制中国。
即使有人拒绝这种强调结构性力量推动大国竞争的现实主义说法,美国领导人仍然应该认识到,在所有国家中,将中国变成大国是一种会招来麻烦的做法。
毕竟,它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解决与印度的边界争端,并在东亚怀有广泛的“修正主义”目标。中国政策制定者一直表示希望解决台湾问题,从日本收回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并控制南海大部分地区——这些目标注定会遭到中国邻国的猛烈抵制,更不用说美国了。中国一直有“修正主义”的目标;错误在于,让它变得强大到足以针对这些目标采取行动。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美联储官员:通胀指数或将出现“更高的读数”
2021-11-15 06:43 美国经济 -
卡扎菲次子十年来首次公开露面:将参选总统
2021-11-14 20:05 阿拉伯之冬 -
货架空空,美媒专栏作家:我们要学着像欧洲人一样生活
2021-11-14 18:27 美国一梦 -
大乌龙!台当局听信网络传言,误以为“以色列承认高端疫苗”
2021-11-14 18:23 台湾 -
美国FBI一电邮系统被黑,发送大量“假”邮件
2021-11-14 16:44 -
被曝空袭叙利亚致64名妇女儿童死亡,美军却称:是合法自卫
2021-11-14 16:06 -
美媒深度调查:美军叙利亚空袭致大规模平民死亡
2021-11-14 16:05 美国一梦 -
上半年失业率达25.4%,韩国青少年经济痛苦指数飙至六年来最高
2021-11-14 16:01 三八线之南 -
有多少钱算富人?韩国调查:总资产5400万或年收入162万
2021-11-14 15:59 三八线之南 -
普京:难民危机是西方国家造成的,与俄罗斯无关
2021-11-14 15:54 俄罗斯之声 -
英特尔想扩大在华芯片生产,白宫否决:不安全
2021-11-14 11:40 -
谈到俄罗斯,他警告国内政客:不要使局势升级导致误判
2021-11-14 11:35 凉战 -
最后关头,印度出面改了一个词
2021-11-14 10:55 观察者头条 -
波兰:一士兵在波白边境遭枪击死亡
2021-11-14 09:01 -
印度警方击毙26名纳萨尔派武装分子
2021-11-14 08:43 印度惊奇 -
美国新增确诊106337例、死亡1552例
2021-11-14 08:3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埃塞俄比亚进入紧急状态,总理发言人:民众生活未受影响
2021-11-14 07:35 非洲之窗 -
沙特将于11月下旬启动首届女足联赛
2021-11-14 07:32 -
美国官员:伊朗不太可能授权对伊拉克总理袭击
2021-11-14 07:32 伊朗局势 -
相关推荐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评论 81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评论 178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评论 206“人人都想制造业回流美国,但没多少人想自己下工厂” 评论 171“如果处理不当,还有比美国衰退更可怕的事情” 评论 160最新闻 Hot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
“特朗普,白日做梦”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
义乌有信心挺过去,心疼美国一秒:他们上哪儿找袜子?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
果然,又威胁欧洲:中国还是美国?
-
摇摆州共和党人急死:中国都说奉陪到底了…
-
“美对华牛肉出口停滞,澳大利亚火速补位”
-
“美国客户急电:SOS!90天内,能发多少发多少”
-
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片席卷网络,争议来了
-
“彪马叔”挨批:吃顿饭的功夫,你就被特朗普耍了?
-
恐遭监视,欧盟为赴美出差高官发放一次性手机
-
美财长忽悠上了:第一个行动的,可以得到“最好的协议”
-
“美军挣扎过,但就是绕不过中国”
-
特朗普想几乎全砍联合国、北约经费,有人急了:中俄要填补
-
开幕首日就翻车:大阪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漏雨,2亿日元厕所用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