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宜用理念或概念为中国教育实践指示方向
曾经一段时期,中国的基础教育界流行各种教育理念,其中不乏生意人通过兜售理念谋取暴利。由于理念或概念是逻辑自洽的,从理论上都能说得通,而实践是复杂的,当用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全文]
-
预制菜进校园,不只是食品安全有问题
从学校自主管理食堂到公司统一配送,看似是为了规避风险,实则是将风险分摊到了学生和学校身上,而配送公司及其背后的力量成为了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受益主体。 [全文]
-
校园霸凌频上热搜,我调研后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
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呈现出残暴化、隐匿化、蚀优化和低龄化的特征。[全文]
-
“防溺水”工作本意向好,但为何让一线教师叫苦不迭?
“防溺水”工作陷入了一个政策执行谬论中,这项工作不是完成了相关工作就可以结束了,而是要反反复复地做,而且就算做得再多,只要出现了一起安全事故,所有的工作就等于白做了。[全文]
-
多地中小学实行“教师退出机制”,这事没必要恐慌
不论从教师队伍稳定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实际教学管理需要考虑,大规模清退教师是不可能的。真正退出教师队伍的教师必然是极少数。[全文]
-
振兴县中教育,需先明确“谁来治理”
县中崛起要提升校长素质,不能按照行政干部的方式对之进行培训和要求,要充分尊重校长的思想和理念,政府需要给予政策空间,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由校长主导学校治理。[全文]
-
“双减”一周年:乡村有意外收获,城市反倒更焦虑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城乡学校对于“双减”政策的评价存在差异,尤其是乡村学校实施“双减”政策后反倒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全文]
-
小学要求体验3D打印被吐槽,但学做饭也不是没问题
不论是从劳动意识的培养,还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做实劳动教育都具有极强的必要性。不过,从劳动课程标准的设置来看,过于规范化、精细化、悬浮化、复杂化的设计,反而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推行。[全文]
-
大家理解“普职分流”的初衷,也请政策制定者再多考虑社会的焦虑
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地位提升有一个社会适应的过程,教育等级化思想由来已久,“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不可能依靠强制性政策瞬间消除,政策实施不当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全文]
-
踢学生一脚赔家长一万元,老师“惩戒权”如何保障?
不为人所知的是,该家长具有明显的“敲诈勒索”嫌疑,这家的小儿子在学校被惩戒,同样以“体罚”之由向学校索取了1万多元的赔偿。然而,推动事件升级的媒体会将此真相和后续发展公开吗?[全文]
-
“双减”的好处,不只是帮学生和家长减负
有家长在指导孩子完成作业时,天然地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认为小孩子已经掌握了成人所掌握的知识,无法做到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同时他们也不清楚老师教到了什么程度,所以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信息错位和亲子冲突……[全文]
-
好老师好学生留不住,中西部县城中学还能怎么办?
在管理上,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弱化竞争性,比如不允许考试排名,不允许张贴红榜,高考后不能宣传清华大北大的录取人数和名单,不能公布高考状元,甚至不能公布本科上线率等。在财务制度上,不断弱化针对老师的经济激励……[全文]
-
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可以预见,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收益最大的一定是教育培训机构。当然,家长的经济压力和学生的精神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届时学校作为“背锅侠”怕是会被骂得更惨。[全文]
-
线上教学频频翻车,哪一步出了问题
没有参考资料,只能请同事发一些资料给她,再到娘家村委会请村干部帮打印。没有电脑,在上课前,她需花2天时间用手机查资料;上课时,没有黑板,没有支架,只能一只手拿手机,一只手拿资料,边手写边讲解,如此维持45分钟。[全文]
-
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总在削弱考试的积极意义?
不知为何,教育政策总是要压制考试,否定考试的意义,不断削弱考试的积极价值。在《减负方案》中,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考试的次数和形式进行了严格限制,那么敢问,未来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呢?[全文]
-
高考越来越灵活,中西部跟得上吗
在西北某著名县级高中,高三班级会通过宣誓的方式营造紧张氛围。然而,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知识点的灵活考察挑战了中西部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农村学生为主的县城高中学生难以及时把握变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