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通缩也能高增长”不现实?我们不妨回顾下20多年前
中国的通货紧缩与高速增长
1998年发生通货紧缩之前连续五年的投资增长,实际上是从1992年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开始的。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就必须由投资来进行推动。
此后五年来,不仅国内企业受到“南方谈话”精神的感召快速地增加投资,而且外国企业也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力度。1992年以前,外资在我国固定生产投资中的比重没有超过5%,但在1992年以后这个数字上升到12%,最高时达到过20%。
几年下来,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结构变化,中国从所谓的短缺经济变成了过剩经济。由于中国的通货紧缩是过剩经济所带来的供给增加造成的,不存在财富效应,消费方面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消费增长的速度基本和过去相同,大约为7%。
在投资方面,虽然私人投资因为生产过剩而有所下降,但因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早期,技术和产业升级空间很大,同时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加强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这一时期投资仍然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以这样的消费与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保持在7%—8%是完全正常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应该得到肯定。
关于自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能源消费量下降,同样不能以国外的经验来解释。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国一直处于短缺经济的状态,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此当时的乡镇企业即使在技术水平低下、能源消耗量大、产品质量差的情况下,仍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98年之后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供给超过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质量差的商品首先退出市场,紧接着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高的企业也随之退出,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1998-1999年乡镇企业的大量破产和大量的农村负债。取代这些破产企业的是产品质量高、技术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的新型企业。
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总的消耗量依然会接连下降,其实是生产方式改进带来的有利影响。随着产出的继续增长,能源消耗量必然也要增加,所以从2000年开始,能源消耗量又逐渐恢复到了正常的增长速度。
煤矿工人在检修采煤机 资料图:新华社
通货紧缩的后果
尽管中国的通货紧缩没有伴随经济的低增长,但仍然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如前所述,中国的通货紧缩来自连续的快速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就意味着物价普遍下跌,企业作为供给者盈利下降、亏损增加,同时工厂里出现大量的产品积压,因此开工率严重下降,所需劳动力数量也会减少,这就直接引发了就业问题。此外,如果企业普遍亏损,那么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也会增加。
一般来说,政府可以使用两个手段来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一个是货币政策,一个是财政政策。
所谓的货币政策就是靠政府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市场的利率。在出现通货紧缩的时候,政府可以增加货币供给,使得利率下降。这样一方面会刺激投资,因为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另一方面会减少储蓄,因为未来消费的价格上升了。
在正常状况下降低利率的确会起到刺激需求的作用,但在通货紧缩时期,这样的货币政策往往很难奏效。
首先,即使利率降为零,只要借钱要还,当社会已经全面出现生产能力过剩时,投资的意愿也很难得到提升。其次,如果储蓄的利率降低,正常情况下的确会增加当前消费,但现在由于企业的开工状况不好,工人的收入得不到保证,即使消费意愿可能会有所提高,消费能力也会因收入水平的制约而大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降低利率既不能刺激投资也不能提高消费,所以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相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作用要更直接一些,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影响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而财政政策或是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政府直接进行投资和建设,或是通过转移支付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来鼓励消费。
例如,为了应对从1991年开始出现的通货紧缩,日本政府给65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学生发放一种特殊的货币代券“日本振兴券”,以此来刺激消费。但是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如果依靠政府的财政赤字来刺激需求,那么国债的积累就会非常快。
例如,日本在1991年出现通货紧缩之前,政府积累下来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这在发达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算是一个很低的比例,所以当时日本的财政状况是非常健康的。但在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后十年,日本积累的财政赤字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40%,在所有的OECD国家中是最高的。所以靠政府财政赤字来刺激消费,虽然有效但不能持久。
总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这两种手段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处理通货膨胀问题时,相对而言“招数”非常多,但在处理通货紧缩问题时,基本束手无策。
例如美国在1929年出现了经济大萧条,经济大萧条本身也是通货紧缩。当时纽约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突然间财富都蒸发掉了,每个人都变得很穷,结果就是消费减少,导致生产能力过剩,随后物价不断下降,投资不断减少,然后消费信心继续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此期间美国虽然推行了“罗斯福新政”,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兴建了一些基础设施,但是后来的研究普遍认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帮助其实微乎其微,真正帮助美国在1941年走出通货紧缩的是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的财政赤字几乎可以无限大。
- 原标题:林毅夫: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否真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中芯国际持续扩产,去年国内收入占比升至89%
2025-02-11 22:30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国平板市场去年出货增长超4%,华为超苹果成第一
2025-02-11 21:37 观网财经-科创 -
饿了么,重大组织调整
2025-02-11 19:3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ARM CEO谈DeepSeek:惊喜,但是……
2025-02-11 18:21 人工智能 -
-
澳大利亚,中国光伏龙头又去海外打官司了
2025-02-11 17:36 观网财经-科创 -
“DeepSeek正引发世界对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
2025-02-11 17:2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娃哈哈”商标将转让?公司回应
2025-02-11 17:14 大公司 -
“OpenAI打响抛弃英伟达第一枪”
2025-02-11 16:33 观网财经-科创 -
哪吒2票房逼近88亿元,卡牌、手办、图书等周边一“吒”难求
2025-02-11 14:50 观网财经-消费 -
马云现身杭州园区,阿里股价年初至今已经涨超30%
2025-02-11 13:3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正计划前往越南增加建厂?SHEIN否认
2025-02-11 13:26 中美关系 -
《哪吒2》预测票房最高已飙升至145亿元:海外一票难求
2025-02-11 12:48 观网财经-消费 -
故意降低搜索质量?微软必应遭法国反垄断调查
2025-02-11 12:45 观网财经-科创 -
华为余承东:智驾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境界
2025-02-11 10:44 观网财经-科创 -
巴黎人工智能峰会开幕,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并未前往
2025-02-11 10:29 观网财经-科创 -
“上海速度”再刷新
2025-02-11 10:16 -
2024家电行业:国补促万亿零售额,马太效应显现
2025-02-10 21:35 观网财经-消费 -
暂停加盟申请!喜茶全员信强调“不做低价内卷”
2025-02-10 21:24 观网财经-消费 -
万科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出手,借款28亿元!
2025-02-10 21:19 金融观察
相关推荐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评论 12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评论 135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评论 45德防长劝乌克兰:别听特朗普的,这是投降 评论 220超越DeepSeek,中国开源“集团军”重塑全球AI生态 评论 131最新闻 Hot
-
匈牙利经济部长:这一点美国无法与中国匹敌
-
“韩总统大选前跟美国谈不成”
-
“美国的发言格格不入,基本被忽视了”
-
“这将是美国盟友对特朗普的第一场民意公投”
-
贝森特也来拆特朗普台
-
“我们是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一个州!”
-
白宫官员称:下一个100天,特朗普还有更多“险招”
-
没有中国制造的家可能吗?美媒画了张图…
-
美部长丢包案告破:被人用脚勾走的…
-
特朗普前首席经济顾问:我们最离不开的正是中国的产品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
“没有中国烟花,美国明年怎么庆祝建国250周年”
-
特朗普:泽连斯基准备好了“割地”
-
美海军提议:日本可协助美军建造军民两用船
-
江西省国资委原副主任李键再次被查,曾因多次给苏荣送钱被通报
-
幸福航空突然停飞“五一”前全部航班,财务人员透露“没钱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