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GB1986: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谣言
最后更新: 2022-01-26 10:04:48我想起了梦寐以求,却至今仍无踪影的精美“Буран”手表:
还想起了被诬陷数十年之久的可怜的苏联电视机工业 (以下数据出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温有奎的文章《苏联电视技术的历史与沿革》,1990年):
1981年,苏联有86%的居民可以看到电视节目,一百户家庭中有85台电视机。1985年,苏联电视的收视率为93%,每一般户家庭中有电视机92台。1989年,苏联有电视机9500万台,其中彩电1800多万台。
1989年5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能源和通信委员会的电信和财政子委员会的白宫主席马克对苏联测试高清晰度设备的理论提出了质疑。马克说,他愿意请求拨款给美国情报机构调查苏联HDTV(高清电视)研究成果和测试现状。现在西欧计划采用一个新的标准——D2MAC。苏联人认为这是一个误会,事实上,如果没有HDTV计划,D2MAC可能是一个替代物。(即苏联没有自己的高清电视计划,就会使用西欧标准)。苏联不打算对D2MAC进行投资。理由是,今天苏联电视工业的生产量是每年六百万台彩电。苏联最近每年有三百万对结婚夫妇,婚前通常先要购买床,冰箱和一台电视机。即使苏联把彩电生产加快每年一千万台,替换已购买的电视机仍然需要花费十年时间。而十年时间高清电视在日本和其它国家将会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D2MAC并不是那么便宜,因此苏联的技术政策是进入HDTV而不是D2MAC。苏联计划1990年用于HDTV 8千万美元。
苏联居民的电视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它真的生产不出一台像样的电视机么?
的确,苏联电视机工业是要比美国日本落后,产品质量更差,但要说苏联电视机随时会爆炸,那就是别有用心了:80年代苏联电视机(彩电+黑白电视)的年产量就达到了千万台,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网上有则数据称,1985年苏联电视的起火爆炸事件是5490起,那么大家自己可估算下残次品率是多少。作者个人认为,远远(或者说根本)达不到随时会爆炸的程度,且还未考虑已有电视机老化质量下降,人为使用不当,放置环境不当等等因素。
最后讲讲,苏联在新能源研究,新动力系统运用方面的情况:
众所周知,可控核聚变是新能源研究中的尖端领域。“落后”的苏联首创托卡马克(T-3和之后的T-7,T-15)并一直享誉世界,在1989年更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劲的(当时独步欧亚大陆第一,功率超过美国同类装置)12束120 ТВт输出激光核聚变装置“火花-5”( Искра-5):
苏联全自产的电动车组ЭР-200在1974年研制成功:由10辆车组成,2辆无动力车头,8辆动车(其中4辆带受电弓),车头由铝合金制成,车头自重48.6吨,动车自重57吨,长26米,全车带有封闭车体和风挡,设空调装置和封闭型卫生间。
1975年,在汉斯卡亚—别洛列琴斯卡亚的线路实验中达到210公里/小时的最高运行速度。
1976年,在“十月”铁路(莫斯科-列宁格勒线路)上投入实验运行。
1984年3月ЭР-200正式投入运行。84年9月27日苏联《真理报》报道:ЭР-200使莫斯科—列宁格勒的运行时间减少了20分钟,由4小时59分钟减少到4小时39分钟。列车运行速度140公里/小时,在个别区段达160公里/小时(到后来有两个区间实际上达到了200公里/小时)。为了争取这20分钟,苏联铁路工作者付出巨大劳动。在超负荷干线的条件下,维修了180公里线路;更换了20公里承力索以加强电气化铁路;包括电气集中在内;铺设了150多付新道岔。为保证ЭР-200的运行,苏联交通部主要运行管理部门要求周末铺画10月分的运行图。
苏联的高铁计划是:减少限速区间和停站,延长运行速度为200公里/小时的区段,使列车编组扩大到14辆,并使莫斯科-列宁格勒全程运行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计划修建高速客运专线—— 中央—南方干线。方案是:白天为座车,行车6-8小时(莫斯科—克里米亚地区),夜间为卧车,行车10-12小时(莫斯科—高加索地区)。
作者觉得没什么结论可写,一切摆在那里,清清楚楚。但文章总归是需要结尾,那么就以一位前苏联公民的话来结束吧:
我的童年和青春都属于那个年代,属于那个站在讲话台上的勃列日涅夫。如今,那个年代被称作停滞时期,在释义词典里这般写道: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生活思想萎靡不振。
作为一个平常人,我时常对此感到疑惑,脑海里不断浮现着几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对那个年代依然眷恋?以至于网上出现了数不清的回顾“停滞”生活的网站。
为什么现在,也就是正当忘掉那个“停滞”生活的时候,我们的荧幕上却反而一遍又一遍地回顾起来?极尽所能地模仿那个年代的经典,最大限度地利用那时的歌曲。请来几个当代明星,便自豪地宣布,《命运的捉弄2》登场了。可实际上与原作相差甚远……
对于经济不打算评论什么,我不是搞经济的。只是现在让人又怀念起了过去优质的法兰绒衬衣,这东西现在还有,在某些地方还在造着。至于母亲以前给我买的棉花床单,一直用着很舒服。
还是讲点停滞时期的闪光点吧:
60-80年代拍摄了许多我们至今百看不厌的影片,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电视上出现了《显而易见——难以置信》,《寰宇世界》等科普知识节目。
在那个年代举办了各种联欢节,联欢会,运动会,这里讲的可不是80年奥运会。
是啊,那时存在物资紧缺。然而在我这个平常人看来,错在人为因素。那些管事的人不能正确地分配物质财富,不知道哪里已经足够多了,也不知道哪里空空如也。
随便提一句,前不久在网上有了份材料,里面的说法很有意思。“那时苏联处在破产的边缘,处在经济危机中”——没有比这更离谱的谎话了。的确,经济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的,而不是拆解和破坏掉巨大的国家。
———— 一俄罗斯网民 LubovS 在20世纪展览馆网站 上的留言
(本文转载自少年中国评论,部分内容有删节)
- 原标题: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谣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赵坤昊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相关推荐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73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43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55“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54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100最新闻 Hot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通用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